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美国国防部官员称,俄罗斯和中国都试图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扩大其军事影响力,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大陆则在台湾有所行动。负责战略、计划和能力的助理国防部长卡林(Mara Karlin)指出,现在是美国同盟国和伙伴一起应对挑战的关键时刻,安全合作是一个可以帮助关键盟友和伙伴加强防御的重要工具,能够增强大家在彼此需要时相互依赖的能力。卡林还指出,即将出台的《国防战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将通过强调综合威慑推进国家安全,并将强调国防部加深联盟和伙伴关系的方法。卡林表示,在亚太地区,美国一直在加强与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并指出,美国坚持《与台湾关系法》,并已向台湾提供“安全援助”。她还强调了国务院和美国国际开发署以及国防部在促进全球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
2月19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澳大利亚外交部长玛丽斯·佩恩(Marise Payne)和英国外交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间隙举行了三边会谈。本次会谈讨论了以维持印太地区和平稳定为重点的AUKUS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倡议实施的进展。
三位外交部长讨论了第一个AUKUS倡议,即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购置常规武装核动力潜艇的重要意义,指出该倡议将树立一个防止核扩散的强有力典范。此外,三方还讨论了深化先进军事能力、技术能力合作的共同愿望。最后,布林肯国务卿特别强调要与美国盟友加强合作,以推进一个自由、开放、互联、繁荣、安全和有韧性的印太地区。
2月21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就朝鲜局势和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问题进行了交谈。国务卿强调,维护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十分有必要的。
2月14日,“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CSG)返回圣地亚哥,标志着美国第3和第7舰队行动区的部署行动结束。在为期八个月的部署行动中,“卡尔·文森”号航行了8万多海里,进行了双航母作战和多国演习,包括海上安全作战、水面和空中部队之间的综合训练、远程海上打击、反潜战、信息战作战、海上拦截行动和防空作战等。部署行动期间,该战斗群在印度洋-太平洋的一些航行最繁忙的水域,包括南海和菲律宾海进行作战。
2月15日,副国务卿温迪·谢尔曼(Wendy Sherman)与日本副外相森武雄(Mori Takeo)进行了会面。谢尔曼重申了美国坚定不移地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并讨论了美国未来阻止俄罗斯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或其他侵略行为将采取的一系列努力,包括2月14日G7财长关于准备迅速采取行动支持乌克兰经济的声明,同时继续致力于外交。谢尔曼和森武雄强调了美日联盟对印太地区和世界安全与繁荣的重要性,并讨论了美日经济合作,包括1月21日新成立的新经济政策协商委员会。两位官员重申,美日继续合作在实现朝鲜半岛完全无核化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谢尔曼强调,美国计划无条件地与朝鲜会面,呼吁朝鲜进行认真和持续的外交。她还强调了美日韩在朝鲜问题上开展三方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印太地区许多共同优先事项的重要性。
在历史上,自一战开始美澳都在重大冲突中并肩作战。而今天,美澳也在安全、卫生、科技等多个领域展开了重要而持久的合作。
在安全合作方面,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于1951年共同签订了《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作为美澳关系的基石,该条约发挥了维护地区稳定的持久作用。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三国于2021年共同创立的AUKUS(三边安全伙伴关系)表明美国致力于加强伙伴关系,更密集深入地参与印太事务,保持并扩大在军事能力和关键技术方面的优势,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在卫生合作方面,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组成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正在印太地区最紧迫的挑战上取得了切实进展,截至2022年2月1日,四国已经共同提供了超过4.84亿剂安全有效的疫苗,致力于加快经济复苏并助益全球卫生。
