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研究所研究员伊万-埃兰(Ivan Eland)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需要在非洲遏制中国吗》(Does the U.S. Need to Contain China in Africa?)的文章,文章指出华盛顿应该拒绝与中国在非洲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主导地位上的零和竞争。
文章指出,非洲大陆的地位正日益突出,上个月的美非领导人峰会旨在与中国、俄罗斯、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争夺在非洲的“影响力”。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最近向非洲国家提供了高达600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在争夺这个正在崛起的大陆的影响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美国在援助方面不及中国。目前中国正在崛起,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国家驱动的贷款来获得影响力,非洲一直是“一带一路”影响力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
文章称,随着中国介入非洲大陆,其他行为体,如俄罗斯、日本、欧盟、土耳其和阿联酋也想参与其中。例如,土耳其和阿联酋在非洲大陆建造了基础设施项目,俄罗斯和阿联酋向一些非洲国家出售武器。许多国家都在为电动汽车寻找非洲的土矿,并将非洲不断增长的人口视为其出口的一个巨大市场。
文章称,特朗普政府以其混乱的自利性外交政策,没有参与在非洲的竞争,但拜登政府不同于以往。拜登于12月在白宫举行了美非领导人峰会,拜登将加入对非洲领导人的招揽,支持非洲联盟在20国集团峰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组织中的代表权,拜登还承诺为非洲提供550亿美元用于计算机编码教育、网络安全和稀土矿物等方面。
文章称,在安全方面,美国需要强调非洲在安全领域的自力更生,美国必须最终接受多极世界已经到来的现实,推动联合国安理会的扩大,不仅增加非洲联盟,而且增加印度、日本、德国和巴西作为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新常任理事国可以处理其势力范围内出现的任何边界冲突或跨领域问题。
文章称,这一框架将使美国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美国将大幅削减安全开支,从而偿还其30万亿美元的巨额国债。美国现在只占全球GDP的13.6%,但却占世界国防开支的38%,这对美国经济造成了竞争上的拖累。华盛顿可以通过拒绝充当单边的全球警察或停止与中国追求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主导地位的零和竞争来振兴经济。
1月11日发表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blog/buzz/does-us-need-contain-china-africa-206097
普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斯科特·弗里德曼(Scott Friedman)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会引领全球化的终结吗》(Will China Lead the End of Globalization?)的文章,文章指出,随着中国更多地审视于内,其领导人可能逐渐认识到全球经济可能与他们的目标不相容。
文章称,全球化一直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决定性特征。近几十年来,美国转向服务和信息经济,来自中国的低成本商品充斥于美国市场。随着运费的下降和海外制造能力的膨胀,美国人用国内的就业机会换取进口消费品,这被认为是全球化的自然发展。
文章称,大国竞争现在不仅是政治的竞争,也是商业的竞争。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敲响了生产离岸风险的警钟,美国两党的政治领导人明确表示越来越需要将美国经济与中国“脱钩”,许多国家认为美国正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解体,但事实并未如此。
文章称,全球化的结束是从中国开始的。随着全球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冠状病毒的对经济的影响,以及人口悬崖的到来,中国政府似乎有理由在其周围筑起高墙来支撑其国内经济。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某些领域看到了这种迹象。在过去的一年里,地方政府要求中国医疗公司从本地供应商处采购,并将最终使用的医疗设备中的部件采购限制在中国国内企业。这对一个由西方技术公司主导的市场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该市场被认为是全球经济中最有利可图的部门之一。如果这些规定得到执行,外国公司将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
文章称,美国和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国家必须正视全球化消亡的现实,然而,他们应该接受这样的观点:中国实际上可能是主要的催化剂。
12月28日发表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will-china-lead-end-globalization-206063
乔治城大学副院长查维德(VICTOR CHA)在《外交事务》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制止中国的胁迫行为》(How to Stop Chinese Coercion)的文章,文章指出,由于中国经济对全球市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的胁迫行为已经造成了数百亿美元的损失,中美关系中争执多于密切的经济合作,而拜登政府的中国战略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称,拜登政府意识到中国的经济掠夺是一个重大问题。拜登政府倡导在志同道合的伙伴之间建立弹性供应链,这一链条涵盖个人防护设备、内存芯片等领域,其目的是使这些国家不再那么依赖中国制造的商品。拜登政府还对中国实施了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出口管制,而且这些管制很可能将扩大到量子信息科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先进算法。
文章称,上述的努力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拜登不能期望大多数国家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脱钩,除非其他拥有此类技术的国家加入进来,比如丹麦、日本、荷兰、韩国和英国,否则美国对向中国转让尖端技术的出口管制不会奏效。但这些国家可能不会参加美国的供应链和技术联盟,因为它们担心中国的经济报复。
文章称,如果拜登政府想成功地与中国政府竞争,就必须处理中国的贸易武器化问题(weaponization of trade)。中国政府的长期目标是迫使政府和公司在未来的所有行动中预测、尊重和服从中国的利益,而这一手段显然奏效了。但这一明显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当中国将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武器化时,各国都坐视不管。各国目前正在听从拜登政府的建议,对供应链进行“离岸”和“友岸”,将生产的关键要素从中国或中国行使过度影响力的地方转移到国内的制造商或值得信赖的伙伴经济体。
文章称,中国对其贸易伙伴实施经济胁迫,部分原因是相信目标国不敢以具体行动反击制裁,但是如果这些国家共同合作,或者换句话说,实行集体复原力(collective resilience),就可以进行反击。为了建立一个能够阻止中国胁迫的集团,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美国必须首先在它们之间达成协议。前三国政府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盟友,这四个国家都是著名的市场民主国家,是该地区自由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承诺联合起来并非没有风险,但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经济掠夺的主要目标,有强大的动机进行合作。然后,这四个国家必须评估还有哪些国家愿意和能够加入,通过现有的伙伴关系,如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来推动该战略。
