【兰德公司】海底采矿能否打破中国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控制?

推文时间:2022-12-05     期数:74

11月21日,美国兰德公司发布了题为《海底采矿能否打破中国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控制?》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主导着几乎所有关键矿产资源的全球供应链。尤其重要的是镍、钴、锂、铜和稀土等元素。这些矿产资源为电池、电动机和涡轮机等低碳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如今,对这些矿物的快速增长的需求,重燃了人们对从海底提取多金属结核的兴趣。

据文章统计,中国通过直接或间接控制,掌握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稀有矿产资源的生产。标准普尔全球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生产硫酸镍这一资源的16家公司中有11家位于中国。

文章分析,中国的主导地位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基础:一是长期确保对矿产资源的控制;二是建立全面的加工能力;三是以低于其竞争对手的价格提供产品;四是中国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和金融企业对相关产业的支持。

为了避免在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上过分依赖于一个国家,文章建议美国应围绕开发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来采取一系列措施。

海底多金属结核是位于海面以下约 4000-5500 米处的土豆大小的结核。这些结核含有极其丰富的钴、镍、铜和锰,可以满足许多产业的需求。

大部分多金属结核资源位于公海,由国际海底管理局其使用进行监管。目前,大约20个国家赞助了对相关资源的勘探。随着这些承包商的业务从勘探过渡到商业采矿,全球关键矿产资源的来源将迅速增多。

文章提出,面对这一机遇,美国可采取与中国类似的方法来确保其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一是对国内和国外能控制的矿产开发和加工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赠款和贷款,修改对开发和加工设施的环境要求。二是鼓励使用国产材料和产品。三是对能够将供应链进行全球多元化的国内企业实施税收减免。四是与盟友签订协议,达成相关资源的生产与销售同盟,从而获得供应链安全。

综上所述,文章认为,虽然海底采矿对环境的影响仍在评估中,但是鉴于海底采矿是一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且对劳动力需求不高,相对应的环境负面影响也会较少。同时,基于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的丰富性,海底采矿可能是使关键矿产供应链多样化,并打破中国在开发和加工一些最重要自然资源方面的主导地位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