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俄罗斯国防部表示,俄罗斯空天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日本海、东海和太平洋西部水域上空进行了联合空中巡逻。
空中编队由俄罗斯空天军的“图-95MS”战略轰炸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轰-6k”战略轰炸机组成,这次联合飞行持续了大约8小时俄罗斯的“苏-30SM”和“苏-35S”战机以及中国的“歼-11B”战机提供护航。在巡逻期间,俄罗斯轰炸机在中国境内的一个机场起降,在路线的某些阶段,有外国战斗机伴飞轰炸机。
俄国防部强调,本次巡逻是在2023年军事合作计划的框架内进行的,不针对第三国。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两国的飞机都严格按照国际法的规定行事,未侵犯外国领空。
正在中国大陆访问的前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说,两岸都应该要避战、谋和。民进党发言人张志豪今天回应,“破坏两岸和平稳定现状”是中国大陆,既然马英九正在大陆,请跟中国领导人直接对话,要求中国大陆不要“侵扰”台湾,尽快放弃“攻台”。
张志豪表示,马英九在台湾与洪都拉斯断交后,不顾民意反对坚持赶赴大陆,不仅接待等级降格,连行程安排和谈话都在大陆设定的框架中。
张志豪重申,民进党一向主张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现状,而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应该奠基于“和平、对等、民主、对话”。
民进党认为,马英九在对岸持续“侵扰”台湾以及此刻的国际局势下,执意赶赴大陆实在不宜,现在既然成行,就应该站在捍卫台湾的“国家主权”以及民主自由的立场,当面向中国领导人表达“抗议”,要求立即停止对台湾的“霸凌行为”。
5月10日至11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与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晤。双方就推动美中关系排除障碍、全球和区域安全问题、俄乌冲突以及两岸问题等主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实质性、建设性的讨论。双方同意,在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2022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对话的基础上保持开放沟通渠道,并实现负责任地管理竞争的目标。
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秋庆镐19日在中央政府首尔办公楼会见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
据韩国政府消息,韩国和中国政府年内将在首尔举行两国经济部长会议。秋庆镐当天在会见中呼吁中方为年内成功举办韩中经济部长会议提供务实支持。秋庆镐表示,希望韩中能基于互尊互惠精神,持续推进经济合作,谋求共同利益。
韩中经济部长会议是两国经济领域高官举行的会谈,参会人士有韩国企划财政部长官和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等。受疫情影响,该会议于2020年10月以后停摆,后于去年8月以视频连线方式重启。
邢海明在会上表示,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更是利益交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两国经贸合作逆势上扬。他还说,近来个别国家人为构建“小院高墙”,推行“脱钩短链”。希望韩方能坚持客观公正立场和市场经济原则,积极维护中韩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中方愿同韩方一道,携手推动中韩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
韩国联合参谋本部相关人士16日表示,一艘朝鲜警备艇15日上午11点左右侵犯了白翎岛东北方向的西海北方界线(NLL)。随着朝鲜警备艇接近NLL,韩军高速艇按照作战执行程序进行了10多次警告通信,但朝鲜警备艇继续南下,于是韩国海军用40毫米舰炮进行了10次警告射击。朝鲜警备艇侵犯了1.8公里左右的NLL,逗留了10分钟左右,在韩军高速艇进行警告射击后,于11点10分左右返回北方。朝鲜警艇撤退后,韩军方当局还随即投入了海军新型护卫舰和空军战斗机等,以应对进一步的挑衅。朝韩之间没有再发生状况,不过,一艘驶向NLL南侧的中国渔船与海军快艇发生碰撞,3名韩国船员轻度受伤。
这是继去年3月之后,时隔1年零1个月,朝鲜警备艇第一次越过NLL并遭遇韩军警告射击。状况发生时的能见度很差,只有90米左右,韩军识别发现朝鲜警备艇在用之字形移动,似乎在追赶中国渔船,而非像过去故意侵犯时一样直线移动。因此,韩军方当局认为,这次朝鲜警备艇侵犯NLL很可能是偶发事故,而非故意挑衅。不过,考虑到朝鲜去年以来一直将重点放在发射ICBM(洲际弹道导弹)等各种导弹进行战略挑衅,以及朝鲜在2002年第二次延坪海战等警备艇侵犯NLL时曾谎称是偶发状况的先例,韩军方当局认为不能排除朝鲜是在进行更高强度局部挑衅的可能性。
韩军方目前正在密切关注朝鲜的动向,为防备朝鲜此次对NLL侵犯是为了今后局部挑衅而进行的试探性挑衅,检查应对态势。韩军方特别注意到两个情况,一是朝鲜从本月7日起单方面中断南北军方联络,可能有意提高西海NLL一带的紧张程度,二是随着梭子蟹捕捞季节的临近,在白翎岛、延坪岛NLL附近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大幅增加,在管制中国渔船的过程中,南北之间很可能发生冲突。
