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海观察

【边海研究】陈柏岑: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小多边问题研究

自2011年奥巴马政府开始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国的国际战略重心向亚太即中国周边地区转移已达十年。在此期间,亚太地区的小多边合作势头正在不断上升,在其助推…

自2011年奥巴马政府开始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国的国际战略重心向亚太即中国周边地区转移已达十年。在此期间,亚太地区的小多边合作势头正在不断上升,在其助推下,美国未来的亚太战略将进一步割裂本地区的经济与安全秩序,中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地区安全形势。

一、美国的亚太战略与“ 小多边”概念

作为美国最为重要的地缘战略,美国的亚太战略在中美关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学界经常探讨的“亚太战略”通常所指的是2011年前后奥巴马政府宣布“转向亚洲”(Pivot to Asia)后美国的亚太地缘战略,其与冷战后美国传统的亚太战略处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频繁运用小多边合作则是美国亚太战略在新发展阶段中的新现象。

2010年后,美国的亚太战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了战略力量部署与战略思想的统一性,在这一阶段美国的战略重心开始了向亚太地区实质性的转移。由于美国的盟国在亚太国家中只占少数,奥巴马政府意识到只有与广大新兴国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深化现存的伙伴关系,才有助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其增加了对地区多边机构的外交投入,并开展了包括“湄公河下游倡议”(Lower Mekong Initiative)在内的一系列小多边合作。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大幅度降低了多边主义的比重,转而有选择性的采取小多边行动。特朗普政府认为多边协议会降低美国掌控事务的能力,因而试图将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模式转变为“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等更具灵活性的“小多边”安全合作模式。拜登政府上台时间虽然较短,但从其目前的行动来看,美国在亚太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亚太区域秩序的建构上和美国对华的全面围堵中,将放弃“大联盟”式的行动,转而更灵活地就个别议题按件处理,以“多边”和“小多边”并进的方式团结一切可能的盟友力量。奥巴马、特朗普及拜登三届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均凸显出了2011年后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向亚太即中国周边地区转移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以及小多边手段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但目前学界对于小多边问题的研究并不充分,尚未对“小多边”相关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其原因在于“小多边主义”(Minilateralism)本身是“多边主义”(Multilateralism)的相对概念,而学界对于多边主义的定义仍然比较模糊。基于鲁杰与秦亚青对多边主义的研究,本文以从高到低的三个层次来对“小多边主义”“小多边机制”(Minilateral Mechanism)以及“小多边合作”这三个概念进行定义区分。首先,“小多边主义”是一种制度形式,与多边主义不同,小多边主义对条约义务、成员构成的要求并不高,其经常以一般性倡议取代普遍性组织原则,在小多边框架下做出的决议一般不具有约束力,但成员国对“可扩散的互惠性”的预期仍然能够产生。简单来说,小多边主义是一种以最少成员、最宽泛的条约义务,使成员国之间产生互惠性的制度形式。其次,“小多边机制”是一种成员国在小多边主义制度下进行活动时的具体行为机制。与现存的军事同盟或者较为持久、较为稳定的多边机制不同,“小多边机制”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性,通常是现有议题后有合作,国家基于共同关切、利益或者威胁建立起形式灵活、较为松散的国家间组合,在没有新议题的情况下,“小多边机制”有可能进入时间较长的停摆,成员国之间一般没有形式、时间固定的例会安排。最后“小多边合作”指的是成员国的具体行动,是成员国在“小多边机制”的指导下所施行的具体外交政策。本文重点关注的是中、下两个层次上的小多边问题。

二、美国亚太战略中

小多边合作的内容与特点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迎来了一波多边主义的发展浪潮,以“东盟10 + 3”和东盟地区论坛(ARF) 为代表的多边合作机制在此浪潮中涌现。自2011年奥巴马政府正式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至今的十年间,亚太地区多边主义浪潮再次涌起,有学者将其称为“多边主义2.0”。不同于东盟在“多边主义1.0”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在不考虑中国的情况下,当前绝大部分的亚太小多边合作是由美国及其域内盟友所倡议和主导的。美国主导的小多边合作以安全领域的居多,在推进亚太战略的过程中,美国积极以小多边合作的方式构建起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安全框架,试图以此维护其在亚太的霸权地位。其主导的小多边安全机制的功能正不断向外延伸,美国希望以小多边合作为抓手,在地缘安全、科技安全、医疗安全、供应链安全等多个方向对中国施加压力,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周边安全环境、经济发展都可能受到相当负面的影响。

与此同时,美国的亚太盟友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试图以小多边合作的方式填补因美国影响力下降而造成的同盟领导位置空缺。2020年,澳大利亚宣布在未来10年增加40%的国防开支,用于提升其以印太为重点的远程军事能力,其还试图发展独立能力,通过与日本、印度、印尼建立更加紧密的小多边安全联系来避免自身在军事安全上过于依赖美国。日本不但在传统的地缘安全和经济贸易问题上积极承担起了美国亚太同盟体系中的“次轴心”作用,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领域其也主动开展了诸多小多边合作。其连续十余年主办了“日本-东盟网络安全政策会议”,借此在亚太地区的网络安全规则架构中抢占了一定的先机。

在推进亚太战略的过程中,美国及其亚太盟友所开展的小多边合作不局限于传统地缘安全,而是逐步形成了经贸安全、供应链安全、科技安全等全领域的覆盖,试图以此在政治影响力、经贸主导权和国家软实力等多层面扩大对中国的竞争力。

三、美国亚太战略

积极运用小多边机制的原因

在美国推进亚太战略的过程中,其亚太轴辐同盟体系(Hub-and-Spokes System)暴露出了四个重大缺陷,即该体系中容易产生的“行动困境”,同盟成本上的“分担困境”,同盟规模上的“扩员困境”,以及战略思维、战略手段、战略架构无法顺应时代变局的“升级困境”。小多边机制则敉平了美国亚太轴辐同盟体系中的分歧和短板,成为推进亚太战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政策模式。其原因如下:

第一,从多边机制的行动效率上看,基于广泛共识且成员众多的多边组织往往更容易陷入行动困境,而小多边机制则具备了议题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做到先有议题后有组织,域内国家可以根据不同议题的需要迅速搭建起相应的小多边机制。第二,在中美关系不稳定的情况下,美国的域内盟友正在扩大自身的战略自主性,将小多边合作当成是对美国的安全承诺的一种补充,并且这些小多边合作大部分针对的都是中国,因此也分担了一部分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成本。第三,小多边机制对成员义务和准入条件不设置过多门槛,其为美国将域内关键的非盟友国家吸引到亚太战略中提供了便利,解决了美国亚太同盟的扩员难题。第四,美国可以借助小多边机制在地缘安全领域之外通过挑起冲突、制造议题等方式从不同维度来重塑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威胁认知,拉拢更多国家参与其亚太战略,并最终达成对其亚太同盟体系进行功能升级、威慑手段升级的目的。

四、美国未来亚太战略

中的小多边活动态势前瞻

拜登政府上台虽然未满一年,但仍然可以较为清楚地判断出其亚太战略的整体思路,即积极利用小多边机制拉拢盟友参与对中国的战略竞争,并在亚太战略中以此为抓手和平台,在中国周边织罗起更为紧密的影响力和地缘安全网络。