文章称,集体复原力的想法可能会困扰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支持者。但集体复原力不是一种贸易战战略,而是一种同行竞争战略。它是防御性的,首先依赖于贸易武器化的威胁,而不是实际使用制裁。如果中国不利用其经济实力进行胁迫,就没有必要兑现威胁。如果西方想阻止中国政府腐蚀全球化,就可能需要在自由贸易原则上做出妥协。
2023年1月/2月刊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world/how-stop-china-coercion-collective-resilience-victor-cha
韩国外交部发言人任洙奭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中国政府抗议韩国国会议员代表团近期访问台湾一事表示,韩国政府保持尊重“一个中国”的立场,中方也充分理解韩方的这一立场。
外交部一名官员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已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转达了韩国政府尊重一个中国的立场,中方也十分理解韩方立场。对于是否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强调访台是议员们自行组织的活动的提问,该官员仅表示,已向中方解释了韩方立场。
台湾官方日前称“韩方以具体行动展现对台支持,也彰显韩国友人对台湾的真挚情谊”。对于这是否可视为台方单方面解释的提问,上述官员作出肯定回答。台方上月31日发布新闻稿称,“韩国国会韩台议员亲善协会会长赵庆泰议员于12月28日至31日率团来台访问,访台期间会见蔡英文并拜会“立法院”院长游锡堃”。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发言人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称此举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韩建交公报精神,与中韩友好关系发展背道而驰。中方已向韩方提出严正交涉。
此次是韩台议员亲善协会自2019年之后首次访台。外交部方面已强调这并非官方活动,而是个别政治人士的行为。
28日,韩国总统室谈及尹锡悦政府的印度·太平洋战略称:“包括与中国的合作。”
当天,总统室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尹锡悦政府印太战略的主要原则之一是包容”,“这大概就是与美国印太战略存在差异的地方。”他表示,在经济上,中国的贸易量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因此,拒绝与华合作是极度远离现实的做法。
对此,韩国国家安保室长金圣翰当天在龙山总统室大楼新闻室发布了印太战略最终报告。这是韩国政府首次制定独立的地区外交战略。金圣翰表示:“韩国印太战略的合作对象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包括蒙古在内的东南亚、东盟、南亚、大洋洲、印度洋沿岸非洲等”,“将通过各地区的定制型战略探索合作关系。”报告指出:“为实现印太地区的繁荣与和平,应立足于国际规范和规则,以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为基础,与作为主要合作国家的中国追求共同利益,打造更加健康、成熟的韩中关系。”
总部设于西班牙的非政府组织“保护卫士”(Safeguard Defenders)近期发布报告称中国在包括韩国在内的海外多国设立“国外警察站”。韩国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正在做摸底了解工作。
“保护卫士”9月发布一份报告称,中国在21个国家设立54个警察站,之后于11月份再发布一份报告称,新发现中方在韩国等48处的警察站。中方“国外警察站”分布于53个国家,共102个以上。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0月26日表态称,所谓“国外警察站”,其实是涉侨事务海外服务站。据了解,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少海外中国公民无法及时回国办理驾驶证换领等业务。为解决旅居海外侨胞实际困难,中国地方有关部门开通了网上办证服务平台。“保护卫士”则在报告中称,中方早已在新冠疫情爆发几年前开始设立“国外警察站”。
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14日就“韩方似乎认为依外交惯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先访韩”的说法以“何谈顺序”的反问句来回应。
邢海明当天上午在首尔中区韩国新闻中心出席“韩国言论振兴财团(KPF)特别媒体论坛:韩中建交30周年,成果与展望”,并就记者的相关提问做出上述表述。邢海明说,韩中两国外长12日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上均提出互访邀约,两国将通过外交渠道积极开展沟通。
韩中领导人今年11月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为契机举行双边会谈,当时尹锡悦再次邀请习近平访韩,习近平也邀请尹锡悦在疫情好转后访华。在此之前,韩国前总统文在寅先后于2017年和2019年两度访华,习近平则因疫情等原因尚未回访。
考虑到外交惯例中两国领导人轮流访问的情况居多,韩国方面普遍认为此次该轮到中方领导人访韩。但有意见认为,从邢海明当天的发言来看,中方可能对此持有保留立场。
另外,邢海明还在致词中表示,中韩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总体上稳步发展,但近期以来两国民众相互好感度下降令人担忧。他认为在有关问题上媒体的作用极其重要,并呼吁媒体进行客观理性报道,适当缓和这种氛围。
美国联邦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对抗中国,将加码挺台,除提高对台军售重要性,主席加拉格尔还提出有意到台湾举行相关听证会的想法。
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联邦众议员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20日接受《点名》双周刊(Roll Call)访问时表示,委员会有两大工作,一是主导特定议题如禁止TikTok,二是凸显众院已在讨论和进行的事务,例如提高“国际日期变更线西边的硬实力”。
加拉格尔说:“我们要如何避免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我认为这是委员会要着手的课题。”
众院共和党保守派对提高国防预算抱持怀疑之际,16名成员的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在两党大力支持下成立,将处理军事、经济、科技等广泛议题。
军事方面,陆战队退役、众议院军事委员会(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成员且向以国防鹰派自许的盖拉格预计,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将着重提出政策建议,而非权衡资金问题。
台湾方面,加拉格尔希望关注已批准但延宕交付的180亿美元对台军售。上月他与共和党籍众院议长麦卡锡(Kevin McCarthy)联合发表关于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的专栏文章,承诺“让协助台湾自我防卫成为急迫议题”。
美国之音(VOA)报导,同属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成员的共和党籍众议员维特曼(Rob Wittman)今天在智库“2049计划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的活动表示,中国是美国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但美国有能力应对并最终获胜。
