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了题为《美国必须对中国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生命科学项目采取行动》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已经公开表明其对中国进行的军民两用生物技术研究感到不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美国应当采取的措施。
根据《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缔约国可以从事和平研究(如疫苗开发),以对抗和保护微生物和生物制剂及毒素,但它禁止为进攻性(军事)目的开发、拥有、储存或使用它们,包括武器或运载系统。
美国国务院认为,中国过往完成以及当前正在进行的生物技术项目不够透明,而这些不够透明的项目可能是在研发生物武器。此外,中国对生物技术,特别是对病毒研究的重视,也让美国国务院感到不安。美国国防部则认为,中国军队在“军事脑科学、仿生系统、生物和仿生材料、人体机能提升和‘新概念’生物技术”方面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对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技术的研发,让其担忧。
报告推断,中国重视生物技术研发,是出于中国认为美国有军事生物武器计划、中国对亚核战争的准备以及中国希望对周边国家进行战略威慑这三个原因。
对于所提及的中国政府就生物技术的重视,报告提出,美国应当采取三项措施:1. 加强对中国与军事和安全有关的生命科学研发的情报关注,打破美国研究机构的信息孤岛;2. 限制对中国的军民两用生命科学技术转让;3. 任命一个国会委员会来评估中国与军事相关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威胁以及美国为减轻这些威胁所做的准备;4. 与盟友合作,对中国施加压力,使其全面遵守《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10月24日发布
10月21日,美国企业研究所发布题为《为了限制中国对美国技术的利用,硅谷必须做出牺牲》的报告。报告指出,十月上旬,拜登政府宣布大幅扩大对中国半导体的出口限制,以全面限制中国对关键芯片技术的获取。拜登政府认为,中国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相冲突。拜登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一举措,是因为美国此前的政策没能有效发挥作用。美国曾试图阻止某些与军方有联系的中国公司获得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同时有意只为商业导向的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但由于芯片一旦进入中国,美国就无法控制它们最终的去向,因此仍然有许多美国芯片被用于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因此,扩大对中国的半导体出口限制,是阻止美国技术被用于中国军队的唯一有效途径。对于美国科技行业来说,这项措施是极具破坏性的。在拜登政府宣布扩大对中国的半导体出口限制之后,英伟达和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AMD)等一系列半导体公司的股价出现了下跌。尽管如此,中国要面临的调整比美国的要多。中国的半导体公司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在国内发展先进的芯片制造能力。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和科技公司必须要面对一个无法获得先进计算机硬件的未来。
10月21日发布
10月3日,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题为《为何中国不全意支持俄罗斯》的文章。文章指出,自俄乌冲突开始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日趋紧密。俄罗斯的经济弱势使中国在与其首要对手,即美国,的全球竞争中,更少将其视为威胁,而更多视其为一个小伙伴。就在上个月,2000名中国军人参加了与俄罗斯部队的联合军事演习。
然而,文章认为,尽管与西方存在尖锐分歧,但事实证明,出于以下三个原因,即中国对西方经济制裁的担心,对依赖俄罗斯能源的抵触,以及与对西方经济的重视,中国不愿意为了与俄罗斯的关系而削弱与西方的经济关系。
虽然中国在经济上对俄罗斯很重要,但反过来却不是如此。对俄贸易只占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小部分(2021年为2%)。根据贸易数据监测,中国与美国和欧洲的贸易份额占比则要大得多(2021年为26%)。
尽管中国与西方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例如在台湾地位问题上,但中国仍然在努力缓和与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报告,截至2022年7月,中国持有3.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世界上最大的此类持有量。同时,中国也是仅次于日本的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者。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银行已停止为与俄罗斯的贸易提供信用证。中国的能源公司,如中石化,已经冻结了其与俄罗斯同行正在进行的项目。在维萨(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停止为俄罗斯银行提供服务后,中国的银联也拒绝了与俄罗斯银行合作。甚至,被列入黑名单的中国科技巨头华为也缩减了其在俄罗斯的业务,以避免受到制裁。