首先,拜登政府将会在亚太战略中继续利用现有的小多边机制加大在中国周边的前沿军事存在,相比特朗普政府,拜登政府在亚太进行行动时的调门和激烈程度明显降低,但频率却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所上升。其次,自上台后拜登就开始着手修复“跨大西洋同盟关系”,其在重拾对欧洲盟国的安全承诺的同时,还试图通过小多边机制拉拢欧洲盟友参与亚太战略,协助美国加大对中国的施压力度。其三,自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亚洲的十年来,美国国内的涉华立法明显增多,在未来,这些法案将为其提供超脱亚太地缘限制向中国施压的政策工具,并在其搭建小多边机制时为其提供法理支撑。

结论

当前,美国政府越来越偏好以实用性更强的小多边合作来推进其亚太战略,小多边机制以其独特优势,敉平了亚太轴辐同盟体系所陷的困境,并对其进行了时代性的补充升级。美国在推进亚太战略过程中所承担的领导成本被有效转移,域外盟友也得以以此为平台介入亚太事务。但美国的亚太战略本身也存在诸多矛盾和弊端,其以“假多边”真小多边的手段推进地缘战略的做法与时代发展潮流完全相悖,在亚太战略的推进过程中,美国与盟友之间的内在矛盾也在凸显。只要我们清楚认识到时代变局的复杂性并牢牢把握中其中的机遇、不受美国影响努力改善与亚太国家的关系、不断谋求发展为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增长带来动力,牢记并践行“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美国以任何形式旨在围堵中国的地缘战略最终都会徒劳无功。

边海观察

【边海观察】裴兆斌 吴蔚|中国设立国家“海警日”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分析

我国海警机构成功实现了南海岛礁维权、渔业执法、海上巡航维权专业化和常态化。相较其他海上执法机构,我国海警机构是目前海上维权与执法最为重要的前线力量。7月22日,海…

我国海警机构成功实现了南海岛礁维权、渔业执法、海上巡航维权专业化和常态化。相较其他海上执法机构,我国海警机构是目前海上维权与执法最为重要的前线力量。7月22日,海警机构正式挂牌成立并命名为中国海警局,这在我国经略海洋的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因此,确立海警机构挂牌日为我国“海警日”,有利于动员海警乃至全党全社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利于汇聚强大的社会基础对海洋权益保障予以支持;有利于唤起人民居安思危的海洋维权意识,提升公民的海洋维权思想。

  一、我国增设“海警日”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全民关心、认识和经略海洋意识

 设立国家“海警日”使得全民对海洋强国战略产生一个新的认识。有利于民众在对海警工作有一个普遍认知的基础上,广泛学习海洋文化发展知识、增强全民海洋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我国大力弘扬海洋强国精神

海警机构改革建设发展,关乎国家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权衡。设立“国家海警日”,使“海警日”具有广泛的社会覆盖性,一方面能够宣扬海警机构的正确发展道路,即以海洋强国战略为基础,弘扬在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形成立足长远、统筹谋划和创新发展的理论精神。另一方面,可以营造浓厚的社会参与氛围,有助于社会各界在关心支持海警机构建设发展的同时,培养民众的海洋精神 。

(三)有利于厚积中华民族的海洋福祉

 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在全球海洋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增设国家“海警日”有利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推动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增设“海警日”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海警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

从海警人才培养角度看,“海警日”的订立有利于凸显海警职业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现已有教师节、护士节和海军日,如果国民了解到法定的“海警日”,那么会对海警职业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主动参加相关职业教育并培训就业。

(二)加强海警机构的国际化建设

海警执法具有涉外性,在执法过程中应当坚持共商、综合、合作和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海警文化具有特殊性,海警机构在履行职责过中必然走向国际化。设立海警日有利于弘扬海警机构文化,提高海警人展示中国海警的国际形象,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 

(三)落实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国崛起所面临国际及周边安全环境趋向复杂、海上维权趋于频繁严峻,海警机构转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海警日的设立标志着海警机构新的历史起点,有利于在打造一支过硬的海警机构同时,落实党对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进而更好地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

(四)为海警机构建设提供发展新思路

促使海警机构协同其他海洋执法机构积极履行海上维权与执法职责,更好地完成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渔业管理和海上缉私等方面的执法任务,进而有利于全面提升全民海洋意识、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海警机构在“十四五”时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我国增设“海警日”的历史思考

 

(一)我国设立行业性节日有立法先例

1.通过立法形式确立我国“教师节”    

2.  其他行业性节日的设立情况 除教师节通过立法形式设立外,我国行业性节日还设有记者节、医师节等。

3.  军队亦设有“海军节”“空军节”。

据此,依据历史我国军队方面的各种节日情况,设立“海警日”亦是有章可循。

(二)我国增设“海警日”与其他节日不冲突

1. 与我国“人民警察日”具有本质区别,因此,增设“海警日”与公安部提议的“人民警察日”并不冲突。

2“武警日”与增设“海警日”不冲突,我国“武警日”设立与增设“海警日”相得益彰,鉴于各自职责的特殊性考虑,增设“海警日”是对“武警日”拓展和丰富,其具有可行性和增益性。

(三)借鉴周边国家设立“海警日”“海洋日”的做法

1.韩国设立“海洋警察日” 2020年2月21日正式施行的《韩国海洋警察法》第四条规定,每年9月10日为韩国海洋警察日,并举行许多纪念活动。 

2.越南、日本确立相关纪念日 2019年7月1日越南实施《越南海警法》,同时该海警法第二十七条规定“8月28日是越南海警的传统纪念日”;2001年6月,日本《关于修改法定节假日的相关法律的部分内容》出台,从2002年1月1日起每年7月的第三个礼拜一为“海洋日”。

四、我国增设“海警日”的主要建议

(一)建议将7月22日设立为我国“海警日”

建议将我国海警机构挂牌日 7月 22日设立为“海警日”。海警机构全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下辖的总队,与中国渔政、中国海事局和中国海监共同作为海上执法机构,履行海上维权与执法职责。因此,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将作为海警机构全面改革时间节点的7月22日设立为我国“海警日”。

(二)在国家相关法律中明确“海警日”条款

为使得我国海警机构能够更加充分的行使海上维权与执法权力,打击海上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海上生态开发、利用秩序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未来的修订过程中,以附则形式明确:“每年 7月 22日为国家海警日”。

(三)“海警日”期间应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1.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教育 社会各界和海警机构可以利用“海警日”这一时间节点,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实现教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开展参观海警舰船等爱国主题活动 “海警日”与爱国主义教育密不可分,应当以纪念日为载体,激发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

3.海警机构内部举办趣味活动 激发海警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海警机构在海上执法机构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设立“海警日”的关键目的之一。

总之,我国增设“海警日”是海警机构提升执法水平、民众增强海洋意识的重要制度保障,有利于更好地打击海上违法犯罪活动、行使海上侦查权,进而维护海上治安,保障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确定海警机构挂牌日为海警日,是由于海警机构正式成立的7月22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7月22日在海警机构发展历史中意义巨大,自此海警机构改革发展迈入正轨;另一方面,我国有过通过立法形式及依据行业传统设立行业性节日的先例,周边国家关于设立“海警日”“海洋日”的积极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边海观察

