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开信的起草者们告诉新华社记者说,这封公开信也强调了作为国际司法和仲裁机构基础的国家同意原则的重要性,还呼吁注意在海洋法领域司法和仲裁扩张的危险倾向。

 

    彭芩萱是一位在乌特勒支大学学习国际法的博士研究生,她说,产生写公开信的想法是一种对一个吊诡案件的“自然反应”。

 

    “对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长达十年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一直对国际法上的国际司法机关充满了信任。而且我也一直对国际司法和仲裁案件感兴趣,”彭芩萱说。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彭芩萱和她的团队紧密跟踪着这起充满激烈争议的南海仲裁案。

 

    “不论菲律宾对诉求的包装多么机巧,我们中的许多人通过分析都有一种共识:这起案件的实质争议就是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不处理领土争端问题,而且中国已经从强制解决程序中排除了划界争端事项。很明显,该仲裁庭对于这起案件没有管辖权,”这位博士研究生说。

 

    随着该仲裁庭不顾世界范围内的质疑而继续推进,彭芩萱感到了采取行动的急迫性。

 

    “在号称“国际法之都”的海牙,这样一起公然违反《公约》的吊诡案件,怎么能够得以存续?面对着这样一个别有用心的法律案件,我们怎么能保持沉默?这些仲裁员对于菲律宾的主张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是我们国际法学人有义务揭开这个面纱,”她说。

 

    彭芩萱,是留荷公派学生和学者联合会的主席,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荷兰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超过了八千多,其中有一百多人分布在在荷兰的法律院系。学习国际法和海洋法专业的有几十人,他们建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来起草公开信。

 

    徐奇,一位在格罗宁根大学海洋法博士研究生,加入团队中贡献他的学识。

 

    “经过了许多次的讨论后,针对该仲裁庭的管辖权裁决,我们决定根据《公约》的条款以及历史事实展示我们自己的分析,”他告诉新华社记者。

 

    现在,三个月的齐心协力最终产生了一份2500字的英文稿。

 

    这些年轻的学子们的观点包含四个方面:国家同意是强制仲裁管辖的基础;领土争端和海洋划界是南海仲裁案的实质争议问题;在南海仲裁案中存在法律程序被滥用以及超越权限的问题;南海仲裁案裁决对中国既没有约束力也无助于解决南海争议。

 

    “我想大家还应该注意本案对《公约》强制争端解决程序的内在平衡所造成的损害。该仲裁庭在关于管辖权问题作出裁决时本应当保持足够的谨慎,”徐奇说。

 

    “在为准备公开信进行研究工作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和学者对于该仲裁庭的裁决,尤其是涉及菲律宾主张的实质事项,表达了他们的担忧。这是既令人激动又让我们感动鼓舞的,”他说。

 

    “在这封公开信里,我们想阐明的是,中国对于《公约》强制争端解决程序的理解是正确的。中国不接受出于政治目的而启动的强制仲裁程序。通过主张国家同意是强制仲裁的基础,中国朝着捍卫这项国际法治的基本原则迈出了正确的一步。从长远来看,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这些努力的价值,”徐奇说。

 

    张彤,24岁,是这个团队里最年轻的学者,她告诉新华社记者,是对于国际法的信念的引领她加入到这个公开信里来。

 

    “相对于该仲裁庭的富有经验的仲裁员来说,我只是一个初学者。但我不得不说,仲裁庭对管辖权的判决至少不足以说服我。尤其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居然是运用了循环论证来实质排除了中国对第298条强制管辖的声明的适用,”张彤说。

 

    《公约》是由160多个国家经过九年磋商达成的。这位莱顿大学国际法专业的硕士生相信在实证主义传统中,公约的强制仲裁等强制程序的正当性实质上严格来源于缔约国的国家同意。

 

    “在这些同意的范围内,这个机构就具有正当性;超出了这个范围,其正当性就将引发高度的争议性。”张彤说。

 

    张彤认为,国家同意原则,在国际法上以一种微妙的方式维护了不同国家间利益持续的平衡,进而有助于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国际法的生命来自于并且也应当服务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这使得国家同意原则不可或缺。但是南海仲裁庭似乎更喜欢扩张其管辖权而不是保护缔约国的正当利益,”张彤说。

 

    “该仲裁庭看上去正在削弱一些国家对于国家司法和仲裁机构的本来就已经脆弱的信任。它很可能会严重地削弱其自身乃至整个国际司法机构的权威。我相信国际正义,是从中学时我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开始的。对我来说,仲裁庭的做法实在令人失望和伤心。”她补充说。

 

    正当法律学生们忙于起草公开信的时候,王智利,这位已经在荷兰生活学习了六年多的乌特勒支大学国际公法和金融硕士研究生,承担了宣传此行动的重要任务。

 

    为了发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最强音,行动小组的成员们在微信、脸书、领英、推特等媒体平台上开设了账户,号召他们的朋友和同学们来传播这封公开信并收集反馈信息。

 

    “西方媒体上对于南海仲裁的报道大多都充斥着对中国的偏见和片面之词。你很难发现中立的和有深度的文章。当与外国教授和学生们讨论这个案件的时候,他们对于案件实情的了解之匮乏让我很震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英语、荷兰语和中文来写公开信的原因。我们要广泛地传播这封公开信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王智利告诉新华记者。

 

    “我们真诚地相信,真理的声音必须被听到,”彭芩萱这个热情的学生领袖说,“一封批评一个案件的公开信可能不会驱散遮盖国际法世界的黑暗。就像点燃蜡烛一样,你只能得到一束光亮。但是如果把蜡烛传递下去,黑暗就无处躲藏。”

 

    彭芩萱,武大国际法所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徐奇,武大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边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