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外交部长官郑义溶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举行会谈,双方一致认为稳控韩半岛局势十分重要,并讨论了尽早重启与朝对话的合作方案。
韩中双方商定关注防疫环境等朝鲜居民的需求,为探索包括人道援助在内的与朝继续开展合作。
据韩国外交部消息,两位外长认为,朝鲜当天发射近程弹道导弹无助于改善韩朝关系,也不利于恢复对话。王毅呼吁有关各方避免采取单方面军事措施,以免加剧韩半岛局势。
王毅在会谈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朝鲜近期宣称成功试射远程巡航导弹一事表示,不光是朝鲜,其他国家也在进行军事方面的行动。中方希望各方多做有利于半岛和平与稳定的事情,各国应朝着恢复对话的方向共同努力。
据悉,双方未就中美矛盾进行讨论。在会后的记者会上,被问及中方是否同意所谓韩国在中美之间更偏向美国的说法,王毅说,中韩是搬不走的邻居,也是离不开的伙伴,中韩友好关系应继续向前发展。
另就美国考虑邀请韩国加入共享情报的“五眼联盟”(FVEY)一事,王毅表示,该机制完全是一个冷战时期的产物,早已落后于时代。
韩国和澳大利亚13日在首尔举行第五次外长防长“2+2”会谈。韩国外交部长官郑义溶在会后的记者会上表示,韩美正在详细分析朝鲜试射新型远程巡航导弹的意图和该导弹参数。
郑义溶表示,前一天朝鲜时隔六个月再次试射巡航导弹,重启核活动。这显示出与朝对话、接触和外交的迫切性。在14日的国会问政会上,提及《板门店宣言》和新加坡朝美共同声明,郑义溶表示,实现韩半岛无核化是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在人民面前亲自作出的承诺,称这是金正恩对内释放的信息。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玛丽斯·佩恩(MarisePayne)表示,澳大利亚支持通过对话解决朝核问题并促成韩朝接触。在朝鲜采取完全、可验证、不可逆的无核化措施之前,将致力于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和本国的对朝制裁措施,这是澳方的一贯立场。
佩恩说,澳方再次敦促朝鲜持续同韩美开展对话,并且不会推测朝鲜试射巡航导弹的意图。
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当地时间12日发表声明称,朝鲜试射导弹对周边国家构成威胁。朝鲜此举表明其继续致力于推进军事计划,并对邻国及国际社会构成威胁。美国对防御韩国和日本的承诺坚如磐石。
朝中社13日上午报道称,本月11日和12日成功试射的新型远程巡航导弹是美国总统拜登今年就任以来朝鲜第四次试射导弹。每当朝鲜试射导弹,拜登政府都会发出警告并表示忧虑,但仍强调对话和外交的重要性,力促朝鲜重返谈判桌。美国还对朝鲜试射巡航导弹保持克制,避免过度应对和加剧紧张局势。
虽然朝鲜3月25日进行今年首次短程弹道导弹试射后,拜登曾指出这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对朝决议,并警告若朝鲜使紧张局势升级,将采取相应措施。但拜登仍坚持通过外交、与同盟协调寻求无核化解法的立场。
据分析,美国印太司令部发表的声明虽然谴责朝鲜试射导弹,依然维持通过对话和外交寻求解决方案的大框架。这可能是因为试射新型远程巡航导弹不违反安理会决议,加上现在力促朝鲜重返对话较加剧紧张更为重要。
正在日本访问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利迪·埃弗拉尔9日举行线上记者会时表示,韩国和中国等邻国也将参与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过程安全性评估工作。
埃弗拉尔为检查福岛第一核电站废水排海计划此次访问日本。被问及IAEA是否希望韩、中专家参与评估核废水排海的安全性工作时,埃弗拉尔表示,IAEA需要接受拥有丰富阅历和知识的专家们的帮助,由11国组成的国际专家小组中,来自韩国等邻国的专家也将被列入其中。
对于韩国等日本周边国就日本核废水排海计划表示担忧一事,埃弗拉尔表示,IAEA正从科学的角度检查该计划的安全性和透明性,也将继续倾听相关呼声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若判定日本核废水排海存在危险时,IAEA是否会要求日方叫停该计划的提问,埃弗拉尔未作出正面回答,只表示此访旨在检查该计划的安全性。
埃弗拉尔在开场白中表示,IAEA将根据国际安全标准检查日本政府的核废水排海计划,该程序或耗时数月至数年。鉴于核水排海将持续数年,且是地区关注焦点,IAEA将以安全性和透明性为主,对排放的每个阶段进行检查。
日本政府今年4月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废水排放到太平洋,后于8月25日在未提前与韩方沟通的情况下,与东京电力单方面发布具体计划。
韩国青瓦台8日举行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常任委员会会议,就韩美合作推进韩半岛无核化的方案进行讨论。
与会者重申美国对朝鲜没有敌意,韩方将与美方继续就一系列对朝政策展开磋商。基于国际社会对朝接触的必要性等问题的讨论结果,双方将继续加强与有关国家之间的沟通以尽快重启与朝对话。