【边海研究】(国庆特稿)周健:新中国解决陆地边界问题的国际法实践

周健:新中国解决陆地边界问题的国际法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 之初的领土边界概况 新中国初期,中国与12个陆地邻国接壤,即:朝…

周健:新中国解决陆地边界问题的国际法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

之初的领土边界概况

新中国初期,中国与12个陆地邻国接壤,即:朝鲜、苏联(含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后被印度吞并)、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中国与邻国的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约21100多公里。

中朝边界

全长约1334公里, 大部分为未定界。其中,图们江段为已定界,但是中朝边界鸭绿江段和长白山段在历史上并未正式划定。两国之间存在着一条传统习惯线。

中苏边界

全长约7600多公里, 分东、西两段,除最西端的帕米尔段外,绝大部分为已定界。

中蒙边界

全长4700公里, 其中3000公里与内蒙古接壤。中蒙从未沿边界进行过勘界立桩。因此,中蒙边界全线均为未定界。

中阿边界

全长约100公里,为未定界。

中巴边界

中国和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存在一条传统习惯线,全长近600公里,为未定界。中巴边界问题涉及印巴之间对于克什米尔归属的争议。

中印边界

全长约1700公里,全部为未定界,双方地图标绘的边界线出入很大,问题最多。中印领土边界争议面积总计约达12.5万平方公里。

中尼边界

全长约1414公里,中尼交界处大部分是雪山,存在明显的分水岭。两国之间从未正式划界,未发生大的纠纷。双方对个别地方的边界线在地图上的画法不同,存在分歧,其中主要的是珠穆朗玛峰归属问题。

中锡边界

全长约200公里,为已定界,边界线大体沿支莫挚山的分水岭而行,但实地未勘界立桩。

中不边界

全长约500公里,均为未定界。争议土地面积达到约1200平方公里。

中缅边界

长约2210公里,其中尖高山以南至中老边界为已定界,但沿线并未勘界立桩,自康藏高原至尖高山为未定界。

中老边界

全长约500公里,为已定界。

中越边界

全长约1300公里,为已定界,但某些地段边界走向和位置模糊不清。

 

二、新中国解决

领土边界问题的准备工作

(一)肃清特权,恢复中国对本国领土的主权

1949年4月20日,英国的“紫石英号”等军舰在中国内河长江与人民解放军发生炮战,史称“紫石英号”事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李涛将军对英国军舰进入中国内河挑衅表示抗议,明确要求英国、美国、法国等外国“在长江、黄浦江及在中国他处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项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空”。“紫石英号”事件标志着西方列强军舰随意进入中国内河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新中国采取措施逐步清除列强在中国的特权残余,特别是驻军权。其中最费周折的是取消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和1945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获得在中国旅顺的驻兵权。经过艰苦谈判,有关问题直到1955年才获解决,中国收回了苏联在旅顺口的海军根据地。

至此,中国废除了除香港、澳门外列强在中国大陆沿海的所有特权,恢复了中国政府对大陆沿海的控制和主权。

(二)和平解放西藏,实现对大陆领土的全面控制

建国初期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进军西藏,实现对中国大陆领土的全面控制。人民解放军部队于1951年10月进驻拉萨。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进驻西藏并取代藏军承担起保卫边疆的责任,不仅粉碎了西藏内部分裂势力搞独立的幻想,而且打破了印度一些帝国余孽的殖民扩张遗梦。印度想保留英帝国主义者在中国西藏的一些特权,被迫同中国谈判。1953年10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成员时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的建议,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1954年1月至4月,两国代表签订《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及有关换文,取消了印度在西藏的特权,包括派驻武装卫队、设立驿站等,同时确定了根据平等互利原则促进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贸易关系和方便两国人民往来和朝圣的各项具体办法。

(三)组织调查,为同邻国进行边界谈判创造条件

建国之初,随着解放大军向全国进军,进驻边境地区,新中国政府实际上已接触到边界问题,并在巩固国家政权和实行领土管辖实践中需要回答一些现实问题。

第一个问题:解放军部队进入边疆地区,一直要推进到什么地方?哪儿是边界?怎么守卫祖国边疆?

中央政府组织国内专家经过初步调查研究,将中国与12个邻国的边界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已定界和未定界。对于已定界,守住原来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到达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要全部接收;有些地方,国民党政府有过形式上统治,但实际管辖并未达到,也要接收;对于未定界,守住原来统治已经达到的地方,其中有些需要调整,留待日后通过谈判解决。

第二个问题:对于中国旧政府与同外国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和协定等,根据《共同纲领》所宣示的政策,在重新审理中应该采取什么立场?

最初是“暂时维持现状”,作为权宜之计,“既不承认”“也不否认”。随后,中央认为,“我国和外国的边界,已由旧条约确定了的应该按照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处理。”作为国际法主体,新中国是旧中国的延续,是在旧中国原有领土的基础上建立的,有关领土边界的条约是要继承的。鉴此,中国政府对旧界约采取的政策是,在分清历史是非的情况下,承认旧界约构成解决边界问题的基础,并立足现实,考虑条约实践,通过谈判,重新核定边界线的走向,在必要情况下,通过协商,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对边界线进行调整,重新签订新的边界条约。中国政府这一立场和政策是针对中国同邻国的边界实际情况制订的,完全符合国际法。

第三个问题:看待领土边界历史沿革,并用好相关文字记录和地图等历史资料?

这里涉及到尊重历史问题,包含几层意思:其一,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把边疆地区政权纳入中国和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进程中予以解读。其二,关于怎么运用历史资料,考虑到中国领土边界主要是在明、清两代统治疆域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要区别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总体上贯彻“厚今薄古”原则,重点用好近、现代史资料。其三,古代史仅仅是历史,不构成国际法上的证据;但历史不是无本之源,古代史对于揭示事情来龙去脉,澄清有关事实,说明是非曲直,仍有重要作用。其四,解读近、现代历史事件及其对领土边界的意义,要把握国际法上人民、土地、政权组织和主权之间关系,才能对近、现代史涉及领土边界的历史事实和事件作出准确、有力的解读。

(四)审时度势,适时将边界谈判提上议事日程

1954年日内瓦会议之后,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内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之成为发展新型国家关系的指导原则。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政府愿意用和平的方法通过谈判与邻国解决边界问题。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主张,即安定四邻、缓和形势、利于建设、贯彻和平外交政策。

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问题,中国的一贯主张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同有关邻国通过和平谈判,求得公正合理的解决,反对在解决边界领土问题时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考虑到一些边界地段的特殊情况,中国还主张,在边界问题最终获得解决前,双方应努力维持边界现状,一方面,双方边民按照惯例进行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不受干扰;另一方面,任何一方不以任何方式将边界实际控制线向前推进,双方武装力量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避免武装冲突。

三、中国同邻国

解决领土边界问题的进程

中国同邻国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领土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高峰期,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另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一)第一个高峰期

1954年12月12日,中国和缅甸发表联合公报,提出在适当时机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就此揭开新中国同邻国通过边界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序幕。在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实践中,中国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坚持友好协商,以国际法为基础,提出“互谅互让”和“公平合理”等原则,解开了矛盾的主要结症。1960年10月1日中缅正式签订《中缅边界条约》。这是中国通过和平谈判同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开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的先例。