在对俄合作方面,迄今为止,中国对俄罗斯的援助仅限于增加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以及在双边贸易交易中增加对人民币的使用。这两项行动都没有受到任何国际制裁的限制。然而,这些努力只为中国赢得了有限的利益。自今年年初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购买量已从2021年的200亿美元猛增到350亿美元。然而,中国不会愿意从任何一个外国(包括俄罗斯)获得太多的能源供应,因为其不希望过于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从而给俄罗斯带来对中国的不必要政治或经济影响力。
从上述事实可以发现,尽管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愈发亲密,但出于实际战略利益的考量,中国并不会因此削弱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与中国进行全球竞争时,美国应针对中国对西方经济的重视,继续寻找包括贸易制裁和限制技术转让在内的方法,以抑制中国对俄罗斯的经济支持,从而在竞争中获取优势。
10月3日发布
10月18日,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题为《华盛顿在对中国技术的战争中提高了赌注》的文章。文章指出,尽管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5月表示美国不会阻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挥作用,也不会阻止中国或任何国家发展经济或推进人民利益,但是美国如今对中国进行的技术封锁比以往更甚。
拜登政府对中国的做法越来越多地来自冷战时期的剧本。美国商务部表示,它将大幅提高拒绝向中国提供先进半导体和其他关键技术的力度。新的限制措施最快将于10月21日全面实施,它远远超出了以前的任何措施,试图将中国冻结在半导体发展的落后状态,并切断中国公司与美国行业专业知识的联系。新措施将阻止销售对发展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和其他关键技术至关重要的半导体,并进一步禁止向中国出售制造本国先进芯片所需的设备。这些芯片不仅对最新的武器装备至关重要,而且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包括医疗保健和自动驾驶汽车。而且,作为一项新举措,这些行动还禁止美国公司和公民与中国实体合作进行先进的半导体设计、研究或制造。
由于中国对全球电子供应链以及西方科技公司的利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华盛顿一直试图在将北京作为经济伙伴和地缘政治对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但美国现在已经做出了选择:这一代人第一次觉得打压中国比与中国合作更重要。
冷战的核心是一场经济斗争。美国及其盟国制定了一个全面的出口管制系统,旨在限制向苏联及其盟国出售先进技术,如计算机、电信设备和机床。彼时的机床对于20世纪的工业经济来说,就像半导体制造设备对于今天的工业经济一样重要。冷战的既定目标是限制苏联获得具有商业和军事用途的两用技术,但实际上,出口管制是一种更广泛的经济战形式。它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苏联发展其军事能力,而且是减缓其作为一个先进工业经济体的增长。如今,美国对中国的技术管制措施之背后逻辑也是如此。
尽管美国及其在欧洲和东亚的盟友在最先进的计算相关技术方面保持着巨大的优势,但跑得更快已经不足以保持领先。美国必须“重新审视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保持对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这一长期前提”。这种方法是一种“滑动尺度”,在这种尺度下,美国在芯片领域试图确保它比对手领先几代。这一目标催生了一项双管齐下的战略,即加大美国在科学研究和关键产品生产方面的投资——这也是最近通过的《芯片和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的目标——同时拒绝为中国提供其自身技术进步所需的西方技术。
随着21世纪的供应链更加一体化,美国更有能力来损害中国在最高端技术发展中的措施,削弱中国商业竞争力和军事能力。撇开布林肯关于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冷战的外交辞令,美国现在的行动似乎很想阻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10月18日发布
26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访日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首相官邸进行了会谈。会谈持续约30分钟,双方围绕中国的动向和核裁军等交换了意见。目前,具体会谈内容尚未公布。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在记者招待会上回应道:“目前已知双方就目前的国际形势进行了一般性的意见交换。”
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在尼克松时期作为密使出访中国,为美国和中国的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双方在会谈中,围绕近期中国的动向、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等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的核裁军措施等交换了意见。