维特曼还说,台湾问题无疑是委员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事实上,委员会的主席加拉格尔希望我们在台湾举行听证会。我想我们会这样做。我认为,这对全世界以及对台湾都非常有意义”。
考虑到与显著加强军事力量的中国之间在安全保障上的紧张局面,日美将在人工智能(AI)和超级计算机等下一代技术方面实现擅长领域的互补,培养具备尖端半导体技术的人才,意在半导体技术方面引领全球。
明年1月,日美新一轮首脑会谈和部长级会议将于美国华盛顿召开,届时日美将确认合作关系,最快于春季汇总加强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其中措施之一是在双方具备较高技术能力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相互派遣研究人员和学生。
今年5月,日美就“半导体合作基本原则”达成共识。其中包括促进半导体制造能力多样化等内容。该方案以互补为核心,美国擅长下一代计算机基本设计,而日本则擅长半导体材料,双方将在这些领域实现互助。而发挥核心作用的是两国各自创设的研究组织。日本于12月设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包含东京大学等在内的 “技术研究组合最尖端半导体技术中心”(LSTC)。美国则将于2023年2月建立“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NSTC)。此举旨在推动人才交流以及研究成果向实用技术的转化及下一代技术的量产化。
12月29日报道
https://www.47news.jp/8753253.html
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1日发布消息称,疑似俄罗斯2架TU-95轰炸机于11月30日在与中国轰炸机一起飞行后,经对马海峡,从东海飞往了日本海。该2架飞机先前曾降落在中国国内,此行可能是为回国而北上。
据防卫省掌握的俄方发布的消息显示,11月30日当天,中国的2架H-6轰炸机于11月30日上午从东海飞往日本海,之后降落在俄罗斯;当天下午,2架中国轰炸机与2架俄罗斯飞机一起飞越日本海、东海和太平洋后,2架俄罗斯飞机在中国降落,后又掉头北上。
防卫省认为这是展示中俄两国加强军事合作的姿态,并进行了警戒。
1月19日,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发布题为《美国力图切断中国与荷兰半导体的联系》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和荷兰都是全球半导体技术的领导者,美国希望荷兰切断其与中国在半导体上的联系。这是拜登政府遏制对华出口技术战略的一部分。报告认为,这是美国迄今为止在技术脱钩方面最大胆的一跃,但仍需谨慎地进行。如果美国在切断与中国的技术关系方面行动过快,则也可能对美国利益造成损害。例如使美国企业更难获得保持领先所需的资金和人才,还可能会使盟友和合作伙伴疏远自己,特别是像荷兰这样的国家。美国正在努力从根本层面阻碍中国技术的发展。美国与中国在气候、公共卫生等问题上的合作将越发困难,在最坏的情况下,要避免战争的发生。
报告认为,对中国的这种施压策略可能对全球经济具有潜在的长期影响。中美正朝着技术和经济逐渐脱钩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学生、研究人员和STEM(超学科教育)人才越来越难来到美国。同样,中国本身和其他政府也有类似的举措。同时,可能会导致一个更加支离破碎的科学生态系统,使得顶级专家可能更难进行跨国合作。
1月19日发布
https://www.npr.org/2023/01/17/1149455650/the-u-s-seeks-to-cut-off-china-from-dutch-semiconductors
12月28日,美国企业研究所发布题为《苹果到底有多需要中国?》的报告。报告指出,本月上旬,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 (台积电,TSMC) 举行了一场活动,庆祝其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半导体工厂的扩建。报告认为,这一刻无论是对于技术制造业而言,还是对于美国、中国和台湾之间的关系而言,都无疑是一个转折点。但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的到来代表着自给自足的新时代或全球化的终结的想法仍然是一种幻想。出席剪彩仪式的 CEO,包括苹果公司的蒂姆库克和 AMD 的苏丽莎,他们都从台积电购买芯片,他们正在采取代价高昂的措施来减少在中国进行的零部件生产和组装的份额,以应对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增长的风险。
报告认为,多年来,中国一直是苹果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中国也是大多数苹果产品的组装地。台海局势升级将有可能使苹果的产量接近于零。因此,目前苹果正在重组其供应链,主要在越南和印度开设了小型装配厂,部分原因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原因是担心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事实上,台积电最终在亚利桑那州制造并出售给苹果的一些芯片甚至可能最终在中国完成,在可预见的未来,苹果可能会在中国保留大量的产品组装基地。然而,中国将受到这些供应链转变的影响。随着富士康和苹果将重点转移到越南和印度,中国政府必须为装配工人寻找新的工作岗位。
12月28日发布
https://www.aei.org/op-eds/just-how-badly-does-apple-need-china/
12月8日,美国企业研究所发布题为《如何遏制中国核力量的发展》的报告。报告指出,在俄乌冲突引发欧洲紧张局势的同时,中美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竞争也在不断升级。目前,中美竞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常规力量的平衡以及美国是否能保护台湾上,而忽视了中国核力量的发展。报告称,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报告认为,要想遏制中国快速发展的核力量,美国必须采取行动。首先,美国领导人必须继续提高美国的核力量现代化水平,包括发展远程导弹和发射平台。第二,美国必须确保自己拥有长期核竞争的技术手段,以维护国家核基础设施,并在必要时扩大核武库。第三,美国应深化同亚洲伙伴的安全合作,特别是在发展中程导弹方面,以给中国制造新的威胁。最后,美国应该利用其军事和外交措施,通过军控谈判限制中国的核力量建设。美国的谈判者应该与中国方面就对中国的潜在限制进行广泛探讨,包括要求解散中国的大型中程导弹部队,限制战略导弹部队的规模并提高其透明度,以及阻断中国裂变材料的生产,以限制其制造新弹头的能力。
12月8日发布
https://www.aei.org/op-eds/how-to-deter-chinas-rapidly-growing-nuclear-threat/
身为美国在印太地区最重要盟邦的日本,正不断加强和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对抗中国,此一情况本周体现为冲绳美国陆战队的编制调整以及白宫迎接日相岸田文雄到访。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报导,岸田访美的此时,政治地位已动摇,民调支持度经常不及40%,而美国总统拜登希望拉抬这位坚定盟友的声势。
同时在不久前,日本宣布大幅增加国防支出,并提出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主张建立反击或长程打击军力,以攻击中国大陆目标。
日本今年是7大工业国集团(G7)主席国,现也采取重大措施来追究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责任,是加入西方民主国家制裁俄国行列的第一个亚洲国家。同时,岸田甘愿冒着触怒中国的风险,公开直言亚洲有因台湾而爆发冲突的危险可能。
也许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太地区安全威胁和战争风险日增的情况下,日本已扬弃数十年来在军力上的自我设限。一名日本高层官员指出:“这就是说,日本基本上是与美国结盟,很像是美国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盟邦。”
美国官员透露,美、日将宣布,将驻扎在冲绳的美国陆战队改编为“陆战队滨海作战团”(MLR),以便最迟在2025年能快速分散,前往艰困而偏远的岛屿作战。这个作战团将增添反舰飞弹等先进武器,在台海爆发冲突时能攻击中国船舰。