在科技合作方面,澳大利亚向来是美国发展包括量子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和清洁能源技术在内的新兴技术的重要合作伙伴。美澳的双边合作将促进创新研究,提高经济生产率,维系新技术标准。
除此之外,QUAD也正在与印太地区各国开展合作,加强该地区的海上安全、反恐、反虚假信息、网络安全、人道主义和救灾响应能力。往后,QUAD将继续定期举行,为印太地区提供积极帮助。
1月4日,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国防官员举行了一次电话会议,讨论地区安全事务。美国防部印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伊利·拉特纳(Ely Ratner)、韩国国防部国防政策室长金万基(Kim Man-gi)和日本防卫省防卫政策局长增田和夫(Masuda Kazuo)讨论了朝鲜核导弹计划带来的威胁,商议了维系地区安全,加强三方防务合作的具体方式。通话中,官员们重申三方安全合作的重要性,并承诺在共同确定的未来日期举行三方国防部长会议。
2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內德·普莱斯(Ned Price)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俄罗斯不必要的挑衅和军事集结以及入侵乌克兰,所带来的全球安全和经济风险不仅对乌克兰、欧洲、跨大西洋共同体产生影响,也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俄罗斯不能通过与中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和金融关系,弥补或减轻美国经济措施所带来的结果。相反,这会使俄罗斯经济在很多方面变得更加脆弱。普莱斯认为,过分依赖进口,将会大大降低生产能力和创新潜力。相信中国同世界各国一样,更倾向通过外交途径化解俄罗斯的相关问题。另外,在中印边境局势问题上,普莱斯指出,美国将继续支持直接对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美国将一如既往地与伙伴和盟国站在一起,以促进印太地区共同的繁荣、安全和价值观。
2月1日,总统乔·拜登(Joe Biden)和第一夫人吉尔·拜登(Jill Biden)发出庆祝农历新年的声明。声明称,世界各地的家庭和朋友正以多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庆祝新年的开始,进入代表力量和勇气的虎年时,应以战胜疫情,重建经济,保护包括继续反对针对亚裔美国人、夏威夷土著和太平洋居民在内的民主为主要任务。声明还表示,每个人无论种族、宗教或语言都是平等的,国家因为人民的多样性才变得丰富,愿农历新年带来平安、繁荣、健康、快乐。
1月27日,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柯比(John Kirby)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乌克兰危机、中国两岸局势对美国的国防战略构成了双重挑战。俄罗斯在乌克兰及其周边地区已经积累了足以令人担忧的战斗力量,所以美国目前正集中力量支持远在欧洲的北约盟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不再重视中国带来的日益紧迫的挑战。对此,布林肯国务卿(Antony Blinken)已经表示将定期举行会议,讨论中国带来的挑战问题,并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总之,美国将同等地关注和解决国家面临的所有威胁和挑战。
1月26日,布林肯国务卿(Antony Blinken)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进行通话。布林肯指出俄罗斯进一步侵略乌克兰所带来的全球安全和经济风险,并表示美国将负责任地采用减少冲突的外交方式加以应对。布林肯和王毅还就习拜会后双方将如何推进合作交换了意见,涉及管理战略风险、卫生安全和气候变化方面。