韩国外交部20日向跑口记者团发送通知称,第一次官(副部长)张虎镇当晚在位于首尔的外交部大楼召见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就中方对韩国总统尹锡悦涉台发言作出的评论提出强烈抗议。
张虎镇指出,韩国总统提及国际社会反对依靠力量改变现状的通行原则,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却对此作出了无礼的评论,这是外交上的失礼行为。他强调,中方应努力不让此次事件给两国关系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障碍。
外交部稍早前向媒体分发立场文件就中方评论总统尹锡悦涉台言论一事表示,不得不指出,这一评论是令人质疑中国国格的严重外交失礼。
尹锡悦在前一天刊登的路透社专访中就台海紧张局势表示,这种紧张因试图用武力改变现状而造成,韩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反对这种改变。台湾问题不单纯是两岸之间的问题,就像韩朝之间的问题一样,其涉及范围已超出本地区,只能将其视为全球性问题。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不容他人置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
学者J. 泰德福-泰勒(J. Tedford Tyler)和凯达-潘迪亚(Kedar Pandya)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对中国来说,经济问题就是安全问题》(For China, Economics Issues Are Security Issues)的文章。
文章指出,对中国来说,经济问题就是安全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表示,经济安全是其全面安全观的基础。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只是对这一立场进行了强化,在2023年3月的两会上,其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在习近平担任主席的早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被宣布,它们标志着经济政策的内向型转变。
文章指出,美国政策的反应是阻挠中国新经济体系的推广。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越来越多地阻止中国对外国技术公司的收购。资本控制与根据《2018年出口控制改革法案》(the 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 of 2018)重新制定的美国出口控制,标志着美国对经济安全的关注度增加。
文章指出,拜登政府希望减少与中国经济的紧张关系,并解决根本问题。但要在宏观上改善美中关系,首先要重塑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和安全是相互交织的。中国面临着重大的人口变化和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将技术发展视为长期经济繁荣的持续动力,这意味着任何试图阻滞或切断中国技术增长的政策都将使外交工作变得特别具有挑战性。中国并不认为美国的经济反制措施是狭隘和有限的,在一个无秩序、自助的世界里,中国不相信美国的强制性经济国策会停止。这使他们陷入“行动与报复”的循环,以自己的胁迫性措施作为回应。
文章指出,美国对华政策需要在安全和经济的组合之间进行更多协调;中美之间需要建立更多的双边会议;美国应该采取更有意义的行动,而不只是在口头上对中国作出保证。一个更好的政策将把经济和安全放在一起看待,为美中关系的真正进步铺平道路。
5月22日发表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china-economics-issues-are-security-issues-206490
退役美国陆军少将詹姆斯-马克斯(James Marks)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不要忽视中国传统芯片对经济和安全的威胁》(Don’t Ignore Chinese Legacy Chips as an Economic and Security Threat)的文章。
文章称,2月24日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推出了拜登政府对实施CHIPS法案的设想,鼓励半导体公司申请39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重振美国国内芯片制造能力。再加上商务部去年秋天发布的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显然拜登政府对与中国的半导体竞争是认真的。
文章称,传统芯片也被称为成熟芯片,其不同于与先进技术相关的前沿芯片,通常是进入汽车、冰箱和洗衣机等普通技术的半导体。传统芯片也可用于国防目的,因而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5G网络的采用推动了智能物体的崛起,对所有类型的半导体的需求只会增加。不幸的是,负责管理出口管制的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只针对中国的先进半导体制造能力。