这些官员指出,这是至少10年来,美国在印太地区兵力态势的最重要进步;“日本不但大幅改善了自己的战力,也为美国提供了较大战力。这反映日本的矛盾心理已大幅降低,愿意为自己的防务扮演比较重大的角色”。
这些官员表示,日本以往采取“支票簿外交,基本上要求美国负责捍卫”这个地区的安全;并说,“如今的作法相当不同而且相当重大,基本态度是,‘算我们一份吧’,而这很重要”。
新设立的美国众议院中国事务专责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等决策人士对这种改变给予支持,但希望有较多行动。他指出,现任和前任美国政府在行事上似乎都没有必要的“紧迫感”,以建立对中国的可靠遏制威力。
不过拜登政府官员表示,日方直言作出的调整仍有其意义。比如日本计划在5年间,将国防支出增加到国内生产毛额(GDP)的2%,这将是全世界第3庞大的国防预算。
同时日本决定自行建造长程导弹并采购美制战斧型(Tomahawk)导弹以作为过渡武器,也将使其反击战力出现长足进步,并向中国发出不会对其区域“侵略”举措毫无反应的讯号。
美国《国会山报》(The Hill)报导,今年7月曾访台的美国前国防部长埃斯珀(Mark Esper)表示,他与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会面时“提出诸多我认为台湾该做的事”,包含大幅提高台湾的国防预算、军队义务役延长为至少一年、广储食物与武器等。
埃斯珀受访时说:“看来他们已在着手,这是好事。华府也在做类似工作,像提供军火与更多的训练。”
台湾在27日宣布义务役由现行4个月拉长为1年,蔡英文还宣布升级军队训练,表明台湾不希望战争,但需有自我防卫的能力。
美国也在昨天宣布批准出售火山(Volcano)反战车布雷系统,是继12月6日之后,美国政府一个月内第2度对台军售,也是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第8次对台军售。
埃斯珀说台海最糟情况是共军渡海“犯台”,但“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作战,我不相信中方当前已具备这个能力”。
他也举俄乌战争为例,对台湾在共军“犯台”前能做足充分准备表示乐观,“(俄乌战争)得到的教训是一个充分武装、愿意一战并能动员民众的小国,确能击败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12月28日,据俄罗斯国防部报道,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联合编队在中国东海完成“海上联合-2022”海军演习任务。俄罗斯海军由太平洋舰队旗舰、获得纳西莫夫勋章的“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护卫舰、20380型“俄联邦英雄阿尔达尔·齐坚扎波夫”号和“完美”号护卫舰参加。中国海军由“济南”和“包头”驱逐舰、“滨州”和“盐城”号护卫舰、一艘综合补给舰和一艘柴油潜艇代表参加。
在演习期间,中俄海军编队进行了解救被劫持船只和完善海上联合搜救行动的训练,并进行了联合战术和通信演习。两国舰艇在反潜机的支持下,共同搜寻一艘模拟敌方的潜艇,使用深水炸弹完成了齐射攻潜,还对模拟水面战舰的目标进行了炮击,并使用防空导弹和火炮打击空中目标。在演习期间,两军共联合进行了10多次战斗演习。
从2021年起,杜特尔特政府南海政策就已出现调整迹象。2022年6月30日,小费迪南德·马科斯正式宣示就职为第17届菲总统。菲新政府南海政策向何处去备受各方瞩目。
一、杜特尔特政府后期南海政策的转向
杜特尔特政府当政以来,在南海问题上一直保持谨慎、低调姿态。它一方面搁置“南海仲裁案”,抵制美、日、澳等国对南海事务的干涉。另一方面,积极恢复并发展与中国的对话机制,将南海问题放在双边、多边谈判的框架内,如共同建立中菲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签署政府间《关于油气开发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积极推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磋商、谈判。
但从2021年起,菲政府主动在南海议题上频生事端:第一,显著加大外交抗议的频度、力度和范围,如大肆炒作、攻击中方船只在牛轭礁“聚集”、菲补给船在仁爱礁遭中国海警“阻拦”。第二,重提并试图固化“南海仲裁案”成果,为《南海行为准则》谈判设置障碍,将2016年“裁决”描述为最终、有拘束力、不可逆转的“国际法的一部分”,拉拢呼吁其他国家给予支持,寻求将“裁决”与《南海行为准则》相捆绑,并宣扬将域外国家拉入《准则》谈判。第三,协调菲武装部队、海警、渔业和水产资源局、能源部等各方力量,将菲南海主张付诸实施。第四,迅速强化与美、日、澳等国安全合作,并在南海开展联合行动。2021年7月底,美菲宣布“全面恢复”《访问部队协议》。9月,菲成为唯一声明支持美英澳同盟的东南亚国家。菲还加强了与日、澳、法等美国盟友的安全联系。
二、杜特尔特政府后期南海政策转向的原因分析
从短期来看,显而易见,杜特尔特南海政策的调整有迎合选情的考虑。杜特尔特需要表现出对华强硬姿态,以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应对对手攻击。从外交战术的角度而言,杜特尔特在任期最后一年大幅回调南海政策,既有利于巩固和伸展菲国家利益,保持菲外交立场的灵活性,为自己留下政治遗产,又可为继任者上台后改善对华关系创造空间和筹码。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促使菲在政策选择上倒向美国的长期性因素的发展:
第一,菲律宾对中美战略博弈及印太地区格局认知的变化。南海争端早已不是单纯的中国与其他声索国之间的领土海洋争端,菲律宾等国南海政策也不完全关乎南海,反而更多是小国在中美之间如何选择和自处的策略问题。近年来,中美关系出现了可能诱使菲向美接近的几点变化:首先,中美战略相持长期化的趋势日渐明朗。菲律宾对中美妥协和解的顾忌大幅降低。其次,总体上形成了美攻中守的局面。这使得菲律宾在短期内更有恃无恐。其三,在美“印太战略”驱动下,中美战略博弈的区域不断扩大,早已溢出南海,如今台海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南海争端反而退居相对次要的地位,“三海联动”加大了中国在南海采取反制手段的风险和成本。最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威胁地区和平稳定,菲怀疑自己难以置身事外。
第二,美菲同盟关系调整取得重要进展。《访问部队协议》恢复后,菲律宾向美方提出了升级、更新美菲同盟的要求。要点有三:(1)重申并进一步澄清美国根据《菲美共同防御条约》和2016年“裁决”对菲承诺的确切范围;(2)修订和增补《菲美共同防御条约》和其他相关的菲美防务协议,以确保美菲“有最大可能的合作和协同性”,应对“灰色地带”威胁;(3)要求美增加对菲军援的规模和水平,帮助菲实现军事现代化,建立一支“现代化、专业和有能力的武装部队”,“能够在我们广阔的海上领域解决当前和未来的安全问题”。菲诉求得到美国积极回应。2021年11月17日,美菲发布《21世纪美菲伙伴关系联合愿景声明》,美菲主要关切在该文件中都有所体现,标志着美菲协调取得初步而重要的进展。
第三,受“南海仲裁案”余毒及美国反华宣传的影响,南海问题在菲国内被简化抽象为法治与武力、正义与邪恶、强者与弱者、主权与金钱之间的二元对立,菲政界及民间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日趋僵化。菲反对派言必谈2016年“裁决”。菲部分议员野心不断膨胀,甚至超出菲原有所谓“卡拉延群岛”主张,进一步提出扩大菲南海“领土主权”的新法案。菲普通民众也受到“南海仲裁案”的明显影响。
三、马科斯政府执政初期的南海政策
尽管出现了中菲、美菲关系出现了上述变化,但菲律宾在中美之间的角色定位并未改变。马科斯决心延续杜特尔特“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在中美或中美俄三个“超级大国”之间“保持一条非常非常微妙的界线”。这并非严守中立,不是谨小慎微的“等距离外交”,而是根据菲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其“中立”姿态的具体形式、偏向和尺度。
马科斯政府的南海政策正是上述外交路线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以绕过南海争端为杠杆,积极改善对华关系,争取中方在政治、经贸、投资、基建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并扩大合作领域。第二,坚持杜特尔特政府后期既定立场,寻求继续扩大在南海的实际存在,如支持菲参议院一项将所谓“西菲律宾海”制度化的议案。第三,继续发展与美、日等国的安全联系,着重强化美对菲安全义务,借助美援推进菲军事现代化。马科斯政府不仅再次提出升级美菲同盟、美国亚太安全联盟多边化的主张,还公开确认了与美国在南海开展联合巡航的可能性。第四,继续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积极倡导“多边主义”,以借重国际平台实现自身利益。