关于政府将在年底前修订的国家安全战略,自民党表示应将中国明确为严重的安全威胁,而新公明党则持谨慎态度,如何给中国定位预计将成为执政党内部讨论的焦点。
为了从根本上强化防卫力量,自民党、公民党相关人士于19日召开初次协商会议,就政府在年末之前修改的外交·防卫基本方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交换了意见。
其中,关于中国的立场,自民党考虑到大陆在冲绳县尖阁列岛附近不断侵入领海,以及向台湾施加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的行为,重新审视了9年前制定的现行战略中“国际社会的担忧事项”的措辞,表示应该明确为“安全保障上的重大威胁”。
相比之下,公明党则很谨慎,考虑到美国9月12日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只提到中国是"唯一的竞争者"。
因此,在今后的会议中,除了如何保有所谓的“反击能力”以及为增加国防开支争取财政资源的措施之外,如何给中国定位也将成为焦点。
【国家利益】美国绝对不能将沙特阿拉伯让给中国
马克斯·普罗旺特(Max J. Prowant)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绝对不能将沙特阿拉伯让给中国》(America Must Not Lose Saudi Arabia to China)的文章,其中指出,虽然近年来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维持良好的双边往来关系,但是美国不能因此丢掉与沙特的紧密联系,否则将是一场灾难。
普罗旺特首先明确,美国在沙特的外交关系中处于必不可少的地位,这是因为美国的“保障人权”概念需要在中东大地切实落地。接着,他提到,中国与沙特的外交关系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中国与沙特有经济上的贸易往来;其二,就国家安全与地区局势而言,沙特与美国的关系趋于紧张,加上拜登政府称利雅得政府为“贱民”,恶化了沙美之间的关系。
在承认上述变化的同时,普罗旺特还指出,沙特并不会在短期之内与美国彻底断绝关系,这基于美国长期对沙特进行军事武器售卖的事实,不仅在军事上,美国也是其主要留学意向国。
从核武器的援助而言,普罗旺特表示,有消息称,中国对沙特进行核基础设施建设的援助,但是中国并不会因此取代美国成为沙特的最密切联系国,仅仅只是削弱了美国在沙特心目中的地位。当然,普罗旺特也承认,中国和美国在沙特地区有部分一致的利益诉求,譬如共同追求地区稳定、促进红海、波斯湾等重要海域的自由流动等。
从宗教多元化的发展而言,普罗旺特认为美国是第一助推力。《亚伯拉罕协议》(The Abraham Accords)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见证,在美国拜登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开始尝试商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普罗旺特指出,在排他主义氛围浓厚的沙特,美国需要让沙特“安心”地进行宗教包容改革,他建议,美国政策制定者可以对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进行赞扬,比如在社会、文化、政治领域的变革,譬如对宗教警察(vice police)以及瓦哈比派(Wahhabists)的改革。再者,美国需要采用温和的外交方式缓解与沙特的关系,切不可一味地谴责“人权”问题。
最后,普罗旺特总结,美国仍然可以在军事上售卖杀伤性武器给沙特,从而稳固沙特宗教包容改革的想法。美国切不可将沙特拱手让给中国,否则将会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列克星敦研究所(Lexington Institute)的丹古尔(Dan Goure)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需要利用科技巨头与中国相竞争》(The U.S. Needs to Harness Big Tech to Compete With China)的文章,其中指出,美国国会需要对反垄断法的提案三思而后行,因为这有可能会阻碍美国科技巨头,从而不利于美国先进技术的发展。
丹古尔开篇指出,中国真正的威胁来源于科技的力量,美国需要对症下药,通过科技方面的抗衡制约中国。同时,他还认为,从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发布的《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The 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来看,“中国是美国的头号竞争对手”映证了中国威胁论,而中国在军事、外交、经济、政治以及科技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会对当今稳定而开放的世界秩序形成威胁。
基于上述论断,美国国防部也将震慑中国定位成目前的主要目标。丹古尔表示,中国的全面升级有可能会改变亚太地区的平衡。在他看来,中国的“2050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目标实则就是希望成为2050世界先进技术的领导者。中国的威胁不仅会对军事有所影响,通过科技还能够传输自身的价值观影响西方的政治制度。
丹古尔表示,为应对中国的威胁,美国目前正在谋求推动名为“联合作战云能力”的企业云项目(Joint Warfighting Cloud Computing program),该项目由甲骨文、微软、亚马逊和谷歌四家企业竞标。该项目力求提升美军云系统的安全性、数据灵活性、可拓展性、互操作性、集成性与兼容性。
但是,丹古尔也明确了中国和美国在技术开发上最大的不同点。美国依赖商业技术部门提供手段,譬如苹果、Alphabet、微软、亚马逊以及Facebook五家公司, 在技术、资金、资源以及人才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他警惕到,如果美国国会执意推进反垄断法,有可能会阻碍这些科技巨头的发展,反而会对中国在美国的企业有益处,因为他们有可能进行侵犯知识产权的相关活动。