另外,近期国防部长官徐旭访问埃及和阿曼,就此与会者商定与有关国家扩大在打击海盗、援助国际船舶安全航行等方面的合作。同时,会议还决定为保护旅居海外危险地区的侨民而继续采取措施。
韩国外交部第一次官(副部长)崔钟建7日表态称,即使朝鲜重新启动宁边核设施,也不违反韩朝协议。
在野党国民之党议员李泰珪当天在国会外交统一委员会全会上问,如果朝鲜重启宁边核设施属实,是否违反韩朝首脑发表的“四二七板门店宣言”或“九一九平壤宣言精神”,崔钟建指出,朝鲜仍在执行韩朝首脑在上述宣言中达成的协议,并以关闭核试验场和导弹发射场作为朝鲜采取实际措施的例子。
就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称宁边核设施的反应堆有启动迹象,崔钟建说,“不想对报告内容的正误置评”,并强调朝鲜的主要核设施一直在韩美侦察视野之内。
被问及国安委是否就宁边问题开会时,崔钟建回答,一直在召开工作层级和常委会层级的会议,政府会定期从国家安全角度评估朝鲜的状况。
韩国统一部发言人李种珠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韩朝对话尽早重启对推动韩半岛和平进程取得进展至关重要,政府将积极谋求恢复韩朝关系的机会。
李种珠表示,本月将迎来韩朝同时加入联合国30周年(17日)和韩朝签署《九一九平壤共同宣言》3周年(19日)等纪念日,政府将不断为改善韩朝关系付出努力,使得这些纪念日更有意义。
她重申,国际社会应在对朝制裁问题上发挥更多灵活性,推进具有包容性的人道主义合作。她说,随着朝美无核化谈判的进行,有必要谋求在铁路公路等基建领域放宽制裁的方案,韩方将继续遵守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同时基于国民和国际社会共识研讨对朝制裁问题。
美国国会众议院军委会通过删除限制驻韩美军裁减条款的《国防授权法案》后,韩国国防部表示,并未同美方讨论过裁减驻韩美军问题。
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副发言人文洪植被问到韩美两国有没有讨论删除原法案中驻韩美军人数下限条款时回答说,可以参考外交部发表的立场,称并未同美方讨论过裁减驻韩美军问题。法案此前规定,美国国防部无法将预算用于裁减驻韩美军至2.85万人以下,修正案中则无该项规定。
据悉,美国国会和政府向韩方解释称,在重视盟友的拜登政府任内,不再需要这一条款,删除有关内容与裁减驻韩美军毫无关系。韩国外交部官员也曾表示,这一条款出现于裁军风险升高的特朗普任内的2018年以后,删除条款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韩美两国很清楚驻韩美军的作用,也一致认为美军有必要驻扎韩国。
新法案也在列出驻韩美军规模后,明文规定保持驻扎。
据追踪飞机动向的24小时飞行雷达网(Flight-radar24)5日消息,美军“全球鹰”高空无人侦察机当天在韩国首都圈和东北部等军事分界线(MDL)附近地区上空多次向东西方向执飞。
美国研究朝鲜问题的专题网站“北纬38度”(38 North)2日配卫星图片发文称,近日捕捉到平壤美林机场有军队聚集的动向,推测朝鲜可能像去年一样在为10月的大阅兵进行排练。韩国联合参谋本部也表示,韩美情报机构正在密切监视和追踪相关动向。
朝鲜通常在重大事件或活动逢五逢十的特殊年份举行大规模阅兵式,此前分别在劳动党建党75周年的去年10月和劳动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的今年1月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了两场“夜间阅兵式”,分别公开了洲际弹道导弹(ICBM)和潜射弹道导弹(SLBM)等新武器。
有观测认为,朝鲜可能会在下月建政73周年(9月9日)或建党76周年(10月10日)之际举行阅兵式。但考虑到疫情等因素,预计今年的活动规模将不及往年。
据多名韩军消息人士2日透露,韩军一款地对地弹道导弹的研发工作已基本进入收尾阶段,该导弹的破坏力与战术核武器相当,最大弹头重量为3吨。
鉴于国防部发布的“2022—2026年国防中期计划”中表示,破坏力升级的地对地、舰对地等多款导弹将相继投入实战部署,该导弹有望在五年内投入实战。
韩军和国防科学研究所其间研发多款“玄武”系列导弹,弹头最大重量为2吨。而弹头3吨重的上述弹道导弹可钻地数十米,对敌军坑道、哨所和地下发射井进行有效打击,并能在核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前将其摧毁。据悉,该导弹弹头虽重,射程依然可达350~400公里,打击范围能够覆盖朝鲜全境。
国防部在中期计划中表示,随着《韩美导弹指南》的终止,韩国将研发出一款能够打击敌军坑道和建筑、误差面积相当于建筑物入口的导弹。
韩国外交部韩半岛和平交涉本部长鲁圭悳31日在华盛顿的韩国驻美大使馆与韩国记者座谈时表示,美国政府为重启与朝对话并取得进展不断坚持积极、创意、灵活和开放的姿态。
鲁圭悳说,通过此访确认了美国政府在激变的国际局势下依旧将朝鲜问题视为需要迫切解决的优先课题。这可被解读为,即使在美国面临撤军阿富汗这一重大外交课题之际,即使朝鲜尚未回应对话,美国仍将朝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