20世纪60年代,中国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运用成功经验,又先后同尼泊尔、蒙古、朝鲜、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进行边界谈判,成功解决了中国同这些国家之间历史遗留的领土边界问题,先后签订5个边界条约并进行了勘界立标工作,划定并勘定边界线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

(二)第二个高峰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格局及周边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中国着手解决与邻国之间的边界问题提供了机遇。中国政府适时作出重大决策,提出“睦邻友好、稳定周边”的外交方针,积极同老挝、越南、前苏联及其继承者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6国进行边界谈判,至21世纪初先后同老挝、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越南签订一系列边界条约或协定,成功解决了这些历史遗留的领土边界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中苏第一次边界谈判至2008年中俄在黑瞎子岛上举行国界东段界碑揭幕式,双方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前后历时共计44年。双方通过签订界约,实地勘界立桩,最终得以全面彻底解决。中越解决陆地边界问题从1974年第一次边界谈判起,至2019年完成全线勘界立标,前后历时达35年。

(三)中国未解决的领土边界问题

中国同不丹和印度的边界谈判也早已开启,并一直在进行。中不自1984年起正式启动边界谈判,迄今共举行了24轮边界会谈,9次专家组会议。双方就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达成一致,同意通过互谅互让解决边界问题;在边界问题解决前,双方致力于保持边境地区和平安宁,维持1959年3月以前的边界现状,不采取任何单方面行动改变边界现状;将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争议地区问题。

中印边界谈判曾两度次中断,自2003年起,中印恢复边界谈判,已举行22轮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双方仍就解决框架进行探讨,未进入讨论具体解决方案的实质性阶段。

四、中国解决领土边界

问题的政策、原则和方法

(一)维护主权,稳定周边

中国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寻求同周边邻国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领土问题。这一政策主要服务于两大目标: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致力于睦邻友好。

围绕着两大目标,中国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主权独立,坚持平等协商,一方面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蚕食中国领土主权和分裂中国领土完整的行为,另一方面,也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摒弃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做法,考虑自身利益,同时也兼顾对方合法、正当的诉求,坚持在国际法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二)友好协商,和平解决

边界问题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事,不能由一国说了算,必须由当事国通过协商予以解决。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中国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确保国际和平和国家之间关系稳定的基础。基于此,中国政府一贯坚持践行国际法基本原则,主张以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领土边界问题,反对在解决边界领土问题时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三)尊重历史,立足现实

尊重历史就是还历史以其本来面貌,既要客观地看待历史,澄清历史事实,辩明是非,又要以现代国际法的观点看待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及与之有关的领土、疆域、边界等概念随着时代发展的演进。解决问题既要考虑与领土边界直接有关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也要考虑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实际情况,达成的最终解决方案要经得起历史、国际法和现代国际关系准则的检验。不能以历史上中国强盛时期的疆域版图作为依据提出领土要求。以此为据提出超越现实可能性的要求,不仅不能为邻国所接受,而且会激化矛盾,导致中国和周边国家纠纷不断,显然不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长远利益。

立足现实,在解决领土边界问题上主要考虑两项内容:其一,特定时期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对外政策。解决边界领土问题,要考虑现实利益需要,贯彻和平外交政策,营造并维护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既要照顾过去的历史背景,又要照顾已形成的实际情况。其二,考虑双方边境地区居民的利益和现实需要,包括考虑边境地区双方居民的民族、宗教、生产和生活情况,适当照顾边民利益,避免划界对边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四)以国际法为基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在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边界领土问题。首先,谈判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协商,适用国家主权、平等、自愿缔约等国际法原则。其次,在谈判中,国际法是双方谈判的共同认同的依据和标准,一方提出的主张必须以国际法为依据,才能得到另一方的尊重。再次,必须适用国际法及其包含的公平正义原则才能判断双方主张及其依据的合法性、正当性、合理性,才能在双方主张之间寻求公平、平衡的解决办法。最后,谈判的最终结果只有符合国际法,符合公平正义,才具有法律基础,才能为两国人民接受和认可,得到两国最高代表机构批准,并在两国未来实践中得到充分、有效地实施和遵守。

五、中国在解决领土边界

问题过程中践行国际法基本原则

基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在同邻国解决领土边界问题进程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谈判的政治基础,始终践行两项国际法基本原则:一是反对在边界领土问题上使用武力;二是坚持通过双边平等谈判和平解决领土边界问题。

(一)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一是主张在争议解决前,双方维持边界现状,两国武装力量尽早脱离接触,任何一方不得动用武力来试图改变现状。二是中国同邻国之间发生边境武装冲突,并不排除相关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适用。三是基于这一原则,同时汲取历史教训,中国在有关同邻国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过程中倡导并签订了一系列关于在边境地区裁军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二)坚持由当事国通过谈判解决领土边界问题

中国一向主张并坚持通过双边谈判同有关邻国解决领土边界问题。首先,这是领土边界问题的性质决定的。边界问题涉及中国和有关邻国,不能由一国说了算,不能由一国来决定,更不能由一国通过武力或者其他手段强加给另一国,必须由当事国通过平等友好协商予以解决。其次,中国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众多方式中选择谈判作为解决领土边界问题的方式,有深刻的原因和充分的理由:一是历史原因。近代以来,中国在领土边界问题上饱受列强欺凌,这种情况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人自此真正掌握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二是国内政治原因。边界领土问题涉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承担人民重托的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要对中华民族和全体国民负责。三是法律原因。在和平解决方式中,谈判是唯一可以全程自始至终充分体现国家主权、主权平等和主权者自由意志的方式,国家可以全程参与谈判,把握进程,决定结果,并以此掌握自己的命运。四是国际政治原因。领土边界问题涉及中国在世界上的生存发展环境,涉及中国与有关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因此需要中国同有关国家通过平等友好协商予以确定。

六、中国坚持

以国际法为基础提出划界原则

(一)已定界以旧约为基础核定边界线走向

中国政府主张,对有旧界约的,在旧界约基础上核定边界线走向和位置,签订新的边界条约。这一划界原则首先用于中缅边界谈判,涉及南定河和南帕河汇合处到南段已定界的第一段界桩为止的边界,中国提出原则上按照旧约,共同考察核定边界线走向和位置。这一划界原则也被运用于划定中老边界和中越边界全线以及中国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边界绝大部分地段。

(二)未定界按照传统习惯线划界

对未定界地段,中国政府主张按照传统习惯线并依据习惯法规则,确定边界线的大致走向和位置,签订条约正式予以划定。例如,以水为界地段,通航河流沿主航道中心线划界;非通航河流沿水流或主流中心线划界。以山为界地段,如山体比较完整,边界线沿分水岭划定;如山体比较破碎,边界线沿山脊线、山梁线等自然地形特征划定。中尼划界主要以双方行政管辖为基础,适当考虑地形因素,选择沿分水岭和山脊线划界。中巴选择按照分水岭划界,是基于同样的考虑。中缅在划定自尖高山起到西端点的边界时有选择性地适用分水岭和山脊线划界的原则和方法。