由此看来,马科斯试图在中美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寻找到一条以最小成本风险、实现菲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他设想利用中美矛盾和两国争取菲律宾的心理,一面以在南海没有实质让步的有限克制为筹码,换取中国在经贸、能源、技术、文教、卫生等领域的实际好处,另一面又以中菲关系和美菲合作为杠杆,敦促美、日等国给予菲更明确的安全保证和军事、经济援助,以实现菲律宾国防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菲律宾待价而沽,不断积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和外交筹码,以待来时。从头至尾,菲只需保持低调,即可借力打力,两面下注,对冲风险,保留未来参与分红,还将国家发展与蚕食南海的双重目标统一起来。
四、马科斯政府南海政策的前景
尽管如此,马科斯的政策构想建立在对中菲关系、美菲关系的精巧平衡和对菲国家利益的精细估算的基础之上,实施起来本身难度不小,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
首先,中美关系的实时态势及其对菲国家安全的意义。菲律宾虽企图利用中美矛盾,但也还要避免为美国火中取栗,尤其不愿卷入与己无关的台湾问题的议程。在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菲只有被动接受而缺乏主动塑造整体形势的能力。
其次,菲律宾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安全同盟关系的协调程度及未来走向。美、菲从同盟关系中所获收益与风险大不相符,双方仍需就每一项主张的具体细节讨价还价。
再次,中菲经贸合作与美国“印太经济构想”的落地情况。中国在菲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美虽一直在设法弥补其“印太战略”中的经济短板,但其能否给菲带来多大实际利益,是否真正能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抗衡,也有待观察。
最后,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对南海形势的管控形势。菲既然高举“多边主义”大旗,将自身利益隐藏于集体主张之下,在南海政策上的立场也就要受到东盟及其他东盟国家的影响和牵制。
2022年1月,美国国务院海洋及国际环境与科学事务局发布了题为《海洋界限第150号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海的海洋主张》。针对中国的南海海洋主张,美国政府此前已发布了两份报告,分别是2014年12月发布的《海洋界限第143号报告——中国在南海的海洋主张》和1996年7月发布的《海洋界限第117号报告——直线基线主张:中国》。纵观美国历次发布类似报告的时间节点,可看出其明显的政治目的。
一、引言
2022年1月,美国国务院海洋及国际环境与科学事务局发布了题为《海洋界限第150号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海的海洋主张》(以下简称《报告》),声称根据国际法尤其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对中国在南海的海洋主张进行了全面审查。针对中国的南海海洋主张,美国政府此前已发布了两份报告,分别是2014年12月发布的《海洋界限第143号报告——中国在南海的海洋主张》和1996年7月发布的《海洋界限第117号报告——直线基线主张:中国》,前者声称根据国际法审查了中国的南海断续线主张;后者针对中国公布的西沙群岛直线基线,声称《公约》不允许中国这样的沿海国家采用直线基线连接一个位于远海的群岛内各岛。纵观美国历次发布类似报告的时间节点,可看出其明显的政治目的
二、美国“印太战略”、当前南海形势与《报告》的出台
《报告》出台于美国加紧遏制中国之际,是美国遏华的重要政策工具。特朗普政府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和“修正主义国家”,指责“中国在南海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危害自由贸易,威胁其他国家主权,破坏地区稳定”。拜登政府深化“印太战略”部署实施,指出“相比于俄罗斯,中国是对国际秩序最严重的长期挑战”“中国是唯一一个既有意图也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的国家”,指责“中国在南海推进非法海洋主张,破坏和平与安全、航行自由和商业”。可见,美国地区秩序愿景以中国为假想敌,所采取的政策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从南海形势看,特朗普政府不断加强在南海地区的行动挑衅,“航行自由行动”、军机抵近侦察频次,在南海的双多边军事演习场次均大幅提高。美国2020年7月公开发表的南海政策和立场声明,还放弃了其在南海岛礁领土问题上的中立立场,试图挑拨中国与其他南海问题当事国之间的关系。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加强在南海的“灰色地带行动”,其“航行自由行动”、军事演习、军事投入等军事行动力度有增无减,污蔑中国不遵守《公约》和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并强化经济和人员制裁力度,强调舆论施压的意识形态效果,并动员一些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到对华施压的舆论战中。无论特朗普政府还是拜登政府,正在“印太战略”背景下加紧对华全方位遏制,南海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前沿。不仅如此,美国还介入中国与域内国家的海上纠纷,试图挑拨中国与南海问题其他当事国之间的关系。
三、《报告》实质是美国维护自身海洋霸权的政治手段
《报告》的实质是美国维护自身海洋霸权的政治手段,是披着法律外衣的遏制中国的政治工具。
第一,《报告》全面否定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报告》声称审查了中国在南海的四类海洋主张,包括对海洋地物的主权主张、基线、海洋区域和历史性权利,涵盖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个岛群,不仅审查了中国已经划设的西沙群岛直线基线,还公开表示审查了中国声称将要划设的南沙群岛直线基线。《报告》审查的内容涉及中国南海海洋主张的全部地理范围,也包括中国主张的历史性权利以及主张但尚未实践的权利。二是《报告》否定了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报告》认为中国主张的南海海洋地物不能拥有合法主权,也不能产生领海,中国主张的南海海洋区域(Maritime Zones)及相关海洋权利不合法。三是《报告》还否定了中国对南海的管辖权。《报告》称反对中国关于外国实体在中国主张的南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内进行军事测量、水文测量、铺设海底电缆等须中国批准或事先授权等规定。《报告》将政治目的包装在法律术语下,为美国在南海的军事行动自由提供法律支撑。这与美国构建的所谓“自由开放的地区秩序”的战略目标具有内在一致的逻辑。
第二,美国试图曲解国际法及《公约》有关规则,为其遏制中国的政治目的服务。首先,美国并非《公约》缔约国,美国运用自己都不想参与和遵守的法律来约束中国的行为,充分展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思维和实用主义精神。其次,美国忽视《公约》等国际法在解决海洋争端方面的模糊性和局限性,根据自身利益片面解释和适用包括《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律规范,其根本目的是为美国霸权服务。最后,美国援引非法的、无效的“南海仲裁案”裁决否定中国南海海洋权益,凸显了美国将南海争议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政治化的企图。