鲁圭悳还会见了美国副国务卿温迪·谢尔曼(Wendy Sherman)、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印太协调员库尔特·坎贝尔 (Kurt Michael Campbell)等高层。他说,韩美正在就可共同推进的对朝人道援助领域等与朝接触的各种方案进行协商。韩美共同的立场是,将为在朝鲜回应时做到随时展开工作而全力准备。
韩国统一部长官李仁荣31日在出席2021韩半岛国际和平论坛并致辞时表示,即使对话条件尚未成熟,也要重启韩朝美对话,这才是达成各方目标的唯一途径。
李仁荣说,对话和谈判桌其实并不遥远,然而时不待人,政府期待韩朝能在人道主义合作的道路上重启对话,共建维护彼此生命安全的健康共同体。
李仁荣说,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有必要在对朝制裁持续的情况下寻求早日解决朝鲜居民困难的方法。从这一点来看,有关各方必须区别对待人道合作与制裁问题,基于既果断又灵活的立场,谋求全面的人道主义合作之路。
韩国外交部官员30日表示,韩国和美国正在保持紧密合作,持续关注朝鲜核导活动的相关迹象。
分析指出,韩美正基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报告共享宁边核设施等朝鲜核导活动相关信息。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当地时间2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朝鲜宁边核设施内5兆瓦核反应堆自今年7月起出现排放冷却水等重启迹象。国际原子能机构就此表示“这是严重的问题”,并强调此举明显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韩国外交部5日表示,韩国外交部和平外交企划团团长林甲守和美国对朝特别副代表朴正炫(Jung H. Pak)于当地4日在华盛顿进行了司局级磋商。当天,韩方外交部、统一部、青瓦台和美方国务院、白宫、财政部、国防部官员出席了会议。
这是韩美外交部门在韩朝通信线路恢复后首次举行司局级磋商。双方重申尽早重启韩朝、朝美对话对于韩半岛和平进程取得切实进展是不可或缺的,并就推动韩朝关系发展和尽早重启朝美对话的方案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讨论。
韩美两国借美国对朝特别代表金圣6月访韩之机决定撤销韩美涉朝工作组,相关议题改在司局级磋商中讨论。双方还决定以官员互访形式定期进行司局级磋商,林甲守此访也是其中一环。
7月19日,传统基金会发布题为《中国成为席卷南美的“马克思主义飓风”的主要受益者》的文章。文章提到,上月,哥伦比亚选举左翼候选人古斯塔沃·佩特罗(Gustavo Petro)为新总统,他将于8月7日上任。佩特罗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曾是M-19游击组织的一员。文章认为,哥伦比亚一直是美国坚定的盟友和朋友,新总统当选对哥伦比亚和该地区其他国家的自由造成毁灭性的挫折,真正的受益者是中国,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越来越大。
在最新一期“Heritage Explains”播客中,迈克·冈萨雷斯(Mike Gonzalez)讨论了席卷南美洲的“马克思主义飓风”如何影响智利、阿根廷、洪都拉斯、秘鲁和哥伦比亚,并认为厄瓜多尔和巴西可能会随之跟上。
文章提到,中国一直向哥伦比亚和其他南美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包括中标波哥大地铁建设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中国在全球基础设施项目上投资了数十亿美元。这些项目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为中国提供更多进入南美洲国家港口和获取自然资源的机会,并有助于塑造北京的全球形象。此外,中国与拉丁美洲地区的贸易关系继续加强。
文章指出,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在美国自己的“后院”造成军事威胁。根据最近的一份报告,委内瑞拉将于8月接待中国、伊朗和俄罗斯,开展一项名为“狙击前沿(Sniper Frontier)”的联合军事行动,目标是在拉丁美洲部署前沿军事资产。这将是这些大国首次在西半球开展军事行动。迈克·冈萨雷斯担心这些演习离美国很近,同时他更担心拜登政府反应不力,以及拜登政府是否有计划应对日益增长的“马克思主义威胁”。冈萨雷斯认为拜登不太可能采取任何行动。
文章最后指出,美国领导人应当找到勇气和力量,制定真正的计划来应对这一威胁。
8月4日,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题为《中国大陆因佩洛西访台而惩罚台湾,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的文章。文章指出,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成为二十五年来第一位访问台湾的发言人。佩洛西在《华盛顿邮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解释了她此行的目的,认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因为中共继续威胁台湾和民主”。
