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在中美之战中,造船业可以决定胜者

推文时间:2022-07-14     期数:20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海洋战略系主任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发表了题为《在中美之战中,造船业可以决定胜者》(In a War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Shipbuilding Could Decide the Winner)的文章,文中作者通过分析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大卫·伯杰将军(David Berger)“重振海洋工业”的观点来说明这是掌握海权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提出中国庞大的工业基础及其迅速发展有可能给美国海权造成威胁,因此美国在海洋工业振兴方面要加以重视。

首先,作者引用了伯杰的话介绍了美国过去和现在的海军工业规模。在二战期间,美国国会通过《两洋海军法案》(Two-Ocean Navy Act),旨在于1946年之前,美国海军的总规模扩大70%;而现在,美国海军工业处于一个缩减的状态,同时长期存在“美国海军必须部署38艘笨重的两栖运输舰”的军事教条。伯杰提出“应信任成群结队的轻型舰队”从而迅速提升美军战斗时的恢复力,这样的军事行动既可以给中国带来一定的威慑力,同时迅速恢复的能力将增强海上军事力量在行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前景。 

作者还提到著名海军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泰尔·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的观点,他认为人口数量和政府政策性质将作为决定一个国家是否适合发展海权的重要因素,最典型的例子在于英国和法国,虽然英国作为一个岛国人口总数比法国少,但是在相关的海洋军事专业人才数量比例上却比法国高。因此人口数量的关键在于正确的人口结构。

作者还提出一个假设,如果将马汉的观点映射到此文讨论的中美之战中,中美具体分别象征着当年的英国还是法国没有一个定论,但是从伯杰的批判角度而言,如果美国继续削减海洋工业,很有可能在这一轮较量中失去主导地位。伯杰也给出了以下三点理由:其一,从立法层面,加强海军实力的建设;其二,从作战层面,恢复美军海事部门的弹性,部署弹性远征军意味着部署能够承受打击、摆脱打击并继续战斗的部队;其三,从大战略层面,使海洋工业恢复活力意味着提升造船厂和其他与国防有关的基础设施以及附属的劳动力,以便能够迅速修复或更换战损舰船。美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将找到新的后劲。

接着,作者还借用大师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反脆弱》新著作里面的“反脆弱”理论来佐证重振美国海洋工业的必要性。反脆弱意味着不仅要承受打击,同时要创造生机。因此,美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到更轻、更简单的战斗舰艇和两栖舰艇,并且根据作战区的反馈辨别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从而进行大批量生产。

最后,作者还回顾了二战时期飞机行业种类不断创新的例子来反观现如今的海洋行业,再次强调建造如同飞机一样轻便的舰艇能够快速补充战损,且快速持续地改进设计的功效。因此,重振美国海洋工业能够提升海洋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