1月20日,美“本福德”号航母(DDG 65)宣示在西沙群岛附近享有符合国际法的航行权和自由。美国声称,这项航行自由行动(FONOP)通过挑战中国和越南对无害通过的限制,以及挑战中国对西沙群岛直线基线的要求,“维护了国际法承认的海洋权利、自由和合法使用”。对于中国关于此次任务的声明,美国提出反对,认为本次行动属于国际水域的正常活动,符合国际法的航行自由和合法使用海洋原则。美国坚持所有国家的航行自由原则,并对世界各地过度的海事主张提出质疑,指出,1982年《海洋法公约》所反映的国际海洋法规定了所有国家对海洋的某些权利和自由以及其他合法使用。美国认为,无害通过行为不应受到限制。根据1982年《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的船只,包括军舰,都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各国不应单方面对无害通过施加授权或事先通知的要求。另外,美国还对中国1996年宣布的西沙群岛直线基线提出质疑。
1月20日,美国和日本政府就《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应以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历史为警示,遵守对NPT的承诺,承认NPT在核不扩散和裁军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声明中,美日重申NPT第六条所承担的义务,指出除双边谈判外,还应采取必要措施,如立即开始谈判一项禁止生产用于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裂变材料的条约,并使《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日本鼓励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首次宣布不能赢得核战争,也决不能打一场核战争,鼓励各国承认"使用核武器将产生深远的后果"。
声明中,美日强调,需要采取涉及其他国家和更广泛武器系统的军备控制措施。在这方面,美日注意到中国不断增强的核能力,要求中国为减少核风险、提高透明度和推进核裁军的安排作出贡献。声明还指出,美日坚决反对朝鲜核武器、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各种射程的弹道导弹,以及相关计划和设施建设,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敦促朝鲜遵守联合国安理会规定,遵守NPT和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美日支持《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和正在进行的维也纳会谈,敦促伊朗停止和升级,立即澄清和解决原子能机构关于可能未申报的核材料和活动的问题。
上月,中国对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USCIRF)的四名委员进行了制裁。近日,美国国务院表示,这是中国“对普遍权利的再次侵犯”。此前,中国就曾制裁过三名美国国际关系委员会委员,其他数十名美国官员,以及在世界各地促进民主与人权的组织。美方宣称,这些制裁行为都是“毫无根据的”。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不会被这些行动所震慑,并扬言将“继续声援USCIRF及其工作人员,捍卫世界各地的人权,并使用各种外交和经济手段来推进问责”。
12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在南海海洋界限主张的研究报告。美国国务院的“海洋界限”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法律与技术系列研究,聚焦于各国的海洋边界主张及其合法性。这份有关中国的报告妄言,中国在南海的大部分地区提出了“没有法律依据的”海洋主张,其中包括“非法的”历史性权利主张。
美国务院认为,自2014年以来,中国持续对南海的大片区域及其所谓的“内水”和“外围群岛”提出的权利主张,不符合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基于该报告,美国再次呼吁中国“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反映的国际法”,遵守“南海仲裁案”的裁决结果,停止在南海的“非法和胁迫性活动”。
2022年1月5日,美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日本和韩国共同启动反潜演习“海龙2022”。美国P-8“海神”海上巡逻和侦察机(MPRA)与巡逻中队VP-47和VP-26,与澳大利亚空军、加拿大空军、印度海军、日本海上自卫队和韩国海军的成员参与了本次演习。演习以反潜战(ASW)训练为中心,包括超过270小时的飞行训练、模拟目标、跟踪活体潜艇等。训练期间,各国飞行员和指挥官将各自国家的装备、战术投入讨论当中。