中国大陆已经宣布实施一系列对台湾的惩罚措施,包括暂停从台湾进口柑橘类水果和鱼类、暂停对台湾出口天然砂。推测中国大陆还发起了网络攻击,暂时性摧毁了台湾的政府网站。到目前为止,最严重的措施是8月4日开始的重大军事演习,这些演习包围了台湾,有迹象表明导弹已经飞越台湾岛。部分演习区域与台湾领海重叠,在台湾主要港口附近举行,影响商业航运。这些演习远远超过1995-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的演习规模。中国大陆还派出27架军用飞机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其中一些越过了中线,这是台湾海峡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双方军队都应该避免越过,以避免事故和误判。然而,这些步骤可能只是中国大陆应对措施的开始。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内,预计中国大陆将继续加大对台湾的压力。
在台湾为佩洛西的访问付出代价之际,美国将不得不努力减轻这种痛苦。美国可以与盟国一起购买目前在中国大陆被禁止的台湾商品,并与台湾合作,加强台湾与其“外交伙伴”的关系。在与蔡英文共同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佩洛西提到了一项贸易协定,她认为该协议将帮助台湾实现经济多元化。随着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军事压力增加,美国应加快提供鱼叉导弹、毒刺导弹和标枪导弹等关键武器,国会应以外国军事融资计划的形式向台湾提供安全援助。国会还应该举行听证会,讨论中国大陆哪些行动会触发《与台湾关系法》。
现在说我们已经进入第四次台海危机还为时过早,但这就是我们将面临的。与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不同,第四次危机的风险更大,因为中国大陆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更强大,对风险的容忍度更高,并且美中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美国需要采取巧妙的外交手段才能避免这样的结果。
8月10日,传统基金会发布题为《欧洲必须摆脱“16+1”模式的困境》的文章。文章提到,2012年,中国启动了“16+1合作”,在东欧和中欧16个国家扩大其商业和投资。中国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各方“合作共赢、发展共赢”的载体,优先投资基础设施、先进技术和绿色技术。文章认为,十年后,“双赢”的期望尚未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帮助中国积累了更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但欧洲却收获甚微。现在欧洲应抛弃“16+1”合作,转向诸如三海倡议(Three Seas Initiative,3SI)之类的合作舞台,把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联系在一起,并促进私人投资转向能够产生持续回报的区域项目。
文章指出,6月有报道称捷克共和国正在考虑退出“16+1”合作,议会对此表示强烈支持。捷克共和国在今年剩余时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文章认为,捷克在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退出“16+1”合作将向欧盟其他国家发出重要信号,“鼓励”更多国家退出。文章认为,欧洲国家不应继续“玩‘16+1’游戏”,而应接受三海倡议,这一倡议旨在促进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12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基础设施、能源和政治合作,加强跨大西洋商业、能源和地缘政治联系,鼓励商业基础上的私人投资流入。
文章指出,尽管拜登政府默示支持三海倡议,但仍拒绝提供它原本承诺的初始投资。如此缓慢的步伐是错误的。三海倡议不仅可以加强跨大西洋关系并促进区域发展,还可以遏制中国和俄罗斯扩大它们在欧洲的影响力。如果一些中欧和东欧国家无法吸引美元和欧元投资,它们将转向替代的投资来源,三海倡议可以为它们提供选择。
8月18日,威尔逊中心转载题为《尹锡悦在外交政策上的强势开端》的文章。文章提到,韩国总统尹锡悦上任已满100天,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成就,这些成就强化了美韩同盟,提升了韩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这是他在竞选期间的两个主要承诺。与韩国前任政府不同,尹锡悦政府表示,韩国与中国的关系需要以彼此间更多的尊重为基础,政府还承诺会拉近与美国的关系。