最后,丹古尔总结道,正因为这些科技巨头代表的是美国的先进技术水平,它们能够维护美国国内安全和世界稳定,美国国会需要考虑反垄断法会给美国科技巨头带来的伤害和阻碍。否则,将会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带来极大的威胁。
9月14日发表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blog/techland-when-great-power-competition-meets-digital-world/us-needs-harness-big-tech-compete
2.【外交事务】如何建立更好的秩序
哈佛肯尼迪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和国际事务教授史蒂芬·M·沃尔特(Stephen M. Walt)近日撰文表示目前的大国竞争将推动国际秩序走向更加糟糕混乱方向,对此作者提出了理论框架指导大国关系。
作者开篇指出,全球秩序目前正在不断恶化。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随之而来的中国崛起侵蚀了曾经由美国及其盟国主导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反复出现的金融危机、日益加剧的不平等、新保护主义、COVID-19 大流行以及对经济制裁的日益依赖已经结束了冷战后的超全球化时代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使北约重新焕发活力,但也加深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鸿沟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国内优先事项的转变和日益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阻碍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成于这些事态的国际秩序是无法预测的。展望未来世界国际秩序的特点是日益敌对的美国和中国、重新军事化的欧洲、区域经济集团、按地缘政治线划分的数字领域以及日益增长的经济武器化战略目的的关系。
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由四部分组成的框架来指导大国关系。第一部分是禁止行为,其内容将借鉴已被美国、中国和其他大国广泛接受的规范。第二部分是国家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换取其他国家类似让步的受益行动,比如双边贸易协定和军备控制协定。第三部分是该框架任何一方都可以自由地采取独立行动来推进特定的国家目标。各国可以在主权原则指导下采取行动,但受制于任何先前商定的禁令。第四部分是需要多个国家参与并采取有效行动的问题,比如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 COVID-19。该框架仅预先假定各国就核心原则达成最低限度的协议并承认在应该解决多少问题方面存在持久分歧。与其强加一套详细的规定性规则,该框架将作为“元制度”发挥作用:一种指导敌对国家甚至对手在一系列问题上寻求合作或妥协过程的理论。当他们存在分歧时仍然可以采用该框架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澄清他们为什么不同意,并在各国寻求自己利益时为他们提供避免伤害他人的激励。至关重要的是,这个框架可以由美国、中国和其他大国自己制定。这种框架可以提供大国竞争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让敌对大国甚至对手找到共识,以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推进经济繁荣,并尽量减少重大战争的风险,同时维护自己的安全。
对于这个框架,作者认为其潜在好处在中美关系中最为明显。迄今为止,美国未能阐明旨在维护美国重要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对华政策。美国不应通过破坏中国经济来恢复美国的主导地位,当前的做法远非让中国适应多极化的灵活规则体系,而是寻求遏制中国、降低其相对实力并缩小其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作者认为管理中美安全竞争有多方面内容。尽管亚洲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担忧并希望得到美国的保护,但是他们不想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做出选择。因此,在华盛顿努力巩固其亚洲联盟的同时,它还应该支持缓解亚洲紧张局势的区域努力,并鼓励其盟友避免与中国或彼此之间不必要的争执。美国应当推动如印太经济繁荣框架的区域贸易协定,其政策应侧重于最大化经济利益,而不是试图孤立和排斥中国。
最后,作者总结道,未来很有可能产生一个比现在更糟糕、更危险的世界秩序。但这样的结果并非不可避免。国家及其领导人可以通过利用作者提出的四部分框架来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安全的世界。
威廉·霍金斯(William R. Hawkins)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海军需要制造更多军舰来震慑中国》(Build to Deter: The Navy Needs More Ships to Take on China)的文章,其中揭露了美国海军造船工业严重萎缩的现状,他还提到建造一支现代化的庞大军舰刻不容缓。