2022年1月6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Lloyd Austin)、日本外务大臣林芳正(Hayashi Yoshimasa)与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Kishi Nobuo)举行2022年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2+ 2")。会上,美日两国发布《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联合声明("2+2")》。声明指出,美日需共同努力,阻止并采取措施应对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带来的挑战。声明强调,美日双方支持合法商业自由并尊重国际法,支持航行自由与海洋的合法使用,中国在东海的活动“破坏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美国重申《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第五条对钓鱼岛(Senkaku Islands)的适用性,并指出,将与日本一道,反对任何影响日本管理钓鱼岛的行动。声明还重申,美日承认南海仲裁案裁决的法律效力,反对中国在南海的海洋主张和军事活动。此外,美日对新疆和香港的人权问题表示关注,并承诺将与所有共同致力于尊重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国际法、多边主义,以及自由和公平经济秩序的国家合作。声明还强调了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鼓励和平解决两岸问题。
声明中,日本重申将从根本上加强国防的决心。美国表示,将优化日本在印太地区的能力,并依据《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规定,利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全部能力保护日本。声明还重申了2021年9月与澳大利亚和印度四方成员一起促进自由、开放、规则秩序的承诺。声明指出,在日澳《互惠准入协定》、AUKUS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将继续支持美日与澳大利亚的安全防务合作。声明还表示,美日欢迎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伙伴和盟国,以及欧盟和北约在印度洋的更多参与,支持扩大多边演习和战略部署。
12月29日,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与法国外交部长让·伊夫·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德国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和英国外交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进行通话。三方指出,面对中国“不断升级的政治压力和经济胁迫”,他们坚定声援立陶宛,反对中国的做法。此外,三方还申明了盟友伙伴之间的对支持乌克兰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识,讨论了利比亚正在进行的全国选举进程、伊朗核计划发展的问题。
在第二届美日清洁能源伙伴关系(JUCEP)全体会议上,美日双方回顾了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并确定了加速清洁能源在印太地区部署的优先事项。据悉,JUCEP成立于2021年4月,旨在实现美日气候伙伴关系,旨在打造清洁、安全和可持续供应能源的开放、竞争和透明的能源市场,以支持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愿景。
2021年,JUCEP使数百家能源公司参与到可再生能源和电网现代化的投资中,同时强调美日双方各自采取的投资支持手段。2022年,JUCEP将继续发展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核能、优质基础设施、全球采购、电网发展和关键矿产开采部门治理等领域,因为它支持联合试点项目和去碳化技术的合作。
近期,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举行了AUKUS三边联合指导小组的首次会议,代表团重申了各方的愿景,讨论了各国政府的工作情况,以及宣布AUKUS成立以来三个月内取得的重大进展。
会上,与会者探讨了在一系列关键的能力和技术方面的合作机会,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能力、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和海底能力四个领域,并承诺在2022年年初之前完成有关工作计划。与会者承诺大幅深化合作,提高互操作性,以加强印太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另外,各代表团就18个月磋商期的下一步工作计划达成一致,以确定澳大利亚获得核动力潜艇的最佳途径,并由各工作组详细审查该持久计划所需的关键行动。