文章称,中国公司也许认识到西方如何低估了传统芯片的重要性,已经决定增加这些关键产品的产量。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SMIC)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务部在2020年底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名单,意在扼杀其制造尖端芯片的能力。但中芯国际的传统业务仍未受到影响。该公司最近公布了创纪录的72亿美元的收入,并宣布了扩张计划。中芯国际有能力压低芯片价格,这将威胁到西方竞争对手的生存,并增加美国和全球对中国的依赖。
文章称,国会山的立法者对中芯国际带来的经济和国家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堵住出口管制政策的这一漏洞的责任在于商务部。BIS副部长阿兰-埃斯特维兹(Alan Estevez)和他的团队应该扩大目前对中芯国际的限制,使美国技术不能用于生产由中芯国际或任何其他中国拥有和经营的芯片公司制造的传统芯片。
文章称,作为一项地缘战略的需要, CHIPS法案是使先进的芯片制造回到美国的一个世代性步骤。理想情况下,美国有一天会重新获得其作为世界领先的传统芯片制造商的地位。但如果美国现在不能对抗中芯国际和其他中国传统芯片制造商,这个机会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5月16日发表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blog/techland-when-great-power-competition-meets-digital-world/don%E2%80%99t-ignore-chinese-legacy-chips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副教授尼古拉斯-邱(Nicholas Khoo)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为何在对俄军事援助问题上改变主意,为何该政策会坚持下去?》的文章,文章指出,4月14日,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在与来访的德国外长安娜莱娜-贝尔博克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保证不会对俄乌冲突的相关方提供武器,这使得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大危机得以避免。
文章称,这一事件是威慑理论发挥作用的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它是美国实施强制外交以阻止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的一个成功例子。拜登政府曾多次直接警告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而经过一年多的仔细和反复考虑,中国权衡了成本和收益,遵守了这一威胁。
文章称,美国对中国的警告似乎奏效,但是中国会坚持这一政策吗?中国的政策是由政治逻辑决定的,中国的克制可能会继续下去。这有三个具体的政治原因。第一,中国政府了解俄乌冲突升级的危险性和中国被卷入的风险。第二,向俄罗斯提供决定结果的军事援助将不可避免地引发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制裁,危及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第三,中国有意在世界政治中塑造一个更积极的形象。
文章称,在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的问题上,美国的威慑政策取得了成功,基于上述的原因,中国将继续对俄罗斯提供外交和经济支持,但在军事支持方面有所克制。
4月20日发表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why-china-backtracked-military-assistance-russia-and-why-policy-will-stick-206415
前美国参议员萨克斯比-钱布利斯(Saxby Chambliss)和肯特-康拉德(Kent Conrad)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确保美国在与中国的科技竞赛中获胜》(Ensuring America Wins Tech Race Against China)的文章,文章指出,美国正面临着在科技竞赛中输给中国的危险。
文章称,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在研究和开发44项关键或新兴技术中的37项方面领先于美国,这些技术涉及国防、太空、人工智能、能源、环境、生物技术、先进材料、机器人技术和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ASPI研究了220万个数据点,提供了迄今为止中国努力将自己定位为全球科学和技术领导者的最清晰的说明之一。
文章称,上述及其他研究描绘了一幅清晰而令人担忧的画面:在开发未来变革性技术的竞赛中,中国正在击败美国。无论哪个国家首先开发这些技术,都将享有数十年无可比拟的经济和地缘政治优势。如果中国成功赢得科技竞赛,它将获得数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使世界越来越依赖其技术和供应链,并获得关键的军事优势,这将破坏美国及其盟友的国家安全。