霍金斯首先提到,美国两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Ticonderoga-class guided-missile cruisers)穿越台湾海峡,但是这一举动让人察觉出美国海军造船实力不足的现状。除此之外,美海军作战部长迈克尔·吉尔迪(Michael Gilday)也强调,维护、维修这些古老的军舰的成本和费用实则是雪上加霜,因为美国海军造船业的资金本就不堪一击。
霍金斯对比了中国和美国目前在海军造船业上的现状,前者在世界上造船技术一级,然而后者的真正弊端在于海军工业基地疲惫不堪,无法建造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舰队执行全球任务。
根据《海军导航计划2022》(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Naval Plan 2022),在当今美国通货膨胀的状态之下,美国海军造船业需要的资金维持在3%-5%的增长点。但美国又不希望因为这样的问题将海军实力的地位拱手让人,比如中国或者俄罗斯。虽然美国政党对于中国威胁论达成共识,但是在海军经费方面的立法却扑朔迷离,因为美国总统拜登才宣布了3万亿疫情复苏计划,海军经费问题变得不受关注。
霍金斯还指出,迈克尔·吉尔迪仍然强调海军造船工业流水线的年度计划,同时资金和熟练的劳动力必不可少,否则会危及国家安全。
而霍金斯注意到,美国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和弗吉尼亚半岛社区学院联手启动计划,培养专业化人才。他认为,类似的计划应该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最后,他总结,短期之内让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直接退役充满冒险的可能性,虽然它们不是现代化的产物,但是仍然具有相应的能力,而如果不及时更新换代,研制现代化的军舰,将会有可能让中国趁虚而入,从而影响美国的国防安全。
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必须向中国的间谍活动开战》(The United States Must Go to War Against China’s Spies)的文章,文章指出拜登政府不应该仅在事后对中国的间谍活动表示不满,而应积极采取行动。
文章称,美国对中国特工的起诉越来越普遍,但肇事者却很少被绳之以法。10月下旬,美国检察官指控13名中国特工在美国进行非法活动,只有两名嫌疑人被拘留,其他11人仍然可以在中国活动。如果目标仅仅是禁止中国间谍进入美国,那么这样的案件将是有效的,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特工伤害美国人,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活动在中国远程进行。
文章称,美国政府必须采取更多行动来保护本国和美国人的宪法权利不受中国威胁。首先,联邦机构需要更多的培训、资源和合作来对抗中国的间谍活动。第二,联邦特工应该更积极地拘押中国间谍。第三,美国有必要作出外交回应。
文章称,中国的活动窃取了美国企业的利益,剥夺了美国居民受宪法保障的权利。这些活动是对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严重威胁,实际上也是对美国主权的威胁,美国应认真对待这一威胁。
11月27日发布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united-states-must-go-war-against-china%E2%80%99s-spies-205935
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表示,11月29日,美“钱斯洛斯维尔”号导弹巡洋舰未经中国政府批准,非法闯入中国南沙岛礁邻近海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进行跟踪监视并予以警告驱离。美军行径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安全,是其大搞航行霸权、制造南海军事化的又一铁证,充分说明美是不折不扣的南海安全风险制造者。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战区部队时刻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南海地区和平稳定。
11月21日,美国兰德公司发布了题为《海底采矿能否打破中国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控制?》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主导着几乎所有关键矿产资源的全球供应链。尤其重要的是镍、钴、锂、铜和稀土等元素。这些矿产资源为电池、电动机和涡轮机等低碳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如今,对这些矿物的快速增长的需求,重燃了人们对从海底提取多金属结核的兴趣。
据文章统计,中国通过直接或间接控制,掌握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稀有矿产资源的生产。标准普尔全球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生产硫酸镍这一资源的16家公司中有11家位于中国。
文章分析,中国的主导地位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基础:一是长期确保对矿产资源的控制;二是建立全面的加工能力;三是以低于其竞争对手的价格提供产品;四是中国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和金融企业对相关产业的支持。
为了避免在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上过分依赖于一个国家,文章建议美国应围绕开发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来采取一系列措施。