(三)未定界地段按照实际管辖划界

对一些未定界地段,中国接受按照实际管辖划界。这一划界原则最早在解决中阿边界问题和中蒙边界问题中得到了运用。中阿边界与历史上的帕米尔问题有关。在中阿边界谈判中,中方充分考虑到阿富汗是小国及中阿友好关系,没有纠结于历史上的情况,决定对阿富汗以必要的照顾,同时声明这一实践不涉及中苏边界问题,不构成可为第三国援引的先例。中蒙边界基本按照实际管辖划定,包含一条重要原则,即划界要照顾到双方边民的利益和感情,对于边境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作出妥善安排。

七、中国在解决领土

边界问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国际法

(一)解决领土争议的实践

在边界谈判中,通常当事国就划界原则此达成一致后即交换各自标绘边界主张线的地图,然后根据划界原则进行领土处置,即解决大块领土争议问题。这些争议地区,或者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或者涉及敏感历史,需要由当事国做出决断,这个决策在边界谈判中是最艰难的。中缅划界采取的是一揽子解决办法,双方“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进行调整”原则,对争议领土进行调整。中国和俄哈吉塔的边界谈判则创造了另一模式,即跳过争议领土处置阶段,先易后难,先寻求就较大争议地区以外的边界线全线走向达成一致,起草和签订边界协定,以此增进互信,积累条件。最后,双方回过头来,再解决比较敏感或复杂的较大争议地区问题。

(二)核对边界线走向的实践

1.已定界核对边界主张线,通常是以旧约为基础,涉及到对旧约的解释和适用问题,需要适用有关条约解释的国际法规则,同时兼顾边界条约本身的特点。根据国际法理论和各国实践,解决旧约划界、勘界文件以及实地界碑之间的关系,通常遵循以下几点:第一,后约与前约的矛盾,一般原则是后约优于前约。第二,子约与母约的矛盾,边界议定书(子约)构成界约(母约)附件,是对界约的补充,界约并不因议定书的签订而失效。若当事国双方明确说明议定书有关部分构成对界约的修改,则修改部分以议定书为准。第三,约文和地图矛盾,附图构成对约文的补充,应符合界约文字叙述。附图标示的边界线与界约文字叙述不符合,一般以界约文字叙述为准。第四,实地界标与界约和地图不一致,应以界约和附图为准。

2.未定界核对边界主张线,在确定以传统习惯线为基础的划界原则之后,有关边界地段的实际管辖情况构成核对边界主张线的重要依据。关于实际管辖,通常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规则。一方主张实际管辖,需要提出证明材料,包括关于地方政府行政管辖的历史文件、双方出版的地图标绘的边界线以及双方居民在边界实地的生产生活情况等。针对双方边界主张线画法不一致的地区,查明边界实地“自然形成”的实际管辖情况尤其重要。

(三)确定边界线走向和位置的实践

中国在同有关邻国的边界谈判中无论已定界还是未定界地段,在确定边界线具体走向和位置时,均考虑并适用了各国边界实践通用的划界原则和方法。例如,中俄曾就确定以河为界的划界原则及其涉及的界河岛屿归属问题进行多年谈判,最终确认通航河流沿主航道中心线而行、非通航河流沿河流或主流中心线而行两项划界原则,并以此确定界河中的岛屿归属,公正合理地解决了两国之间边界问题。

中国和邻国在划界时,还考虑交界地段的地形特点,采用一些适合于山岭地段划界的习惯规则和方法,例如分水岭、山脊线、山梁线或者直线线段等。例如,中缅边界北段是沿喜马拉雅山分水岭划定的,中蒙边界部分是沿阿尔泰山划定的,中巴边界基本上是以塔里木河和印度河两个水系之间的大分水岭即喀拉昆仑山划定的,中尼边界部分是以分水岭划定的。

八、中国解决领土

边界问题的丰富国际法实践

从国际实践看,一条清晰的边界线正式确定通常包括划界和勘界两个阶段。一条划定、勘定的边界线能否保持清晰,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考验,需要当事国通过定期边界联检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中国同有关邻国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实践,与上述各国实践的三阶段总体是吻合的,不仅包括划界和勘界,还包括边界联检。

(一)实地勘界立标

实地勘界立标通常由当事国政府通过组织联合勘界委员会予以实施。联合勘界委员会在两国政府领导下通过举行会议方式开展工作。联合勘界委员会从边界条约生效起,以边界条约关于边界线走向的叙述和条约附图为依据开展工作,确定勘界工作的任务、原则和方法,立标原则,界标位置和编号,制定勘界工作计划,就边界分段、选用地图、勘界路线、上界日期和完成野外作业的日期进行协调。

(二)签订三国交界点协定

边界有时候还涉及到第三国。一国与多国相邻,边界线上就存在三国交界点问题。在确定边界线走向并签订边界条约基础上,中国同有关邻国就确定三国交界点位置进行谈判,签署了一系列边界三国交界点协定 ,内容包括:说明三国交界点的位置,协商是否实地设立界标,用地图表示三国交界点并对此作出叙述,对三国交界点及其附近边界线走向的清晰、界标维护,日常检查等事项作出规定。

(三)边界联合检查

边界在经过勘界立标后,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可能出现一些变化,界桩可能被移动或者损毁,因此影响边界线清晰和稳定。边界联检任务主要包含两项:一是确保实地的边界线稳定和清晰,涉及界桩维护,进行实地测量、重新打通界桩之间的林间通视道,解决界河改道对边界线的影响问题等;二是实地重新标清的边界线走向和位置以及界线标志,用文字和地图予以记录,形成边界联检议定书及其附图。

边海观察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安德烈·卡赞采夫:阿富汗局势发展的前景和预测:俄罗斯和中国的利益

9月22日,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安德烈·卡赞采夫针对阿富汗局势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了俄罗斯和中国在阿富汗及周边国家的如下共同利益:一是确保阿富汗的中立及其领土上没…

9月22日,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安德烈·卡赞采夫针对阿富汗局势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了俄罗斯和中国在阿富汗及周边国家的如下共同利益:一是确保阿富汗的中立及其领土上没有外国军队,二是确保中亚国家的安全,三是打击跨境恐怖主义威胁,四是确保中亚经济稳定发展,化解非传统安全威胁。五是保障移民和人际流动安全。

专家对俄罗斯和中国可能采取的联合行动的建议有:协调与塔利班和阿富汗邻国之间的立场。一般要求可能包括将国际恐怖组织驱逐出该国、维护阿富汗边境的和平稳定,创建包容性政府等等;在阿富汗境内的冲突群体(例如普什图人和塔吉克人)之间和不同国家间为了维护地区和平而进行调解;统筹协调在阿富汗存在利益的地区大国间的活动——包括通过上合组织和其他地区组织加以协调;加强俄中两国特种部队以不同形式开展的联合军事合作与互动;在双边层面和国际组织层面共同向阿富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加强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问题上的专家合作等等。

区域动态

【塔斯社】俄罗斯、中国、伊朗和巴基斯坦举办四方会议,支持阿富汗实现民族和解

9月16日,俄罗斯、中国、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外交部长在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峰会期间举行的四方会议上重申了在阿富汗实现民族和解的必要性。声明指出:“9月16日,…