文章称,这一结果远非已成定局,美国仍有时间来改变现状。这需要协调一致的努力、凝聚力和战略思维。美国众议院新成立的美国与中共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 on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无疑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立法者必须专注于制定促进创新的政策,为公共和私营部门实现尖端领域的突破提供有利的环境。
4月2日发表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blog/techland-when-great-power-competition-meets-digital-world/ensuring-america-wins-tech-race
5月8日,美国企业研究所发布题为《台湾需要商业帮助来巩固经济以对抗中国的影响》的报告。报告指出,西方公司可以与台湾公司合作,并同意在危机发生时承担其业务的关键部分。即使只是达成这样的交易,也会向中国发出信号,表明台湾经济具有弹性,且台湾有很多朋友。针对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4月在加州会见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一事,中国大陆以军事演习作为回应,这让许多公司感到不安。例如,英国知名折叠单车品牌Brompton由于担心台海地区发生冲突,正在减少与台湾供应商的联系。至于其它在台湾有业务的公司也正在合同中加入冲突条款。
《日经亚洲》报道称,这些公司越来越担心,一旦发生台海冲突,美国政府可能会认为这些在台湾的资产处于中国的控制之下,因此会进行制裁。台湾美国商会2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47%的会员公司表示,新的地缘政治环境迫使他们修改业务连续性计划。《日经亚洲》2022年10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台湾有业务的外国跨国公司中有46%制定了在发生严重危机时疏散员工的计划。但美国商会的调查也显示,88%的公司计划在2023年保持或扩大在台湾的投资。
报告指出,西方世界对台湾的普遍支持来自西方公司,甚至是那些害怕中国反击的公司,给台湾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它们能够通过支持台湾向世界传达“自由公司”的标签,这将帮助它们在西方消费者中产生好感。西方政府可以通过向与台湾企业合作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其它支持,来抵消潜在的风险。除了潜在的声誉胜利外,这将帮助台湾表明,中国的经济攻击将不会产生预期效果。由西方企业在其政府的协助下组建的台湾经济防御联盟,将与军事联盟一样具有象征意义。
5月8日发布
5月16日,美国企业研究所发布题为《拜登将发现与中国决裂很难做到》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与中国经济关系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在限制脆弱性的同时,收获相互依赖的回报。两年来,拜登团队设想了一个精确的、有限的脱钩,一个在关键领域保护美国利益和价值的脱钩,同时保持更大的经济纽带基本不变。但现实是,中美脱钩不会是一个精心校准的事情。拜登团队无意破坏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而是集中在关键领域,比如半导体和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华盛顿将部署强有力的措施,从金融制裁到出口控制,以重塑经济关系,如果可能的话,将与关键伙伴和盟友一道采取行动。但美国将谨慎地采取这些措施,以防止外溢效应蔓延到非战略领域,如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在拜登政府看来,脱钩是有选择的、多边的、谨慎控制的。最极端的脱钩形式,如禁止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将构成战略上的自我伤害。
报告指出,脱钩并不像拜登团队所建议的那样完美无缺。首先,国会认为拜登的战略过于胆小。例如,由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领导的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正在提请注意《维吾尔族防止强迫劳动法》的执行情况。其次,经济胁迫是一条双向的道路。中国可能设想的脱钩比拜登寻求的更彻底。中国正在通过在从关键矿产到电信网络等领域建立主导地位,来减少对美国制裁的脆弱性。最后,难以区分敌意。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会蔓延到其他部分。未来的危机肯定会带来新的经济和技术震荡。
报告认为,争夺最高利益的竞争往往会比人们最初想象的更大程度地扩展和螺旋式上升。与中国进行必要的斗争将需要接受一个粗略的事实:中美脱钩可能会比我们目前预期的更混乱,成本更高。
5月16日发布
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8日发布消息称,中国海军的导弹驱逐舰等总计5艘舰船5日至6日经北海道与萨哈林岛(库页岛)之间的宗谷海峡向东前进,驶向鄂霍次克海。除这5艘船之外,1艘情报收集舰5日通过津轻海峡,驶向太平洋一侧。这些舰船均于4月末自对马海峡北上,从东海驶入日本海。
防卫省称,导弹驱逐舰等5艘船5日晚上8点前后至6日凌晨0点前后,在北海道礼文岛西北约40公里海域向东北移动,之后驶入宗谷海峡。