第三,《报告》是为美国军事霸权背”的诡辩逻辑。一是《报告》为美国军舰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进行辩护。美国声称其“航行自由行动”主要是针对所谓的“过度海洋主张”,比如,反对中国提出的须事先许可的军舰无害通过权。实际上,相关国际海洋法均未对军舰在他国领海内的“无害通过”进行明确规定,而是把判断“无害”的标准让渡给沿海国,中国于1992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明确规定外国军舰进入中国领海,必须经过事先批准。美国明知包括《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以及中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对“无害通过”的规定,还公然进行挑衅,实质上是美国为其军舰在南海的“横行”自由进行开脱。二是《报告》为美国在南海地区开展其他军事活动寻找逃避“适当顾及”沿海国权利的相关义务。美国与南海域内外国家在南海地区开展的诸多军事演习,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也会对南海资源养护、生态环境造成诸多影响,试图以否定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为手段,逃避“适当顾及”沿海国即中国的权利,为其在南海地区开展众多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活动提供法律支持。三是《报告》为美国在南海地区开展的情报活动提供行动理由。美国的海空抵近侦察等情报活动并未“顾及”中国的国家安全,美国通过否定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逃避履行中国法律规定的管辖义务,为其在南海开展“自由的”军事情报活动提供支持。
第四,试图离间中国与南海问题其他当事国的关系。一是《报告》否认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实质上是间接支持南海问题其他当事国在南海的权益主张,并为美国与相关国家开展合作创造条件。《报告》强调根据所谓“仲裁”裁决审查中国的南海主张,与美国2020年7月发表的南海立场声明如出一辙,为美国离间中国与有关国家关系创造了条件。二是《报告》迎合南海问题其他当事国诉求,试图团结南海周边国家采取行动针对中国,为当前南海和平稳定制造障碍。南海问题的核心是相关岛礁的主权归属及海域划界争端,想一劳永逸彻底解决争端还存在较大难度,美国发布的《报告》,试图通过以法律形式否定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进一步挑拨中国与南海问题其他当事国的关系,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
四、《报告》产生的影响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美国通过曲解国际法及《公约》,采用看似中立的国际法叙述逻辑否定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实则包含着明显的政治目的,对美国下一步的南海政策施行以及地区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必须采取妥善应对之策。
《报告》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国将在南海问题上对华采取更加紧密的法律施压手段。美国将持续不断地援引《报告》内容,继续在双多边国际场合,以及单方政策声明中指责中国不遵守国际法,怂恿越南等国采取针对中国发起新的仲裁程序,对马来西亚提起的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予以声援,对华法律施压,增强中国的法律维权成本。二是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化手段将更加精细,针对性也更加明显。美国以海洋科考、海洋测绘的名义在南海地区开展的情报活动或将有增无减。三是美国或将采取军事、经济、法律等手段声援相关国家采取针对中国在南海地区的维权行动、资源开发活动。四是威胁南海地区和平稳定、阻碍地区规则秩序构建。《报告》或将增加“准则”磋商的困难,破坏地区安全秩序构建的进程。
关于中国应对建议的思考。一是外交上,制定因国施策的应对方案,避免南海周边国家与美国形成合力遏制中国。二是法律上,进一步加强对美国《报告》的批驳及对美国滥用国际法规范的行为进行揭露。三是军事上,对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化行动开展针对性的回应与演习,做好预案准备。
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全面部署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
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11月4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致辞《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中,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一、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规律性认识,但仍有大量改革难题、发展课题、矛盾问题需要破解,任务极其艰巨,难度世所罕见。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威胁加剧,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阻滞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国内看,形势环境变化之快、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
形势的复杂性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只有不断结合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提出改革开放的新要求,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只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前进目标转化为广大人民的奋斗实践,团结带领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就能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把14亿多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才会变成美好现实。只有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用深化改革开放筑起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铜墙铁壁,才能打赢各类遭遇战、攻坚战、持久战。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深化改革开放、赢得伟大胜利的历史。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宣布,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不懈努力,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现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习近平主席不仅阐述了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的三大机遇——中国大市场机遇、制度型开放机遇、深化国际合作机遇,而且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凝聚更多开放共识,共同克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习近平主席上述对开放态度的坚定表态,向世界传达了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扩大开放不变的决心。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在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意志和行动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意志和行动、指引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创造性、战略性的重大论断,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上旗帜鲜明、正本清源,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根基,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正确方向。