海底多金属结核是位于海面以下约 4000-5500 米处的土豆大小的结核。这些结核含有极其丰富的钴、镍、铜和锰,可以满足许多产业的需求。
大部分多金属结核资源位于公海,由国际海底管理局其使用进行监管。目前,大约20个国家赞助了对相关资源的勘探。随着这些承包商的业务从勘探过渡到商业采矿,全球关键矿产资源的来源将迅速增多。
文章提出,面对这一机遇,美国可采取与中国类似的方法来确保其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一是对国内和国外能控制的矿产开发和加工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赠款和贷款,修改对开发和加工设施的环境要求。二是鼓励使用国产材料和产品。三是对能够将供应链进行全球多元化的国内企业实施税收减免。四是与盟友签订协议,达成相关资源的生产与销售同盟,从而获得供应链安全。
综上所述,文章认为,虽然海底采矿对环境的影响仍在评估中,但是鉴于海底采矿是一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且对劳动力需求不高,相对应的环境负面影响也会较少。同时,基于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的丰富性,海底采矿可能是使关键矿产供应链多样化,并打破中国在开发和加工一些最重要自然资源方面的主导地位的一种方式。
2022年11月15日,美国兰德公司发布了题为《美国国内新兴电池供应链应警惕中国的行动》的文章。文章指出,虽然美国国内的锂电池供应链公司最近获得了美国政府的28亿美元拨款资助,但是这些公司仍应当注意中国将采取的行动。
文章认为,中国在生产锂离子电池方面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目前,91%和78%的电池阳极和阴极,以及70%的全球电池生产都在中国进行。并且,中国正在限制重要矿物如稀土的出口。而这一系列措施可能会扼杀美国经济中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自2021年中期以来,锂的价格已经飙升了500%,并正在推高电动汽车的价格。这对潜在的消费者来说已经是一大进入电动车市场的障碍。
基于以上分析,文章认为,建立美国国内的锂电池供应链是至关重要的,尽管这将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来绘制矿物储量图、获得许可、获得社区的支持和建造设施。
此外,针对以上观点,文章向美国国内的锂电池供应链公司提出了如下建议。首先,美国公司应与美国国内的印第安人部落达成协议,以勘探开采位于其保护区内的大量锂矿。其次,公司应与矿产开发地的居民处理好公共关系,签署相关协议,以避免当地居民的抵制。再次,相关公司应与美国的情报机关合作,以防止来自境外的虚假煽动信息阻碍锂电池产业发展。
10月18日,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题为《中国越来越多地试图影响美国政治》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似乎正通过一系列游说等活动,来越来越多地干预美国选举。针对上述情况,文章提出美国应对中国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以在政界、学术界和媒体界识别来自中国的渗透。
文章认为,近年来,中国已将影响他国政治的努力扩展到其近邻之外,并进入美国。美国司法部收到的报告提到,中国在过去六年中为影响美国政治所花费的资金(2.8亿美元)比任何其他外国国家都多。文章还认为中国正在逐步渗透进美国的地方政治系统,通过“地方包围中央”的方式来影响美国政治。此外文章提出,中国也大大加强了利用网上虚假信息干预美国选举的努力,有时只是为了制造混乱,有时则是为了促进一个政治家的地位。
最后,文章针对其所述的情况提出了几项美国应采取的措施。首先,美国对中国应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其次,对于许多能力不足、无法搜集到相关渗透证据的机构应予以裁撤。再次,应联合与美国有关的科技公司,对中国国家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公开标注和针对性删除。最后,应加大对地方政治家的背景和财务审查,以避免来自中国的渗透。
10月18日,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题为《华盛顿在对中国技术的战争中提高了赌注》的文章。文章指出,尽管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5月表示美国不会阻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挥作用,也不会阻止中国或任何国家发展经济或推进人民利益,但是美国如今对中国进行的技术封锁比以往更甚。
拜登政府对中国的做法越来越多地来自冷战时期的剧本。美国商务部表示,它将大幅提高拒绝向中国提供先进半导体和其他关键技术的力度。新的限制措施最快将于10月21日全面实施,它远远超出了以前的任何措施,试图将中国冻结在半导体发展的落后状态,并切断中国公司与美国行业专业知识的联系。新措施将阻止销售对发展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和其他关键技术至关重要的半导体,并进一步禁止向中国出售制造本国先进芯片所需的设备。这些芯片不仅对最新的武器装备至关重要,而且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包括医疗保健和自动驾驶汽车。而且,作为一项新举措,这些行动还禁止美国公司和公民与中国实体合作进行先进的半导体设计、研究或制造。
由于中国对全球电子供应链以及西方科技公司的利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华盛顿一直试图在将北京作为经济伙伴和地缘政治对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但美国现在已经做出了选择:这一代人第一次觉得打压中国比与中国合作更重要。