9月16日,俄罗斯、中国、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外交部长在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峰会期间举行的四方会议上重申了在阿富汗实现民族和解的必要性。

声明指出:“9月16日,在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峰会期间,俄罗斯、中国、巴基斯坦和伊朗就阿富汗局势在杜尚别举行了四方会议。四国对实现阿富汗和平、稳定和安全的路径进行了协调,并重申了在阿富汗实现民族和解的必要性。”在美国宣布从阿富汗撤军后,塔利班(在俄罗斯视为违禁组织)发起了大规模武装行动以控制阿富汗。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于8月15日放弃了总统职位,塔利班不废一兵一卒控制了喀布尔。9月,塔利班声明表示控制了阿富汗全境,并宣布成立一个完全由该塔利班成员组成的临时政府。这些政府成员主要为普什图人,他们是阿富汗最大的种族群体。


https://tass.ru/politika/12426155

学者视角

【外交事务】中国的阿富汗困境——对华盛顿不利的事情不一定对北京有利

9月11日,首次印度-澳大利亚“2+2”联合部长会议在新德里举行。会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印澳双方深入讨论双边及区域议题,包括新冠疫情、阿富汗局势、印太海事安全…

9月11日,首次印度-澳大利亚“2+2”联合部长会议在新德里举行。会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印澳双方深入讨论双边及区域议题,包括新冠疫情、阿富汗局势、印太海事安全、多边模式合作。此外,双方还谈及自由贸易往来、国际法规遵守、区域持续经济发展等议题。声明表示,印澳两国总理去年6月4日在领袖峰会上,同意把双边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简称CSP)层级,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防务等领域深化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印澳两国拥有打造自由、开放、包容与繁荣的印太地区共同愿景,和维护区域和平及繁荣的共同利益。双方部长强调各国应遵守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维护航行自由和飞越自由,不损害任何国家在国际法框架下享有的合法权益,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印澳“2+2”联合部长级对话是在四方安全对话会员国重新加强印太地区合作之际召开。会上,双方重申致力于加强澳、印、日、美四国合作。


9月11日报道

https://www.foreignminister.gov.au/minister/marise-payne/media-release/joint-statement-inaugural-india-australia-22-ministerial-dialogue

智库报告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中国海军现代化对美国海军能力的影响

九月上旬,国会研究服务部发布名为《新的大国竞争:国防影响——国会面临的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在同中国和俄罗斯的大国竞争中,面临着国防计划应该如何应对新的大…

九月上旬,国会研究服务部发布名为《新的大国竞争:国防影响——国会面临的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在同中国和俄罗斯的大国竞争中,面临着国防计划应该如何应对新的大国竞争以及是否批准、拒绝或修改拜登政府提出的国防资金水平、战略和应对新的大国竞争的计划。面对与中国的强大竞争,美国的国防规划重点是加强其在印太地区的军事能力,包括在南海和东海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活动,帮助加强美国在该地区盟友,特别是日本、澳大利亚,以及韩国、菲律宾和新西兰的军事能力,增加提高这些国家军队与美国军队有效作战能力的活动以及提高该地区新兴安全伙伴(如越南)军事能力的活动。例如,美国海军已将其大部分舰队转移到该地区,向该地区派遣最强的船只、飞机和人员,在该地区进行更多的作战、演习和作战试验,开发新武器、无人驾驶车辆和其他技术等。关于加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能力的大部分对话都围绕着太平洋威慑计划展开,该计划指美国国防部官员和决策者认为需加强美国在该地区的一系列投资。


9月9日发布

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3838

东海动态

【日本经济新闻】日本对中国申请加入CPTPP表示慎重

对于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日本政府的阁僚们纷纷表示需谨慎对待。日本官房长官加藤胜信在17日上午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有必要确认中国…

对于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日本政府的阁僚们纷纷表示需谨慎对待。日本官房长官加藤胜信在17日上午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有必要确认中国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为了满足高水平贸易自由化和数据流通透明性等加入标准,中国需要改革国内制度。

CPTPP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参加的大型合作协定。为推进服务和投资自由化,此协定不仅对物品的关税有所规定,在处理数据的电子商务和知识产权等方面也制定了规则,以促进贸易活性化。若想加入CPTPP,需要现有成员国全体一致认可。

日本财务相麻生太郎在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疑问,“现在的中国是否处于可以加入的状态?”经济产业相梶山弘志也指出:“不是申请就可以通过的”。并表示将对中国国有企业补助和政府采购等问题的透明性等进行讨论。

今年日本担任部长级会议“CPTPP委员会”的议长国,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说:“我会和其他成员国进行商议,并根据战略观点讨论对策。”


9月17日报道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UA1730N0X10C21A9000000/

东海动态

1【韩国中央日报】朝鲜官媒发文批美干涉台湾问题支持中国维护主权

16日,韩美司局级外交磋商和对朝代表会谈在首尔举行。外交部和平外交企划团团长林甲守与美国对朝特别副代表朴正炫(Jung.H.Pak)主要讨论了近期韩半岛局势和引导朝鲜参与韩…

16日,韩美司局级外交磋商和对朝代表会谈在首尔举行。

外交部和平外交企划团团长林甲守与美国对朝特别副代表朴正炫(Jung.H.Pak)主要讨论了近期韩半岛局势和引导朝鲜参与韩半岛和平进程的方案,并重点探讨了卫生合作等对朝人道主义援助方案。

当天,韩国外交部朝核外交企划团团长李泰雨也与朴正炫举行会晤,双方就朝鲜前一天发射短程弹道导弹等近期韩半岛局势交换意见。双方一致认为亟需早日重启对话,推动无核化谈判取得进展,并商定不断加强协作,力争实现韩半岛完全无核化的目标。


9月16日报道

https://cn.yna.co.kr/view/ACK20210916003900881?section=politics/index

东海动态

【日本经济新闻】日本政府就潜水艇航行问题向中国表示“关切”

9月11日,正在越南访问的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与越南国防部长潘文江进行了会谈。双方围绕两国的安全环境和近年来的日越防卫合作的进展展开会谈,并以此次会谈为契机,再次强调…

9月11日,正在越南访问的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与越南国防部长潘文江进行了会谈。

双方围绕两国的安全环境和近年来的日越防卫合作的进展展开会谈,并以此次会谈为契机,再次强调了日越防卫合作的意义,表示日越防卫合作不仅仅是为了日越两国之间,也是为了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定做出的积极贡献。双方还一致表示,在日越合作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日越将在各层面上进行更多合作。

首先,双方就近期包括东海、南海在内的地区形势交换了意见。双方明确了日越为维持既有国际秩序而合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双方在肯定航行及航空自由的重要性的同时,一致同意将遵守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首的国际法。

岸信夫表示,维持和强化“自由开放的印太”(FOIP)非常重要,为此日方强烈反对在现有国际秩序之下任何单方面试图改变现状和造成地区紧张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日方对中国海警法表示严重担忧。此外,岸信夫还表示,此前朝鲜发射弹道导弹是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行为,日方在强烈谴责的同时,也呼吁国际社会关注这一严肃问题。并期望能与越方合作,为对朝鲜的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所有射程的弹道导弹进行“完全的、可验证的、不可逆的无核化(CVID)”的实现做出努力。关于缅甸局势,岸信夫对文莱外交主管部长艾瑞万就任东盟特使一事表示欢迎,并表示应将此前达成的“五点共识”与具体成果联系在一起,为此双方一致同意继续保持紧密合作。

