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斯海默(Mearsheimer)在《美国制造的竞争对手?》一文中约翰·伊肯伯里(John Ikenberry)、安德鲁·内森(Andrew Nathan)、苏珊·桑顿(Sushan Thornton)以及孙哲关于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观点作相关回应,他强调,“接触”政策是美国的一大外交错误,导致美国亲手酿造竞争对手,而中美之间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但更多的可能倾向于国家安全竞争。
米尔斯海默(Mearsheimer)开篇针对约翰·伊肯伯里(John Ikenberry)进行评述,他对于其承认“接触”政策的彻底失败表示欣慰,但是反驳其理由,因为自由霸权政策终将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且事实证明自由霸权施行过度导致遭受世界围攻。接着,米尔斯海默对于遏制程度的把握作出回应,“既要遏制中国的快速崛起,又要防止中国倒退成一个实力较弱的竞争者”。而在他看来,“遏制”政策确实不是最佳选项,现实中会有多数派反对,但是他认为如果一开始将“遏制”政策执行到位,现在就能够获得美国海内外人士的广泛支持。
关于伊肯伯里推崇的“接触与遏制”并行政策,米尔斯海默指出,接触与遏制并非互补的政策,且遏制政策无法获得美国政策制定者的同意,缺乏现实意义。再者,关于美国盟友的表述,米尔斯海默认为自己始终坚持“团结盟友,保卫台湾,阻碍中国崛起”的观点。
从内森的观点而言,米尔斯海默对于中国的崛起虚张声势,制造恐慌。但他在此做了澄清,中国的势力对于美国的威胁远大于内森的估计范围,需要防范于未然。同时,对于“中国已经统治亚洲或者成为世界霸主”的表述,他也再次厘清这一表述与自己观点陈述的区别,认为中国有往这方面发展的趋势。而在台湾问题上,内森从纯现实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台湾问题是中美发展中的一大冲突,但是米尔斯海默基于民族主义观点,预测台湾问题有引发中美开战的可能性。
从竞争对手的数量上来看,米尔斯海默不支持内森观点,表明中国只有一个竞争对手,而内森高估了中国的“仁慈”程度,实则中国正在与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发展良好的外交关系,以便遏制以美国为首的阵营。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内森认为这一问题会放缓中国经济增长。米尔斯海默表示同意,但认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普遍存在于世界多个国家,包括美国如此。最后提到经济的放缓仍然会给美国造成阻碍。
桑顿认为“接触”政策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了好处,脱离贫困,但这对于美国的国家安全而言无济于事。关于中美是否会开战的问题,米尔斯海默否认桑顿对其的误解,重申中美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但是不大可能发生,而且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地区霸主地位的争取是战争的导火索。
孙哲强调中美之间不会爆发战争且不会存在安全竞争的可能性,米尔斯海默对于前者表示同意,但后者观点表示反对。因为中国在东海、南海、台湾包括印度问题上的态度表明中国想要彻底改变世界格局,而拜登政府继续沿用特朗夫时期的贸易战政策、支持保卫台湾态度足以表明美国正在执行强硬的遏制政策。从中美两国舆论而言,相较于中美关系的悲观主义,也存在乐观主义派别。但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导致中国仍意图争取“霸权”,而美国尽力遏制。
米尔斯海默最后总结到,尽管孙哲提到“接触”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福利,但是并未对美国有利,正是这一政策导致美国给自己制造了“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