5 月 21 日,尹锡悦在首尔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峰会,会议宣布,韩国将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韩国还同意参加初步谈判,与美国、日本和台湾建立一个名为“Chip 4”的联盟,以确保半导体供应链的安全。尹锡悦正将美韩联盟扩大到安全领域之外,进入经济领域。他寻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数据计算、5G和航空航天等问题上扩大合作,这一“技术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减少韩国对中国的依赖。6月,尹锡悦成为第一位出席北约峰会的韩国总统。北约领导人将俄罗斯称为“直接威胁”,将中国称为“系统性挑战”。尽管尹锡悦没有签署北约声明,但他的出席表明韩国正与西方结盟。
北约峰会期间,尹锡悦还与拜登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举行了会晤,以改善近年来一直处于低谷的日韩关系。北约峰会后,两国外长多次会晤。
虽然不知道韩国在对抗中国方面能走多远,毕竟中国仍然是韩国主要贸易伙伴,但尹锡悦已经表明,他不会遵守其前任的“三不”政策:不额外部署萨德(THAAD)系统、不参与美国导弹防御网络、不与美日建立三边军事联盟。尹锡悦认为萨德系统是一种自卫手段,对韩国安全至关重要,并且与中国“不可谈判”。
与此同时,对于中国和朝鲜阻止美韩恢复两国间全面军事演习,尹锡悦并没有理会。近些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乙支自由之盾(Ulchi Freedom Shield)”将于 8 月 22 日在首尔及其周边地区开始。
文章认为,迄今为止,尹锡悦在外交事务上的一个失误是他在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问首尔期间冷落了她。即使尹锡悦无意冷落佩洛西,这仍是个错误的安排,他冒着惹恼美国政界最有权势人物之一的风险,让外界觉得,他在承诺对中国更加强硬之后又弯了腰,不打算冒犯中国。
抛开佩洛西事件不谈,尹锡悦正朝着加强韩国在印太地区的作用、深化韩美日三边关系的方向迈出步伐。尹锡悦执政的这100天可能在国内战线上经历了动荡,但他的外交政策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9月7日,传统基金会发布题为《国会准备强化对台政策》的文章。文章指出,长期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观察者们都一直将外交视为行政部门的责任,国会对外交事务只表现出偶尔的兴趣,而且不怎么具有建设性。幸运的是,这种情况似乎正在改变,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访问”台湾就是其例。文章认为,这次“访问”是一次非常有力的“访问”。一是因为它在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两岸关系最紧张的时期表现出对台湾的支持。可能成为下任众议院议长的凯文·麦卡锡(Kevin McCarthy)表示,他也将前往台湾。二是因为它显示了美国的决心。拜登总统对佩洛西的“访问”并不满意,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克制着美国的对华政策。但国会不管这些,佩洛西无视政府要求,没有取消参议员埃德·马基(Ed Markey)和玛莎·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的后续“访问”,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除了具有象征意义之外,这些“访问”对于国会履行外交政策职责至关重要。控制官方外交关系并不意味着只有总统才拥有外交政策的专属控制权,外交政策职责应当共享。如今,国会进入了紧张的立法时期,在外交方面,国会不仅仅只发挥监督作用了。9月14日,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将对“台湾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进行审议,这是对台湾政策早就应该进行的“全面改革”。
文章认为,国会,尤其是参议院,应该成为就美国未来(包括外交政策)进行大规模辩论的场所。在“与台湾关系法”通过40多年后,国会需要证明自己有能力进行真正而重大的改革,以遏制中国。
9月14日,兰德公司发布题为《印度尼西亚寻求的不仅仅是美国的安全支持》的文章。文章指出,自从1955年万隆会议举办以来,印度尼西亚一直因其在外交政策中严格遵守不结盟政策而闻名。11月,印度尼西亚将在20国集团会议上接待全球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拜登和俄罗斯总统普京。
然而,文章认为,印度尼西亚的不结盟政策在它自己的周边地区——印太地区内破裂。对于美中新的大国竞争,印度尼西亚并没有置若罔闻,而是悄悄地、坚定地支持发展与美国的关系。近年来,由于中国和印尼在纳土纳群岛地区的争端,两国之间的双边外交和安全对话基本上陷入僵局。不过,两国经济关系依然牢固,但也只是“生意关系”。