此外,双方基于日越防卫合作进入“新阶段”的共识的基础上,就两国间的防卫合作方式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签署防卫装备和技术转让协定,并一致认为今后为加速实现包括舰艇在内的具体装备转移,将加速协议达成。另外,双方将继续推进两国间在高层交流、维和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包括自卫队舰艇、飞机在越南的停靠等。双方期待通过此类合作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双方还表示,为了促进网络安全领域及卫生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推进针对备忘录签署的调整措施。

最后,双方一致表示要重视多国间的防卫合作与交流。岸信夫多次强调,“东盟印太展望”(AOIP)与日方主张的“自由开放的印太”(FOIP)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并强调了日越防卫合作进入“新阶段”对于AOIP和FOIP的实现非常重要。双方同意就第6次东盟防长会议上日方发表的关于日本—东盟网络安全措施进行推进,并且在日越防卫合作关系进入“新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9月11日报道

https://www.mod.go.jp/j/approach/exchange/area/2021/20210911_vnm-j.html

东海动态

【日本经济新闻】岸田建议提前修改中期防计划及讨论防卫“尖阁”(中国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相关法律

13日,日本自民党岸田文雄在国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其参选党内新总裁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他声称,他将致力于增加国防预算,以加快每五年修订一次的中期防卫能力整备计…

13日,日本自民党岸田文雄在国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其参选党内新总裁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他声称,他将致力于增加国防预算,以加快每五年修订一次的中期防卫能力整备计划(中期防),并考虑进行新的立法以防卫冲绳县“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等偏远岛屿。

日本于2018年底批准的中期防计划将2019至2023财年的国防预算定为约274700亿日元。按照有关规定,预算在制定三年后,即2021年可进行重新审查。岸田拟在2022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中对22年起5年间的预算计划进行修订。其目的在于尽早重审现有计划并增加国防开支以应对来自中国日益增加的军事威胁。这表明,日本将不再受制于年度国防经费占GDP百分之一的上限。为加强“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防御,岸田明确表示将对日本海上保安厅进行“能力和权力强化”,并将外国军队的直接攻击定位为“武装攻击”。

岸田主张通过立法来全面应对“灰色地带事态”的出现。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声称:“我正在考虑修改法律,看看警察权和自卫权的结合之间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是否有必要加强和促进警察厅和自卫队合作。”岸田对日本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以实现本国在受到敌方攻击前先击中敌方导弹发射基地这一主张表示肯定。

他还强调了经济安全的观点。他称计划新设负责经济安全的部长,并考虑将国家安全委员会(NSC)的四大臣会议改为五大臣会议。

岸田本人在前首相安倍晋三执政期间担任了四年零七个月的外相。他呼吁推动前首相安倍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的印太”。


9月13日报道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UA130EQ0T10C21A9000000/

南海动态

【中国时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盼明年完成南海行为准则商谈

9月1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访柬埔寨并与柬埔寨总理洪森、副总理兼外交大臣巴素坤举行会谈。期间,王毅强调中国是柬埔寨最可靠、最长期的战略伙伴,也期盼在明…

 9月1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访柬埔寨并与柬埔寨总理洪森、副总理兼外交大臣巴素坤举行会谈。期间,王毅强调中国是柬埔寨最可靠、最长期的战略伙伴,也期盼在明年柬埔寨出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期间,中国能与东盟国家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的商谈,制定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洪森则表示,柬方将在台湾、涉港、涉疆等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继续坚定支持中方的正当立场,防止域外势力搅乱地区事务,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此外王毅还指出,中方将继续为柬埔寨提供新冠疫苗和抗疫物资,也希望能同柬埔寨一同加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疫情后经济恢复。


9月14日报道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914000082-260309?chdtv

南海动态

【越南政府网】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会见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

9月11日,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会见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范明政强调,越南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将中越关系放在越南对外关系的优先位置。在南海问题上,范明政表示,…

9月11日,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会见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范明政强调,越南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将中越关系放在越南对外关系的优先位置。

在南海问题上,范明政表示,双方应指导海上执法力量遵守高层共识和《关于指导解决中国和越南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妥善处理和管控分歧,维护海上和平稳定;与东盟国家一道,严格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推动谈判,早日达成有效、富有实质内容、符合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在内国际法的 “南海行为准则”(COC),确保航行、飞越安全与自由。


9月11日报道

https://baochinhphu.vn/Hoat-dong-cua-lanh-dao-Dang-Nha-nuoc/Thu-tuong-Pham-Minh-Chinh-tiep-Uy-vien-Quoc-vu-Bo-truong-Ngoai-giao-Trung-Quoc/446181.vgp

官方动态

【国防部】 国防部副部长希克斯:国防部应结合战略和能力应对中国挑战

9月9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会见菲律宾外交部长特奥多罗·洛钦(Teodoro Locsin)。会见时,布林肯重申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了今年是美菲结盟…

9月9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会见菲律宾外交部长特奥多罗·洛钦(Teodoro Locsin)。会见时,布林肯重申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了今年是美菲结盟70周年和建交75周年。布林肯还强调了南海航行自由和尊重国际法的重要性,并再次呼吁中华人民共和国遵守2016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出的“仲裁裁决”。此外,国务卿布林肯还和洛钦部长就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合作和人权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9月9日发布

https://www.state.gov/secretary-blinkens-meeting-with-philippine-secretary-of-foreign-affairs-locsin/

南海动态

【悉尼先驱晨报】马来西亚前总理:随着与中国的紧张局势加剧,澳大利亚“不那么安全”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Mahathir Mohamad)在接受《悉尼先驱晨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和《时代报》(The Age)采访时表示,澳大利亚因与中国对峙而冒着不必要…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Mahathir Mohamad)在接受《悉尼先驱晨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和《时代报》(The Age)采访时表示,澳大利亚因与中国对峙而冒着不必要的安全风险,必须首先采取行动来缓和与中国的紧张关系。马哈蒂尔认为,澳大利亚应对将其与中国的分歧转化为全面的外交和贸易争端负主要责任。在对华政策方面,澳大利亚常常同美国保持统一战线,但澳大利亚并不如美国安全和强大,这使得澳大利亚陷入不那么安全的境地。澳大利亚需要放松对中国投资的限制,主动缓和紧张局势。马哈蒂尔还抨击了美日印澳利用所谓“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来与中国搞对抗的做法。


9月5日报道

https://www.smh.com.au/world/asia/as-tensions-rise-with-china-australia-is-not-so-safe-warns-mahathir-20210907-p58pmg.html

印度对外关系

【今日印度】印度-新加坡海军演习在南中国海举行

9月4日,历时三天的印度-新加坡海上双边演习(SIMBEX)正式落下帷幕。此次演习地点位于南中国海,是两国第 28 届海上联合军演。印新双边海军演习也是印度海军与别国海军开展…