其中的情报收集舰于5日下午4点前后在青森县龙飞崎西南约30公里处向东北前进,继续向太平洋航行。海上自卫队的舰艇及巡逻机对中国舰船实施了监视。
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近日在伦敦表示,美国必须竭尽所能交付台湾已经采购及台湾自我防卫所需武器,美国对外军售应将台湾摆在优先位置。
若不调整做法,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举例,鱼叉(Harpoon)反舰飞弹预期需等到最早2027年才会运抵台湾,这“令人无法接受”。
加拉格尔曾在今年2月密访台湾,期间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会晤。他提到,蔡英文曾提及中国对台湾地区发动“认知作战”,这个概念令他印象深刻,并显示中国对台湾地区的“侵略”不仅止于军事等“硬实力”层面,还包括网络信息。从这个角度看,他说,中国对台湾的“入侵”已经展开。
加拉格尔近日率10余位“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成员及联邦参议员访问英国,19日上午与英国跨党派国会议员会商约1小时,随后召开联合记者会,加拉格尔在响应中央社提问时作以上表示。
他近日在华府告诉媒体,美国必须递交自2015年以来即交付延宕的军售给台湾,包括标枪(Javelin)、刺针(Stinger)与鱼叉飞弹。
与加拉格尔一行人会晤的英方议员皆为“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成员。IPAC串连约30国议员,以对中国立场强硬著称。
加拉格尔指出,过去约30年,英、美错误预期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将走向自由民主;这个赌注很大,事后发展却与预期恰恰相反。随着中国走向繁荣,中共越来越“集权”、“蔑视国际协议、放肆侵害人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加拉格尔提到,英、美国内仍持续有意见认为问题出在各方与中国的互动还不够积极努力,但依他看来,与中方“有意义的互动”其实还没真正开始。
他强调,现实是英美正经历来自中共态势持续升高的“侵略性作为”,“我们早该反击了”。
加拉格尔率领的美方一行人19日与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Ben Wallace)举行午餐会谈。据了解,华莱士是唯一与访团成员会晤的英国大臣级官员。
加拉格尔提到,他期待听取华莱士的意见,讨论美国国会可采取哪些作为以促进英美在防卫事务的更紧密合作、排除相关法规障碍,特别是涉及美方《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nternational Traffic in Arms Regulations, ITAR)的部分。他指出,ITAR对英美在尖端科技、“硬实力”领域的更紧密合作构成巨大障碍,影响所及包括双方在印太区域的威慑力。
至于在经贸领域与中国“脱钩”(decouple)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加拉格尔说,这是非常庞杂的议题,拟定准确政策十分困难,这也是与中国的“新冷战”较与苏联的冷战更棘手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当时苏联体系与西方的经贸连结程度十分有限。
加拉格尔强调,若美国与英国、法国等盟友无法协调一致,“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赢得这场(与中国的)竞争”,这也是他此次访问英国的初衷。
加拉格尔称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日前的台海情势相关发言造成难以管控的灾难局面(dumpster fire,直译为“垃圾箱火灾”),马克宏的言论完全是传达错误讯号,“尤其是对我们在台湾的朋友而言”,明显削弱、挫伤对中威慑力。加拉格尔说,“我们可不希望中共有办法在美国和欧洲之间挑拨离间”。
英国政府近日表示暂不会关闭受中国控制的孔子学院,因目前评估此举“不符比例原则”。加拉格尔响应媒体关于孔子学院的提问表示,以美国的经验而言,就算关闭孔子学院,中方也有办法换个招牌重新运营;此外,美国必须采取更多法规层面作为,让外国捐献和资金流向更加透明。
中国积极“渗透”英、美学术教育和研发机构,加拉格尔提到,曾有中国学生向“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反映在美国大学院校遭遇来自中方的“压迫”,这类压迫由其他中国学生或表面上看起来无害的中方组织执行,例如各式中国学生和学者组织。加拉格尔说,相关压迫型态不限于骚扰、监视,还包括肢体攻击。
IPAC共同主席、前保守党党魁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则称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的掩护机构、对在英国的中国学生构成“实质威胁”,他对英国政府决定不关闭孔子学院“深感失望”。
具有军事背景、曾访问台湾的美国参议员厄恩斯特(Joni Ernst)则透露,她有意与华莱士讨论英、美共同为台湾提供军事训练的可能性,且对象不仅限于现役、可扩及后备部队,以确保中国“不敢咬台湾一口”。
美国两位有望争取共和党提名竞选总统的州长,弗吉尼亚州的杨金和佛罗里达州的迪尚特本周连袂访问亚洲,两人都表达支持民主台湾立场,强调维护台湾安全是对抗“中国势力”的方法。
彭博报导,美国弗吉尼亚州长杨金(Glenn Youngkin)24日在台北拜会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时,宣布维州将在台湾设立商务办事处。