相比之下,印尼与美国的关系更加多元化,两国一致认为有必要共同对抗中国。例如,上个月,两国联合参加了“加鲁达盾牌(Garuda Shield)”年度军事演习。其中一次海军演习是在包括纳土纳群岛在内的廖内群岛举行的,这显然是对中国发出的威慑信号。中国没有与印度尼西亚举行过类似的军事演习。尽管印尼可能不会经常用语言表达,但它与美国的目标相同,即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不容“胁迫”。
然而,也有人认为,美国与印尼接触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真正的经济战略,而这实际上是中国与印尼外交的最前沿。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印度尼西亚重视美国,因为它有助于威慑中国。如果美国能够弄清楚自己对于同印尼发展经济关系的态度,那么美国或许能够提供一个可行的替代接触渠道。
印尼与中国的关系纯粹是交易性的,因此停滞不前。但中国对印尼的影响不应被最小化。美国必须大力争夺印尼的青睐。
9月16日,威尔逊中心转载题为《被迫向东看?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北极治理的未来》的文章。文章指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成为21世纪历史的转折点,其影响远远超出乌克兰边界。事实上,这场冲突已经影响到了北极合作。鉴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攻击,其余七个北极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和美国)已将俄罗斯排除在北极理事会的活动之外。
亚洲国家在北极治理中的作用一直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自2013年被北极理事会接纳为观察员国以来,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韩国都在争夺对北极地区事务更大的影响力。在过去十年中,它们都通过各种投资努力增加了在北极的商业存在。尽管北极国家一直接受资本流入,但事实证明,它们对亚洲国家参与设置议程和形成北极地区行为规则并不那么热情。相反,北极国家更愿意在决策权和特权方面保留高度的排他性,限制非北极国家在理事会中的作用。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北极理事会最初暂停了活动,现在在没有俄罗斯的情况下恢复了活动。随着西方制裁将俄罗斯与全球市场隔离开来,俄罗斯可能会倾向于与非北极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开展更多合作,以实现其区域发展目标。由于这三个国家对该地区丰富的资源拥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更有可能在北极发起联合倡议。
随着西方金融制裁开始生效,大多数西方公司要么离开了俄罗斯市场,要么暂停业务。这为中国和印度公司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充分利用普京关于开发俄罗斯北极地区的议程,更深入地研究北极。与此同时,北极国家寻求北极理事会的替代方案,或在没有俄罗斯的情况下恢复活动,这可能会促使俄罗斯与中印建立替代的区域管理机构。这可能会导致区域治理两极分化,阻碍对区域问题的有效决策,将北极较小的国家——丹麦、芬兰、挪威、冰岛和瑞典——挤出决策过程,并将北极暴露在中印、中美权力竞争面前。
最重要的是,由于俄罗斯在外交事务中越来越关注其亚洲身份,北极治理可能会变得更加亚洲化。俄罗斯一直是亚洲的一部分,但从历史上看,俄罗斯战略决策更多地受到其欧洲国家认同的影响。由于西方制裁以及俄罗斯与全球经济和西方主导的全球组织脱钩,俄罗斯似乎别无选择,只能在制定外交政策举措时利用其亚洲身份。这可能进一步认可非北极国家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并最终引发美中、美俄竞争对北极的溢出效应。此外,这种话语权上的相互竞争很可能会加大其他七个北极国家(A7)与俄罗斯之间的信任差距,并可能导致北极理事会最终解体。
展望未来,最好的情况是表现出高度的务实精神,在A8全面参与的情况下恢复北极理事会的工作。然而,由于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信任度低,而且可能会加强东欧国家的敏感程度,这可能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鉴于缺乏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重点应该放在最不利的行动方案上。其中一种方案是先发制人:阻止俄罗斯与亚洲联系,孤立俄罗斯,激励亚洲国家与北极理事会的西方成员合作,同时警告它们,如果继续向俄罗斯的北极项目投入资金,将受到严厉制裁。为此,最近举行的第二届印度-北欧峰会讨论了北极合作,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这样做涉及艰难的战略权衡,因为这要求北极国家放弃排他的观念,减少与中印的战略竞争。这一方案提供了一条降低俄罗斯在北极影响力的道路,但它并不能阻止亚洲在北极的影响力上升。