与会者还讨论了他们将如何确保AUKUS项目维护其在防止核扩散体系中的长期领导地位,包括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展开密切磋商。与会者强调,三国仍然坚定地支持以《核不扩散条约》为基石的核不扩散机制,遵守各自的防扩散义务和承诺,执行最强有力的防扩散标准。三国期待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共同打造先进的防御和技术实力。
12月23日,拜登(Joseph Biden)总统签署了一项新法案,根据该法案,一切新疆产品将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目前,美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具体措施来限制进口新疆的产品,包括签证限制、出台《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金融制裁、出口管制、进口限制、发布扣押令,以及发布关于新疆的商业咨询,以号召盟友采取联合行动,抵制一切新疆产品。
本月20日,日本防卫省发表声明称,19日上午9时左右,于长崎县男女群岛以西80公里的海域确认俄罗斯海军驱逐舰和隶属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 “Gazprom”的铺管船穿越对马海峡,沿东海向日本海北上。另外,20日上午9时左右,1艘中国海军的情报收集船通过鹿儿岛县奄美大岛附近的海域,从东海向太平洋方向行驶。日本海上自卫队对中俄舰船的活动都进行了监视。
防卫省表示,中俄两国近期在日本周边海域的活动日趋频繁。此次俄罗斯的船队中,民用船属于“北溪”项目的铺管船,而驱逐舰则应当负责护卫工作。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于4月21日和新西兰总理阿德恩举行了会谈,并发表了日新首脑声明,会谈内容如下:
首先,岸田表示,日本和新西兰两国是具有共同基本价值观的重要伙伴国,今年适逢两国建交70周年,很高兴日本能成为阿德恩总理恢复外交访问后的首批访问国之一。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动摇国际秩序基础的形势之下,两国领导人就进一步加强日新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达成了一致意见。
其次,就双边关系而言,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在印太地区战略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加强两国安全与防务合作。据此,双方就正式开展两国间信息保护协定的谈判,以加强两国之间的信息共享达成了一致意见。此外,两国领导人同意加强日本自卫队和新西兰国防军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海洋安全能力建设、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等领域的合作。两国领导人还确认将进一步推动脱碳、航天等经济领域的合作以及两国间人文交流的振兴。
最后,就国际层面的合作而言,两国领导人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表示强烈谴责,要求俄方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尊重法治,尊重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单方面以武力改变现状的行为。双方一致同意和国际社会携手,坚决对俄实施严厉制裁。此外,两国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就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进行了坦诚交流,一致同意应保持该协定的高标准,并表示希望美国尽快回归该协定。
日本时间4月20日下午3点30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马来西亚总理伊斯梅尔·萨布里进行了电话会谈,会谈持续约20分钟,概要如下:
岸田文雄首先表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是明显违反国际法的,且其行为将动摇包括亚洲在内的国际秩序的根基,是企图以武力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日方予以坚决反对。对此,萨布里表示,马方对乌克兰局势表示深刻担忧,且认为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必须尽最大努力尽快促进和平解决;同时,马方反对任何侵略行为,也赞成联合国大会决议。双方在此基础上确认将继续保持紧密合作。