德桑蒂斯(Ron DeSantis)接受《日经亚洲》(Nikkei Asia)访问时指出,维持台湾现状至关重要。他说:“目标应该是,以遏制来防止军事情况发生。”他还说,中国重视的是实力。
两位州长目前都尚未宣布参选美国总统,但外界认为两人此次出访,是试图加强自己在国际和国家安全上的立场。
杨金与德桑蒂斯出访之际,拜登政府正采取措施,要限制美国企业对中国经济关键领域的投资,同时设法限制其他国家向中国出口一些制造计算机芯片的设备。
美国福特汽车(Ford Motor Co.)斥资35亿美元在密执安州设立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并与中国宁德时代(CATL)协议使用中方电池技术;但这项投资案被杨金称为中国的“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
由于这项投资计划以中国为合作伙伴,杨金1月间将维州退出该项目的选址候选,他说中国的“特洛伊木马”会破坏美国强化汽车工业政策的努力。
台湾民众党主席柯文哲昨天拜访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柯文哲会后受访表示,中美对抗局势已经是事实,美国民主党、共和党做法不同,但把中国视为重大威胁是美国两党共识。
柯文哲在美东时间20日下午率团前往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拜访蓬佩奥(Mike Pompeo),两人会谈触及国际局势与台海问题。民众党稍早释出柯文哲受访影片及部分与谈内容,柯文哲不仅感谢蓬佩奥长期对台湾的支持,也跟蓬佩奥说“See you in Taiwan.”(台湾见)。
柯文哲在结束会谈后接受随团媒体访问。媒体询问,蓬佩奥是否给予中美大战下台湾角色的建议。柯文哲说,蓬佩奥当过美国国务卿和中情局局长,有许多想法;中美对抗局势已经是事实,美国民主党、共和党做法不同,但把中国视为重大威胁是美国两党共识。
媒体询问,蓬佩奥过去对中国态度强硬,是否认同柯文哲与中国对话的想法。
柯文哲表示,绝大多数的美国政府官员不会反对跟中国对话,因为即便在美苏冷战最严重时仍有热线,只是政策处理方式不同。
媒体询问,蓬佩奥有没有给柯文哲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建议。柯文哲转述,蓬佩奥认为美国跟台湾的关系不要仅限于政治对政治,若下次还要拜访美国政府部门,有跨党派或企业的多元组合,会更容易与美国政府对话。
柯文也笑说,他有问蓬佩奥为什么不选总统,蓬佩奥说因为家庭因素。
柯文哲今天也在脸书表示,他与蓬佩奥谈到,2023年全球经济成长率可能放缓到2.7%甚至更低,而通货膨胀还在上升,如此脆弱的经济环境,势必冲击全球。
柯文哲说,他仍把握机会游说,呼吁美国应该帮助台湾加入区域经贸组织,才能厚植国力,提升自我防卫能力。
学者丹尼·罗伊(Denny Roy)在《国家利益》上发表题为《中国不会在台湾问题上让步》(China Won’t Back Down on Taiwan)的文章。该文指出,随着美中关系的逐渐恶化,台湾地区的安全局势将愈发的不稳定。
文章称,许多分析人士认为,相比于去年八月佩洛西访台时中方在台海做出的激烈反应,此番中方对于蔡英文访美并与美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会晤一事的反应显得微不足道,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美关系即将触底反弹。
文章称,上述分析人士的看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不但美中关系不会在短期内改善,台海局势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变得愈发的不稳定。
文章称,自去年八月佩洛西访台之后,中方在台湾问题上便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佩洛西访台事件发生后,中方当即在台湾周边举行了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台海军事演习,甚至发射了飞越台湾岛并最终落在日本专属经济区的导弹。此番蔡英文访美所引发的台海军事演习虽然规模不及此前,但中方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了此番演习“是对‘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势力勾连挑衅的严重警告”,此处的“外部势力”明显就是指美国和日本。同时,就演习所划定的区域来看,中方似乎是有意图的在展示自己有能力阻止来自台湾以北及台湾以东的干预。
文章称,中方正与美方的欧洲盟友展开密切接触,试图削弱欧洲盟国与美国的战略联系。在蔡英文会见麦卡锡的同一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都在中国进行访问。马克龙在访问过程中对台湾问题做出的表态似乎证明了中方此番接触战略的有效性。
学者凯文·布朗(Kevin Brown)在《国家利益》上发表题为《中国的和平计划不仅仅关乎乌克兰》(China's Peace Plan Is About More Than Ukraine)的文章。该文指出,中国于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之际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有可能会使美国在世界舞台上陷入孤立。