美国副国务卿温迪·谢尔曼(Wendy Sherman)在今年太平洋诸岛领导人会议上重申了美国对太平洋诸岛的承诺;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将于九月底主持召开太平洋岛国峰会,以促进一个更健强的太平洋地区。
根据印太战略(Indo-Pacific Strategy),美国将继续扩大与太平洋岛国合作应对其最紧迫挑战的努力,包括经济和环境复原力、水和粮食安全、卫生安全、海域意识以及加强民主体制和善政。作为印太战略的一部分,美国与太平洋诸岛的这种新援助和持续接触包括: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在区域内外建立联系、推动印太地区繁荣、增强印太地区安全、建立区域应对21世纪跨国威胁的复原力。
9月15日,美国副国务卿温迪·谢尔曼(Wendy Sherman)会见了韩国外交部第一次官(副部长)赵贤东,双方讨论了美韩在广泛而紧迫的双边、地区和全球挑战方面的合作。会晤中,双方肯定了美韩同盟和对实现朝鲜半岛完全无核化的共同承诺。双方还讨论了维护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加强美日韩三边合作,以及国际社会继续努力使俄罗斯对俄乌战争负责。谢尔曼指出,韩国作为应对21世纪重大挑战的伙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双方还强调了两国在全球卫生和粮食安全方面的合作,以及扩大与太平洋岛屿合作的方法。
中国的海洋活动日益频繁。据NHK分析,部分被美国研究机构指有“海上民兵”乘坐的中国渔船,曾在东海活动并在“尖阁诸岛”(我方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周边海域航行。在此情况下,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对载有 “海上民兵”的中国大型渔船进行了关注,认为这些渔船除普通渔业活动外,还承担在特定海域停留示威和海上侦察监视等活动。
与中国在南海岛屿主权问题上存在争议的菲律宾政府表示,2021年3月,有200多艘中国渔船在菲律宾视为本国专属经济区的海域持续停留。美国国务院表示,渔船上有“海上民兵”。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称“中方渔船相关活动是合法的”,并批评说:“美国罔顾事实,执意将中方渔船称为海上民兵船。这别有用心,充满恶意。”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根据中方公开的信息,锁定在南海活动并可能载有“海上民兵”的122艘渔船。NHK以发送船舶定位信息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为依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去年上述船只中的10多艘船只曾在“尖阁诸岛”周边200公里以内的东海海域活动。分析还确认,其中有船只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和毗连区水域航行。
中国渔船是否确实载有“海上民兵”不得而知。不过,日本海上保安厅掌握了中方在东海上的此类动向并在进行关注。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格雷戈里·波林高级研究员分析称:“中国正在利用海上民兵,平时就持续施加压力,对负责警戒监控的海上保安厅造成负担。”
9月12日报道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zh/news/386112/
9月8日20时30分,日本外相林芳正与英国新任外交部长詹姆斯·克莱弗利进行了电话会谈,会谈持续约15分钟,概要如下:
林芳正首先对克莱弗利就任外交部长表达了祝贺,表示英国是日本的全球战略伙伴,日英合作关系至关重要;另外,为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日本希望双方能一起致力于解决以俄乌问题为首的各类国际议题。克莱弗利则表态希望进一步加强日英合作。
另外,两国外长还就包括东海及南海在内的地区形势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欧洲大西洋地区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保障密不可分,双方均不认同凭借力量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今后也将继续为了实现 “自由开放的印太”而努力合作。
9月8日报道
https://www.mofa.go.jp/mofaj/press/release/press3_000920.html
7月27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会见了正在访日的印尼共和国总统佐科·维多多,双方举行了首脑会谈,要点如下:
岸田首相表示,为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的新发展,希望与“东盟印太展望”相结合,推进合作。佐科总统表示今后将与日本紧密合作。