岸田文雄表示,在当今的情势下,维持和强化当下基于法治构建的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显得更为重要,日方希望能与马方就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和“东盟印太展望”的目标加强合作。萨布里表示将继续重视与日本的合作。
双方还就东海、南海形势以及朝鲜、缅甸局势等地区问题和构建“无核世界”等全球性课题交换了意见。最后,双方一致同意以日马建交65周年及马来西亚“东方政策”4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促进日马双边外交关系。
4月19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响应美国总统拜登的呼吁,与美、英、德、法、意、加、波兰、罗马尼亚、欧盟首脑及北约秘书长就乌克兰局势举行了视频会议,会议概要如下:
与会各国一致认为,俄罗斯军队肆虐乌克兰平民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社会绝不会容忍。在马里乌波尔和顿巴斯激烈的攻防战中,乌克兰平民深受其害,对此,各国表示继续在各个方面支援乌克兰政府和国民是各国的责任和义务。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现在(国际社会)已迎来了结束俄罗斯“残忍的侵略”、维护和平秩序的关键时刻。在对俄制裁方面,日本政府迄今为止已和G7联手采取了广泛且强有力的制裁措施。在援助方面,日本还对乌克兰及其周边国家展开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及为难民提供人道主义物资援助等,同时还积极推进日本本土接纳难民。
此外,他表示,当务之急是支援乌克兰的经济。日本政府方面,作为关税互惠性的财政支援贷款,已从1亿美元增加到了3亿美元。而关于提供自卫队装备品等,此次根据乌克兰政府的要求,将追加提供防护口罩、防护衣以及无人机。
另外,岸田首相表示,此次俄罗斯的“侵略”带来的冲击不仅限于欧洲,还波及到了东亚地区,因此他还介绍了自己向亚洲各国积极寻求联合的情况。
最后,与会各方一致认为,今后将以G7为首,与国际社会联手妥善应对乌克兰问题。
日本时间4月8日至17日,日本陆海空自卫队同美国“林肯”号航母打击群,在日本海和东海实施了联合军演。日本海上自卫队“稻妻”号护卫舰与美国航母打击群进行了共同巡航。在日本海区域,日本海上自卫队“金刚”号护卫舰进行了同美国海军舰艇的弹道导弹信息共享训练。在东海区域,航空自卫队战斗机进行了对舰攻击训练,陆上自卫队直升飞机进行了对美国航母的起降训练等。
现今,日本面临更加严峻的安全保障形势。朝鲜不断发射弹道导弹,“威胁”日本、周边地区以及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中国一直尝试在包括“尖阁诸岛”(即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周边海域在内的东海,实施单方面改变现状行动。以上都是日本绝对不能容忍的行为,
此外,日本也格外关注俄罗斯军队的动向。
在这样严峻的安全保障环境中,日本与美国航母打击群的联合军演,表明了日美两国平时的紧密合作,确保日本的防卫及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同时也展示对单方面改变现状尝试的万全准备。今后,在不断强化日美同盟威慑力和应对力的同时,也将用行动表明日美的决心。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事研究所(CMSI)副教授莱尔·戈尔茨坦(Lyle J.Goldstein)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认为美国无法发展水雷技术》(China Thinks the United States Can't Handle Sea Mines)的文章。首先介绍了美军在历史上利用布雷取胜和深受水雷其害的例子,其次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军事上对于水雷技术的重视程度,阐明水雷在现代军事作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还进一步说明中国在现如今水雷方面的科研实力和进步,得出中国水雷发展不容小觑的结论。他表明,美军在应对中国水雷实力的同时需要保持“大棒政策”——“说话温和,手持大棒”以维持亚太地区的平衡。
作者首先回顾了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美国军事战略家巧妙地运用B-29远程轰炸机及水雷降落伞与磁性爆炸装置结合技术,加速了日本的投降。然而,美国海军也深受“水雷战”的迫害。波斯湾战争期间,两艘美国海军军舰“的黎波里”号(Tripoli)和“普林斯顿”号(Princeton)都受到伊拉克水雷的严重破坏。