冷战的核心是一场经济斗争。美国及其盟国制定了一个全面的出口管制系统,旨在限制向苏联及其盟国出售先进技术,如计算机、电信设备和机床。彼时的机床对于20世纪的工业经济来说,就像半导体制造设备对于今天的工业经济一样重要。冷战的既定目标是限制苏联获得具有商业和军事用途的两用技术,但实际上,出口管制是一种更广泛的经济战形式。它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苏联发展其军事能力,而且是减缓其作为一个先进工业经济体的增长。如今,美国对中国的技术管制措施之背后逻辑也是如此。
尽管美国及其在欧洲和东亚的盟友在最先进的计算相关技术方面保持着巨大的优势,但跑得更快已经不足以保持领先。美国必须“重新审视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保持对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这一长期前提”。这种方法是一种“滑动尺度”,在这种尺度下,美国在芯片领域试图确保它比对手领先几代。这一目标催生了一项双管齐下的战略,即加大美国在科学研究和关键产品生产方面的投资——这也是最近通过的《芯片和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的目标——同时拒绝为中国提供其自身技术进步所需的西方技术。
随着21世纪的供应链更加一体化,美国更有能力来损害中国在最高端技术发展中的措施,削弱中国商业竞争力和军事能力。撇开布林肯关于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冷战的外交辞令,美国现在的行动似乎很想阻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据中国驻韩大使馆官网23日消息,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前一天在首尔举行的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各界人士招待会上致辞时表示,只要中韩双方坚持以诚相待,以信为先,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尊重和照顾彼此的核心关切和重大利益,前方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此言可被解读为中方期待在“萨德”等安全问题上,韩方能重视中方的忧虑。邢海明说,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但孔子所倡导的“近者悦、远者来”却是不破的真理。
邢海明表示,中韩在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保持全球产业链完整稳定、守护国际公平正义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两国在半导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中韩合作的未来可以说是机遇无限、大有可为。
邢海明还期待,中韩双方能常怀建交初心,坚持互尊互信,聚焦合作共赢,致力和平友好,共同携手努力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下一个30年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22日发布消息称,当日9时,参与第123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的两艘中方执法艇在中国西双版纳景哈码头启航,标志着此次联合巡逻执法行动正式启动。据介绍,行动前,中老缅泰四国执法部门以视频形式召开行动指挥官联席会和信息交流会,共同分析研判近期湄公河流域新冠肺炎疫情和跨境违法犯罪形势,磋商打击跨境犯罪措施。在联合巡逻执法活动中,中方同老缅泰三国执法部门将采取重点水域分段巡航和全线联合巡逻、水陆公开查缉等方式,持续强化流域管控,全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中泰两国执法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两国领导人会谈精神,积极加强交流合作,为构建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的中泰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土耳其国防部20日发表声明说,当天凌晨土耳其军队对位于伊拉克和叙利亚北部的两支库尔德武装发动了代号为“爪剑”的空袭,该行动被认为是土耳其针对13日伊斯坦布尔独立大街爆炸事件的反击。土耳其国防部官网显示,20日凌晨,土耳其战机分别空袭了库尔德工人党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人民保护部队”设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北部的基地,并摧毁了包括庇护所、洞穴、隧道、弹药库和训练营在内的89个目标,土方在声明中承诺将继续进行武装打击。
当地时间15日,波兰东部靠近乌克兰的边境地区发生导弹爆炸,造成2人死亡。波兰政府发言人彼得·米勒15日晚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后对媒体表示,已确认在波兰东部与乌克兰接壤的赫鲁别舒夫地区发生了爆炸,造成2人死亡。据路透社报道,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16日表示,瑞典将向乌克兰提供价值30亿克朗(约合2.87亿美元)的新军事援助,这是该国迄今最大的对乌军事援助,其中包括一个防空系统。瑞典国防大臣琼森表示,新军事援助中包含防空系统和储备弹药,这些都是近几周乌抵御导弹袭击急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