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亚洲协会主席、曾任澳大利亚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陆克文(Kevin·Rudd)发布评论指出,中美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不一定会变得更加危险。
自拜登总统上任以来,中美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拜登延续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强硬的对华政策,强调这两个大国几乎肯定会走向尖锐和危险的长期战略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和中国正在走向危机、冲突甚至战争。相反,北京和华盛顿可能正在探索一套新的稳定措施,以限制突发的风险。
在任何特定时间评估美中关系的现状都绝非易事,因为很难区分双方为了国内政治影响发表的公开言论和各自幕后的行动。然而,尽管双方公开言论的措辞严厉且经常激烈,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双方关系趋于稳定的早期迹象,包括暂时重组旨在管理紧张局势的政治和安全对话。对于为未来全球秩序进行战略竞争的中美两国以及卷入这场战略竞争的国家来说,问题的关键是中美将追求什么样的战略竞争。
作者指出,中美两国都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一系列挑战,双方都没有意愿应对意外的危机和冲突。由于双方都需要时间来应对其国际国内的挑战,因此中美两国越来越多采取边缘政策。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着澳、印、日、美四方会谈(QUAD)、澳、美、英新安全伙伴关系(AUKUS)、日本新国防政策以及韩国新总统领导下新的外交战略等挑战。中国国内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新冠疫情抑制国内消费等问题。与此同时,美国面临着《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和其他对美国未来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的立法难以通过;总统中期选举迫在眉睫的政治不确定性对 2024 年总统竞选的影响;鉴于美国国会的强烈保护主义情绪,迄今为止无法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地区和全球经济足迹;美国国会目前存在着的强烈保护主义情绪,加之中国日益增长的地区和全球经济足迹。
对此现状,作者提出了可管控的战略竞争(MANAGED STRATEGIC COMPETITION)这一深刻现实主义概念。当前中美都对彼此的意图有相当准确的理解,但最近几年双方一直进行战略上的混战。可管控的战略竞争可以提供更稳定、双方都同意的约束。这一概念有四个基本要素。首先,美国和中国需要对彼此的硬性战略红线建立明确、细致的理解,以减少因误判而发生冲突的风险。第二,两国的战略竞争转向提高经济和技术实力、外交政策、甚至军事能力的竞赛。这种竞争还包括对主导国际体系的意识形态斗争。第三,有管理的战略竞争应该为两国在国家利益一致的领域,比如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全球金融稳定和核扩散等领域的合作提供政治空间。最后,双方专门的内阁级官员仔细和持续地管理战略竞争关系。无论国内政治或国际局势如何动荡,双方都稳定地维护这一竞争框架。
最后,作者总结到,可管控的战略竞争可能有助于稳定在未来十年的中美关系,否则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将随着它们接近经济平等而进入最危险的阶段。目前情况下,稳定的前景可能是最有希望的。但应对中国和美国各自国内和国际挑战将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北京和华盛顿都发现,管理得当的关系有助于他们度过即将到来的充满挑战的时期,他们可能会得出结论,从长远来看,可管控的战略竞争关系可能是有用的。
诚然,这两个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将继续下去。批评者会争辩说,可管控的战略竞争只是缓兵之计。但如果其替代方案是危机不断增加、升级的世界,那么这并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