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题为《华盛顿在对中国技术的战争中提高了赌注》的文章。文章指出,尽管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5月表示美国不会阻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挥作用,也不会阻止中国或任何国家发展经济或推进人民利益,但是美国如今对中国进行的技术封锁比以往更甚。
拜登政府对中国的做法越来越多地来自冷战时期的剧本。美国商务部表示,它将大幅提高拒绝向中国提供先进半导体和其他关键技术的力度。新的限制措施最快将于10月21日全面实施,它远远超出了以前的任何措施,试图将中国冻结在半导体发展的落后状态,并切断中国公司与美国行业专业知识的联系。新措施将阻止销售对发展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和其他关键技术至关重要的半导体,并进一步禁止向中国出售制造本国先进芯片所需的设备。这些芯片不仅对最新的武器装备至关重要,而且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包括医疗保健和自动驾驶汽车。而且,作为一项新举措,这些行动还禁止美国公司和公民与中国实体合作进行先进的半导体设计、研究或制造。
由于中国对全球电子供应链以及西方科技公司的利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华盛顿一直试图在将北京作为经济伙伴和地缘政治对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但美国现在已经做出了选择:这一代人第一次觉得打压中国比与中国合作更重要。
冷战的核心是一场经济斗争。美国及其盟国制定了一个全面的出口管制系统,旨在限制向苏联及其盟国出售先进技术,如计算机、电信设备和机床。彼时的机床对于20世纪的工业经济来说,就像半导体制造设备对于今天的工业经济一样重要。冷战的既定目标是限制苏联获得具有商业和军事用途的两用技术,但实际上,出口管制是一种更广泛的经济战形式。它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苏联发展其军事能力,而且是减缓其作为一个先进工业经济体的增长。如今,美国对中国的技术管制措施之背后逻辑也是如此。
尽管美国及其在欧洲和东亚的盟友在最先进的计算相关技术方面保持着巨大的优势,但跑得更快已经不足以保持领先。美国必须“重新审视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保持对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这一长期前提”。这种方法是一种“滑动尺度”,在这种尺度下,美国在芯片领域试图确保它比对手领先几代。这一目标催生了一项双管齐下的战略,即加大美国在科学研究和关键产品生产方面的投资——这也是最近通过的《芯片和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的目标——同时拒绝为中国提供其自身技术进步所需的西方技术。
随着21世纪的供应链更加一体化,美国更有能力来损害中国在最高端技术发展中的措施,削弱中国商业竞争力和军事能力。撇开布林肯关于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冷战的外交辞令,美国现在的行动似乎很想阻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10月18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