在此文中,莱尔·戈尔茨坦(Lyle J.Goldstein)进一步介绍了目前中国军界对水雷布署的见解及在军事上运用水雷对外形成震慑力、对内与“台独”势力斗争的作用。他引用了中国《兵工科技》杂志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一位教授的采访,该教授通过列举美国海军军舰“塞缪尔·B·罗伯茨”号护卫舰(the frigate Samuel B)在1988年被伊朗的一枚水雷炸毁的真实案件,解释了水雷的军事地位,同时坚持潜艇是布设水雷的最理想方法,提到专门的外挂装置可达到将潜艇的水雷有效载荷增加1-2倍的效果。作者针对该教授的论述对美军的战略安全进行了简要评估,他表明,如果像青岛受访教授所说的那样,中国部署超过50个杀伤性武器,美国许多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港口将面临关闭风险,该局面令人堪忧。在评估了中国对外形成的水雷威胁力之后,作者转向中国在军事上提出用水雷封锁台湾岛的例子,同样说明中国水雷的威力之大。最后,介绍了中国在水雷方面关于激光指导技术在出水攻击水雷上使用的可行性探讨的最新报道,并说明中国经验丰富的军事家认为中国水雷作战发展已到了最前沿阶段。
作者在分析了中国水雷发展态势之后,回到了美国的相关现状。在近些年的战争中,美国水雷战机不佳,无法鼓舞人心。美国海军在波斯湾战争中的一份官方历史表明,扫雷问题是美军在这场冲突中的主要缺点。当濒海战斗舰(LCS)舰型为取代老化且昂贵的专业扫雷部队时,在初期遇到的问题也不容乐观,这引起了众多水雷密切关注者的怀疑。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自己对于中美水雷实力较量的看法。他举出了美军在应对中国水雷战术实力渐长情况下升级研发进攻性水雷这一事实,以目前完成亚太地区部署水雷能力的演习支撑上述事实。他还提到,中国商贸主要以海路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水雷的威胁,最后,他表明,要维持亚太地区的平衡,美军应执行“说话温柔,手持大棒”军事政策。
为应对全球合作打击新兴数字犯罪的共同挑战,“外交部”、“法务部调查局”、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AIT/T)、日本台湾交流协会、澳洲办事处及斯洛伐克经济文化办事处于本(111)年3月22日共同办理2022年“全球合作暨训练架构”(GCTF)—“数字犯罪防制”线上国际研习营(2022 GCTF Virtual Workshop on Combating Digital Crimes)。这是GCTF今年第一场活动,也是斯洛伐克第三度参与合办GCTF活动,并指派专家分享区块链应用与网路安全策略。
本次活动为GCTF第八度以执法合作为主题举办国际研习营,探讨议题聚焦加密货币与数位金融犯罪防制。“法务部长”蔡清祥、“调查局长”王俊力、斯洛伐克经济文化办事处代表博塔文(Martin PODSTAVEK)以预录方式致开幕词,并由“法务部调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美国国土安全调查署(HSI)、澳洲联邦警署(AFP)、日本及斯洛伐克等各国专家分享数字金融犯罪最新趋势及国际合作经验,期许扩大各国执法单位经验交流及能力建构。
本次研习活动计有来自亚太、中东、非洲、欧洲、北美、拉美及加勒比海等区域共32国近300名警政、司法及执法人员线上与会,有助强化台湾与“国际社会”执法合作。
“全球合作暨训练架构”(GCTF)自2015年6月1日由台美合作成立迄今,日本及澳洲于2019年及2021年相继加入成为正式伙伴,已针对区域国家共同关切且“我国”具备专业优势的全球性议题,举办47场训练活动,协助各国发展与能力建构,共同因应全球新兴挑战。
“台湾智库执行委员”赖怡忠今天在一场座谈会表示,凸显台海议题要多边化、区域化,绝对要避免双边化、两岸化。台海要稳定,应藉由多边机制的安排,确保和平。
台湾韬略策进学会上午举行“俄乌战争下的国际局势与两岸情势”座谈会,“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委员”王定宇表示,俄乌战争让台湾加入国际往正向发展,但他也提醒美日等“国际盟友”注意战略模糊的危险性。
王定宇说,过去美日等国采战略模糊,可让大陆不敢蠢蠢欲动,但从俄乌战争可发现,战略模糊会导致大陆的错判,将导致无可回复的重大损失与危险。
第二个提醒是对台湾内部,他说,从乌克兰战事看到,降低防卫意志、弱化盟友互信,可能是未来类似国家侵略周边国家必须要做的事。抵抗强权侵略,乌克兰自己保卫国家的意志加上与周边国家的互信,是外在军事援助之外,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
“民进党立委”林楚茵表示,这次俄乌战争首次完整展现出金融战争的影响力。欧美国家短时间内达成共识,将俄罗斯多家银行自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名单剔除、发卡机构暂停俄罗斯交易、冻结俄罗斯政治人物及寡头海外资产,连中立国瑞士都加入制裁。