岸田首相传达了进一步支援提高海上保安能力的想法,包括目前正在进行的巡视船来源调查。两国首脑一致表示除了推进海上保安领域的合作外,还对不久前签署的海上保安领域合作备忘录表示欢迎。
两国首脑对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参加下个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多边联合军事演习“加鲁达盾牌”表示欢迎,并确认将进一步加强包括防卫交流在内的安全保障合作。
两国首脑就乌克兰局势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遵守国际法,维护主权和领土一体性。
岸田首相表示,反对在东海和南海凭借武力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企图和经济威慑。两国首脑认为遵守以联合国海洋法条约为首的国际法非常重要。此外,两国首脑还就经济威慑和网络合作等课题交换了意见。
两国首脑表示在核武器问题、导弹问题和绑架问题上应对朝鲜方面将继续合作。双方还表示将携手应对缅甸局势、核裁军和核不扩散、安理会改革在内的强化联合国机能等地区及国际社会课题。
岸田首相表示,联合国实施的PKO训练在印度尼西亚首次举行,日本也将派遣教官团做出贡献。对此,佐科总统表示欢迎。
日本政府通过的2022年版防卫白皮书中称中国“已成为地区和国际社会安全的重要关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并向日方提出了严正交涉。
对此,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在内阁会议后的记者会上表示,“每年的防卫白皮书都会对包括中国军事行动在内的日本周边安全环境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他还补充说,“我们敦促中国为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负责任的、建设性的作用,希望中国能遵守国际行为准则,提高国防政策和军事力量的透明度。”
此外,对于中方“日本进一步增加防卫预算,发展‘反击能力’,令人担心日方正在背离和平主义和专守防卫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一发言,岸信夫表示:“我们已经充分解释过,日本是不可能成为军事大国的”。
日本政府26日宣布,日美首次经济版“2+2”会谈将于29日在华盛顿举行。本次会谈主要以中国为目标,讨论日美间在强化半导体等重要物资的供应链(供应网)和应对人权问题等经济和安保方面的合作,以及主导制定印太地区国际规则等目标。
日方出席代表有外务相林芳正和经济产业相萩生田光一;美方参会代表为国务卿布林肯和商务部长雷蒙多。
在26日内阁会议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林芳正表示:“希望确认日美双方在外交安全保障和经济方面更紧密的合作。”萩生田则表示:“希望和美方围绕供应网和新兴技术竞争等经济安全保障的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以确认下一步的行动。”现如今,无人机、人工智能(AI)、量子加密通信等可能用于军事领域的新兴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目前台湾、韩国、中国是半导体的主要生产地。在讨论“台湾有事”可能性的今天,通过此次会议,深入探讨分散特定技术产品供给网以降低对特定国家、地区依赖度议题,也是非常必要的。
日美在5月曾就可能导致人权侵害的人脸识别等技术,作出了强化相关技术出口管理的决定;此外,还确认了反对强制劳动的必要性。本次会议还将讨论能源和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规则问题。
7月26日,由防卫省和自卫队的原干部组成的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公布了政府对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的修改建议。建议指出,为了阻止中国加大海洋势力,应该在日本部署美国陆基中程导弹。同时表示,为使自卫队和美军在有事时能够顺利使用日本国内的机场和港湾,有必要进行相关调整和共同军演,并要求制定相关执行计划,以应对既不是平时也不是有事时的灰色地带事态和疫情等各种危机。此外,该建议还提出,为了加深自卫队和美军在作战上的合作,建议建立具有统一指挥权的统一司令部。自卫队高层统合幕僚长提倡应尽快改变现有的承担两种不同任务的体制。
6月16日,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宣称,本月9日于北海道根室半岛海域发现的俄罗斯海军舰艇,至16日上午9时左右已移动至千叶县犬吠埼东南约180公里处。本次发现的除此前北海道海域的5艘驱逐舰外,另有一艘驱逐舰和导弹观测船,共计7艘。发现活动后,日本海上自卫队派出舰艇进行了监视。此外,中国海军的情报收集舰和补给舰也于16日从日本海一侧通过津轻海峡至太平洋。
按条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