要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用以武装头脑、教育人民,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进而巩固深化改革开放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涉及旗帜、道路、方向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眼睛要特别明亮,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丝毫含糊、犹疑、动摇。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闪耀着真理和人格的光芒,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要深刻感悟这一重要思想所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为民情怀、高度历史自信、无畏担当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为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深化改革开放的各种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战略和战术相贯通、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干,为党领导人民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指导。只要我们学深悟透这一重要思想,既知其言又知其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认识上的困惑就能及时消除,工作中的难题就能得到破解。要坚持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想问题、办事情、抓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更好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利益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中国式现代化成效。
三、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激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
斗争是矛盾运动规律的集中体现,斗争内嵌于深化改革开放之中。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从思想上行动上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融入深化改革开放全过程。大力彰显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新征程上,为了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必须毫不畏惧、绝不退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矛盾要敢于啃硬骨头,对事关政治原则的错误言行要敢于发声亮剑,对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要敢于刮骨疗毒,对敌对势力抹黑党和国家的形象、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行径要毫不手软、敢战能胜。摒弃一切畏首畏尾、一切消极懈怠、一切瞻前顾后的思想和行为,始终保持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气概。同时科学把握善于斗争的方式方法。斗争是一门艺术,讲究策略和方法。
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大局大势,分清轻重缓急,合理选择斗争的手段、方式和工具,精准把握斗争的时、度、效。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在斗争中促团结、谋合作、求共赢,在斗争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促团结,以过硬的斗争本领不断创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业绩。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俄乌冲突延宕导致国际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供应链危机不断的大背景下,如何构筑全球海洋新秩序、完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已成为全人类需要共同思考的时代命题,并直接影响到世界的持久和平、繁荣与安全。作为当前全球海洋治理中的重要驱动性力量,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打造蓝色伙伴关系的新倡议(以下简称“蓝色伙伴倡议”),这对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一、蓝色伙伴倡议有效回应全球海洋治理的现实需求
从治理的角度而言,海洋酸化、珊瑚白化、海洋微塑料污染及滨海生态系统退化等全球海洋生态问题突显了全球海洋治理机制的不足;而全球海洋治理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发现和剖析现有治理机制的不足,以加强国际协作、共同应对挑战。全球60%的海洋并不在各国管辖范围之内,这意味着各国负有共同的国际责任。公平与主权平等无疑应是全球海洋治理的基本要义,然而全球海洋治理仍带有大国政治博弈的色彩,美英等传统海洋强国在议题设置、资源分配、制度设计等方面占据相对优势地位。尽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海洋治理领域最重要的一部综合性国际条约,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规范和管理海上活动的基本框架,但既有国际海洋法规则既无法全面有效管理全球海洋事务,在跨国性海洋事务管理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更不能反映海洋权利结构的变化。
尽管拜登政府上台后,一再声明美国将重回“多边”,部分修正了前任政府政策,并重返《巴黎协定》以谋求气候治理的全球合作,但在美国将中方视作最大竞争对手,并纠集其盟友试图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之时,国际多边合作的氛围已大不如前,美西方个别人士更是叫嚣所谓“中美新冷战”,这无疑严重限制了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国际组织在海洋问题等的全球治理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美欧等传统海洋强国采取单边主义立场、弱化全球主义,纷纷将注意力转向“大国竞争”与地缘战略博弈,是对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及多边治理全球性海洋问题挑战的国际趋势的根本性违背。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通过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寻求与全球主要海洋国家的合作,不断拓展“蓝色朋友圈”,打造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深化优势互补的蓝色产业合作、搭建互信互惠的蓝色交流和海洋治理平台,有助于塑造一种包容互鉴的新型海洋安全观,并逐步形成彼此间安全牢靠的海洋安全关系,最终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繁荣与安全。这无疑是一条较为可行的提升国际海洋治理能力、推进国际海洋秩序重塑的现实路径;而蓝色伙伴倡议可为相关主体间的合作提供有效平台,以灵活开放的合作形式,有效推进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联系,以及政府与非政府实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海洋多元化治理模式的最终形成。