林楚茵认为,台湾面对中国“威胁”,军事上有汉光演习,金融方面却缺乏相应措施。中国大陆的经济规模数倍大于俄罗斯,且台湾与中国大陆经贸依存度高,“国安“单位须要提防中国大陆透过禁运等方式孤立台湾经济,而金融战正是台湾可以隔空操作的破口。
她建议,台湾应该建立“金融汉光演习”,由“央行、财政部、金管会、经济部及国防部”组成跨部会商讨小组,以国际金融局势变化为蓝本,进行应对金融战争的准备。
“台湾智库执行委员”赖怡忠则表示,乌克兰的问题凸显台海议题绝对要避免“双边化”、“两岸化”,应要“多边化”、“区域化”。
他分析,乌克兰之所以能挺住,是因为东欧盟友的全力支持,改变欧盟的政策,直接给予支援。对台湾来说,拜登政府把台海议题国际化,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等都开始对台海议题发言,如果台海要维持和平稳定,绝对不是国民党宣称的“两岸高于外交”,而是借由多边机制的安排确保台海的和平。
他表示,乌克兰“多边化”为其带来抵抗的能力,鼓舞大家的意志,拖垮俄罗斯;台海也是,台湾应该要与盟友展开更紧密的关系。
针对俄乌战争给台湾的启示,国军将领认为,应积极强化数字韧性,因现行资讯已数位化,若韧性不足战时可能遭断电、卫星干扰,甚至油水电等关键基础设施遭毁,届时便无法正确传递讯息与建立沟通平台。
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2月24日下令“入侵”乌克兰已满1个月,战争初期外界曾推测乌克兰无法抵挡俄军攻势,但乌克兰军队与人民却发挥不对称战力,令俄军久攻不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更善用宣传,透过社群及视讯方式在各国国会殿堂演讲发挥国际影响力。
抗敌意志强化不对称战力,俄罗斯久攻不下
除了不对称战力与宣传“软实力”的运用,乌克兰如何维持其电力及网路系统运作,确保不在俄军发动“第一击”时被摧毁,以及在战时持续运作等作为,均成为台湾军方与学界研析的重点。
对于乌克兰电力等基础设施未遭俄军第一时间攻击,尖端科技军事杂志主任编辑李思平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时指出,现代战争首要瘫痪就是电力设施,借以切断大型雷达站等设施运作,但乌克兰迄今还具备电力,推测俄罗斯原本可能想借网路散播恐惧,迫使泽连斯基投降;另一可能是乌克兰正逢寒冬,基于人道理由不愿让外界认为俄罗斯不顾人民。
“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家安全所长”沈明室也以美军作战方式为例说,战争初期会先利用隐形、快速、精准打击等方式,摧毁敌军指管通讯设施、再发起攻击;俄罗斯可能因为叙利亚等过往经验使其误判情势、轻敌,再加上未预期乌克兰顽强抵抗,以及俄军后勤有限,让战况陷入僵局。
沈明室提到,俄罗斯若现在要使用飞弹等武器去摧毁不同城市的基础设施,也会遇到战线开太多,攻击优先次序乱了章法等问题;且在战争前未能先有效整合目标情报,也导致战争未能快速结束。
电力续命打响全球舆论战,俄罗斯自乱阵脚
熟悉军事国防事务的中山大学亚太事务英语学程兼任助理教授林颖佑指出,俄罗斯军队过往在叙利亚一战能取得成功,主因这是一场小型战斗,但此次攻打乌克兰已升级成类似团级、师级的战斗,且涉及跨战区指挥,战事结果显示俄军的指挥体系十分混乱。
由于电力等基础设施未被全面摧毁,让泽伦斯基得以透过网路发起全球舆论战。台湾产经建研社副研究员黄引珊认为,一个国家领导者在战时演说有“对内凝聚、对外呼吁”作用,邱吉尔、蒋介石、罗斯福都曾对外演说,而泽连斯基本身是演员,更是一名高知识分子,借由演说成功凝聚民众信心。
黄引珊也提到,台湾必须从中重新审视台湾电网维护,及电力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防护运作的问题,并确保对外通讯管道(卫星和海底电缆)畅通。
至于俄乌战争对台湾建军备战的启发,林颖佑指出,如何让后备部队「有效协助」作战很重要,现代战场出动步枪兵可能是战争中后期,但战争前期会有物资匮乏、交通紊乱等问题;因此要如何维持有序的生活,从交通指挥、物资发放、战伤急救,都有赖于后备部队的协助,这是台湾可以借鉴之处。
海峡天险双刃剑,台湾须强化数字韧性
“国防部”将领则从地理条件分析,乌克兰是内陆国,有大半边接壤波兰,因此可透过陆上运输获取武器装备,但台湾是“海岛国”,海峡天险虽然是优势,却也是双刃剑;台湾更必须强化制海权,确保战时的海上补给线畅通,或是在平时就开始经营台湾本身的“战争资源”,确保后勤补给无虞。
这名将领也认为,“应大力提升台湾数字韧性”。他指出,现在所有资讯都已数字化,若数字韧性不够,战争时可能遭断电、卫星干扰,甚至油水电等关键基础设施遭破坏,届时便无法正确传递讯息、建立沟通平台及确保军方指挥管制能力。
这名将领特别点出认知战的重要性,俄罗斯与乌克兰双方除实体战火,也透过各种假讯息认知作战,而“认知”要能成为作战重点,就是要找到“对的人”进行传播。通讯在战时若遭截断失去即时澄清机会,将导致民众恐慌、不信任政府。因此,政府正在盘点台湾基础设施的弱点,并针对弱点改善,其中也包括从软硬体等层面提升数字韧性。
按条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