9月4日,历时三天的印度-新加坡海上双边演习(SIMBEX)正式落下帷幕。此次演习地点位于南中国海,是两国第 28 届海上联合军演。印新双边海军演习也是印度海军与别国海军开展的延续性最高的海上演习。

在此次演习中,印度海军出动了“拉杰普特”级导弹驱逐舰“兰维杰”号(INS Ranvijay)、“卡莫尔塔”级反潜护卫舰“契尔丹”号(INS Kiltan)、小型护卫舰“科拉”号(INS Kora)和一架P-8I海上巡逻机;新加坡海军出动了“可畏”级护卫舰(Formidable-class frigate)、搭载了S-70B直升机(S-70B naval helicopter)的“坚信”号隐形导弹护卫舰(RSS Steadfast)、“胜利”级导弹护卫舰(RSS Vigour)、一艘“弓箭手”级潜艇(Archer Class Submarine)、一架“福克-50”海上巡逻机(Fokker-50 Maritime Patrol Aircraft)和四架F-16战斗机(F-16 fighter aircraft)。

印度海军发布声明表示,“受疫情影响,此次演习在前期协调中遇到了重重阻碍,但两国海军仍圆满高效地完成了实弹射击、反潜、防空和反水面作战演习等多项复杂科目。演习的成功举办充分证明了印新两国海军间的高度协同性和互操作性。”


9月4日报道

https://www.indiatoday.in/india/story/india-navy-maritime-bilateral-exercise-singapore-south-china-sea-1849219-2021-09-04

学者视角

【国家利益】四国集团不是北约,但对中国起到“遏制”作用

8月29日,台湾媒体《中国时报》称近期有多艘美国航空母舰完成维护升级,将轮番到西太平洋地区执行任务。美国已经渡过了之前的航母空窗期,未来将在中国周边南海、台海地区长…

8月29日,台湾媒体《中国时报》称近期有多艘美国航空母舰完成维护升级,将轮番到西太平洋地区执行任务。美国已经渡过了之前的航母空窗期,未来将在中国周边南海、台海地区长期部署双航母。

报道称,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完成了升级整修,将混合搭载4代和5代战机,并于近期访问日本横须贺军港;而随着美国的阿富汗撤军行动进入尾声,停留在中东海域的里根号航母也将重返西太平洋地区,这意味着美国很可能在中国周边保持双航母战斗群。预备陆续抵达西太平洋地区的美国航母不只于此,目前停靠在圣地亚哥的林肯号航母预定年底前进入亚太地区,另一艘尼米兹号航母也将在年底前后恢复执行任务。

报道表示,美国海军的上述动作可能预示着位于中国周边的台海与南海地区已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重点场域。


8月29日报道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829003768-260409?chdtv

官方动态

【印太司令部】肯德尔访问珍珠港强调美空天部队应对中国威胁的作用

8月29日,台湾媒体《中国时报》称近期有多艘美国航空母舰完成维护升级,将轮番到西太平洋地区执行任务。美国已经渡过了之前的航母空窗期,未来将在中国周边南海、台海地区长…

8月29日,台湾媒体《中国时报》称近期有多艘美国航空母舰完成维护升级,将轮番到西太平洋地区执行任务。美国已经渡过了之前的航母空窗期,未来将在中国周边南海、台海地区长期部署双航母。

报道称,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完成了升级整修,将混合搭载4代和5代战机,并于近期访问日本横须贺军港;而随着美国的阿富汗撤军行动进入尾声,停留在中东海域的里根号航母也将重返西太平洋地区,这意味着美国很可能在中国周边保持双航母战斗群。预备陆续抵达西太平洋地区的美国航母不只于此,目前停靠在圣地亚哥的林肯号航母预定年底前进入亚太地区,另一艘尼米兹号航母也将在年底前后恢复执行任务。

报道表示,美国海军的上述动作可能预示着位于中国周边的台海与南海地区已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重点场域。


8月29日报道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829003768-260409?chdtv

台海动态

【“中央通讯社”】国民党希望“总统”审慎使用“邻国”一词描述中国大陆

8月29日,台湾媒体《中国时报》称近期有多艘美国航空母舰完成维护升级,将轮番到西太平洋地区执行任务。美国已经渡过了之前的航母空窗期,未来将在中国周边南海、台海地区长…

8月29日,台湾媒体《中国时报》称近期有多艘美国航空母舰完成维护升级,将轮番到西太平洋地区执行任务。美国已经渡过了之前的航母空窗期,未来将在中国周边南海、台海地区长期部署双航母。

报道称,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完成了升级整修,将混合搭载4代和5代战机,并于近期访问日本横须贺军港;而随着美国的阿富汗撤军行动进入尾声,停留在中东海域的里根号航母也将重返西太平洋地区,这意味着美国很可能在中国周边保持双航母战斗群。预备陆续抵达西太平洋地区的美国航母不只于此,目前停靠在圣地亚哥的林肯号航母预定年底前进入亚太地区,另一艘尼米兹号航母也将在年底前后恢复执行任务。

报道表示,美国海军的上述动作可能预示着位于中国周边的台海与南海地区已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重点场域。


8月29日报道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829003768-260409?chdtv

台海动态

【“中央通讯社”】台湾当局“国防部”表示,中国大陆军队电子作战能力,扩及第一岛链以西‎

蔡英文30日表示,台湾盼与“邻国”在和平、稳定且互惠的原则下共存;对此,国民党今天表示,“总统”倘用“邻国”指涉中国大陆,已与台独无异,会引起两岸更多的纷争与冲突。…

蔡英文30日表示,台湾盼与“邻国”在和平、稳定且互惠的原则下共存;对此,国民党今天表示,“总统”倘用“邻国”指涉中国大陆,已与台独无异,会引起两岸更多的纷争与冲突。

“蔡总统”30日以录影方式为“凯达格兰论坛-2021亚太安全对话”致词时表示,台湾可以成为促进区域和平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愿意承担确保区域稳定的责任;台湾不走向军事对抗,盼与“邻国”在和平、稳定且互惠的原则下共存,并坚持捍卫民主和生活方式。

国民党下午发出新闻稿指出,“邻国”这种模糊用法既可能不符合“《中华民国宪法》”,又与“蔡总统”就职时的两岸政策宣示自相矛盾,可谓是几近“两国论”翻版的“邻国论”,再次挑动两岸已经恶化的关系。

国民党说,从“蔡总统”谈话内容而言,所谓的“邻国”很明显是指中国大陆。“蔡总统”多次承诺会依循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关系,倘用“邻国”指涉中国大陆,已与台独无异。

国民党认为,“蔡总统”上述“邻国”用法不仅违反其政治承诺及身为“中华民国总统”的责任,而且等于改变现状,会引起两岸更多的纷争与冲突。

国民党表示,“蔡总统”踩着两岸关系法理的底线,又疑似以“邻国论”朝台独方向匍匐前进,只会加深民众对其两岸路线的不信任。

国民党要求民进党当局,必须遵守宪法、面对问题,才真正有助两岸寻回和平。

同时,国民党也要求中共当局放弃武力犯台,解放军军机、舰近年来接近台湾地区周边的水、空域演训,无助化解僵局,只会让两岸民心渐行渐远。 


9月1日报道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1090202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