二、蓝色伙伴倡议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
“蓝色伙伴关系”作为“伙伴关系”理念在海洋领域的扩展与引申,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目标高度契合,是一个含义丰富、层次分明的集合性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在2022年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中国自然资源部于6月29日发布了《蓝色伙伴关系原则》,该文件的正式发布标志着蓝色伙伴倡议的体系化和理论化,为重振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新时代的中国话语、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蓝色伙伴倡议的理论基础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确立的“不结盟”原则。打造更加紧密的全球伙伴关系网是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思想理念上的继承与创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的核心要素和必然要求。蓝色伙伴关系的构建旨在创造一种新型的国际海洋合作模式,在已有合作基础上增强各国海洋战略对接和优势互补;蓝色伙伴关系网络的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拓宽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向海路径,对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也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注入了全新的蓝色活力。
蓝色经济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已成为打造蓝色伙伴关系、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已先后决定在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引领区,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天津、青岛、大连、宁波等也有意参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竞争,这为沿海发达地区发挥先行优势,从而在新发展格局中争做世界经济与中国发展的战略链接枢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一战略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于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最终形成具有指标性意义。可以预期,未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在核心技术上取得关键突破,海洋产业的高质量、集群化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推动力也将日益显现。
三、蓝色伙伴外交实践及其成果概览
自2017年以来,中国先后与葡萄牙、欧盟、塞舌尔、莫桑比克就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签署了政府间文件,“蓝色伙伴关系论坛”和中欧海洋综合管理高级别对话机制推动中欧海洋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平潭宣言》显示了中国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并肩应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等重大挑战的决心和承诺。这些双边和多边行动显示了中国通过发展蓝色伙伴关系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不懈努力。
2019年10月在深圳举行的首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海博会)期间,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与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举行了关于蓝色经济和海洋空间规划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签字仪式;由此,蓝色伙伴关系拓展至南太平洋岛国区域。中国还高度重视与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东盟周边国家开展双、多边区域海洋治理合作。近十年来,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蓝色经济、海洋产业技术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深化。2018年召开的第 21 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鼓励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2019年,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对话会在中国湛江召开。中国和东盟国家在蓝色经济领域加强对话与合作,有助于挖掘新的合作领域,释放更多合作红利,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发展,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及本地区的韧性复苏。
蓝色伙伴关系所涉海洋领域的合作项目初始阶段多从港口经济、蓝色产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以及海洋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等低敏感度领域着手,取得较好成效后再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合作进行拓展;合作形式则灵活多样,既可签署正式书面文件,如专门宣言或谅解备忘录等,也可以联合举办相关活动的形式展开,如联合举行海洋博览会、海洋发展论坛,召开“二轨”层面专题研讨会,开展联合项目研究、联合科学考察等。
客观而言,蓝色伙伴关系从倡议到行动、从合作理念到外交实践满打满算也就短短5年时间,虽然已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但相关领域的合作成果还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其合作成效也有待未来实践的持续检验。“蓝色伙伴关系”要想行稳致远,必须针对不同的合作对象谋划具有针对性的合作策略和具体合作项目,要重视与“一带一路”,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项目合作的适配性和互补性,并增强规划目标的感召力和隐蔽性,造福伙伴国当地百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双赢。
在当前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持续延宕、国际形势日趋竞争与动荡的背景下,考虑到国际政治与大国关系的发展趋势,我国所倡导的“蓝色伙伴关系”在近中期层面至少在欧盟、东盟、南太、泛北极、非洲、拉美等六大战略方向上较为可行。蓝色经济与科技合作、海洋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海洋塑料垃圾和海洋酸化治理,以及南北极事务合作等应是中国与上述相关伙伴方打造蓝色伙伴关系的优先重点合作领域。涉北极事务,尤其是北方海航道利用及俄属北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则应是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涵盖事项;在南极事务合作上,则可将其纳入与智利、阿根廷、新西兰等南半球国家的蓝色伙伴关系架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