文章称,中国提出的和平方案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一方面,一直以来中国都与非洲以及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俄乌冲突致使这些依赖大宗商品贸易的国家国内食品和能源价格飙升,经济发展停滞,而中国停止单边制裁的呼吁恰恰迎合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关切。另一方面,重度依赖俄罗斯能源与乌克兰农产品的欧洲国家也乐于看到俄乌之间通过谈判解决冲突。
文章称,以泽连斯基为代表的乌克兰精英群体也对中国倡导的和平方案表示了兴趣。泽连斯基对美国对乌克兰的长期承诺持怀疑态度,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一直希望削减对乌克兰的援助,如果美国民众在2024年选出一位共和党总统,美国极有可能会暂停对乌克兰的援助以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此外,乌克兰本是中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藉此增进与中方的关系,乌克兰在战后的伙伴关系将更多样化,而中方的国际声誉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文章称,中国正试图利用人们对美国乌克兰政策的不满,在世界舞台上孤立美国。今天的美国日益为党派之争所吞噬,逐渐忘却了正身处于中国与西方自由民主国家的持久战之中。当前中国的种种举措恰恰可以满足新兴国家和老牌国家对多极世界的共同愿望,而拜登政府对乌克兰无条件的支持只会让中国有机会给美国贴上侵略者的标签。
学者梅苏特-厄兹坎(Mesut Özcan)在《国家利益》上发表题为《中国会成为世界上的科技超级大国吗?》(Will China Become the World's Technology Superpower?)的文章。该文指出,中国不断提高的科技水平已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
文章称,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试图成为世界科技领域的领导者。早在2006年初,中国便宣布将科技创新视为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计划(2006-2020)的战略选择。到2015年,中国又相继宣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两项技术目标。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其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以及大数据研究领域的投入,诸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一大批能够与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相竞争的中国科技公司在此过程当中崛起。
文章称,中国投资科技创新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升其军事能力。中国于2017年成立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配合军队改革,提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太空战、网络电子信息战等领域的作战能力。
文章称,鉴于美国希望维持其在经济、军事以及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军民融合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美国面临的关键挑战。故而自奥巴马以来的三位总统都采取了限制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举措,并鼓励其盟友限制与中国的往来。然而当今世界竞争的领域与条件并不仅仅是以安全范式为基础,包括美国与其盟友在内的许多行为体不得不在许多领域与中国频繁互动,这也使未来的情况更为变幻莫测。
学者大卫·派恩(David T. Pyne)在《国家利益》上发表题为《拜登对美国上空飞艇的失败应对是中国的一次重大胜利》(Biden's Failure to Shoot Down Balloon over U.S. Was a Major Win for China)的文章。该文指出,拜登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击落进入美方领空的中国飞艇,而是放任其在美国上空停留一周的做法是失当的,严重地损害了美国的国家信誉。
文章称,中方无人飞艇自1月28日进入美国领空,1月31日于蒙大拿州上方被发现,2月2日媒体报道为公众所知,直至2月4日才被美方战斗机所击落。至击落时飞艇已经在其国内航行超过一周,这使得美方错失了一次显示其应对中国威胁决心的机会,也表明拜登政府对待其对国民所做出的安全承诺不够严肃。
文章称,尽管中方一再告知这艘飞艇不会对美国民众构成威胁,但这次的飞艇入境事件仍应视为中方的一种挑衅和侵略。据悉,此次的飞艇配备有先进的传感器设备,能够实现对美方核指挥控制系统的干扰。往大了说,这艘飞艇甚至有可能成为中方电磁武器乃至大当量核武器的使用平台。如果美方派遣这样一艘飞艇开往中国境内,中方一定会在飞艇入境前将其击落。
文章称,此番中方无人飞艇入境很可能是在向美方发出战略信号,警告美方在中方武力收复台湾时不要干预。而在此次事件中拜登未能及时采取行动保护美国领空免受可能存在的威胁,似乎也表明了美方不太可能在中方武力收复台湾时做出军事回应。拜登未能通过此次对其领导力的考验,美国的国家信誉也因此大为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