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是兄弟”(Hindi-Chini bhai bhai)这样的口号所显现的传统观点认为,中印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机密文件显示,尼赫鲁与中国的关系是片面的,几乎不存在任何互惠。
中国怀疑尼赫鲁隐瞒了其对西藏的真实意图。并曾再三告知尼赫鲁,西藏问题是中国内政,绝不允许印度干涉。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宣称西姆拉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而印度对中国反对该条约的强烈情绪缺乏理解。中国曾使用了许多缺乏尊重的言辞来诋毁尼赫鲁,称之为英美的“走狗”,并将尼赫鲁在联大提出的关于遣返朝鲜战争战俘的解决方案称为“万恶之母”(parent of all evils)。中国将不丹称为印度的附庸,发生在1956年的西藏叛乱也被归咎于印度。然而,尽管中印关系中有大量负面因素,尼赫鲁仍然急于维护“中印两国是兄弟”的幻觉,向公众隐瞒了两国关系中的矛盾。
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的致命弱点,但当中国展现出灵活的态度时,尼赫鲁却立场僵化。他忽略了其观点中的许多缺陷。1914年的“麦克马洪线”将达旺地区“割让”给了印度,但西藏当局对该地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951年。印度独立以后的地图没有确定中印两国在阿克赛钦地区的边界,但在1954年协定(agreement on Tibet)签署以后,尼赫鲁命令收回旧地图并发布新地图。印度政府在新地图中展示了新边界,并在此后不容许就新边界进行任何讨论。
中印边界是国际边界,需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才能确定边界走向。但尼赫鲁仍然坚持认为中印边界合法且已被大众广泛接受,中国应当接受这条界线。实际上,尼赫鲁本人并不确定印度的边界。1959年12月8日,尼赫鲁在议会表示,他和外交部都对印度的立场有所怀疑。但他仍然表示,印度应当坚持自己的立场,随着时间推移,印度将在边界问题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就在尼赫鲁讲话的几个月以前,外交秘书杜特(Subimal Dutt)表示,1896年划定的西藏-锡金边界是整条边界线上唯一正确划定的边界。这意味着(与中国协商)划定剩余的边界很有必要。但尼赫鲁总理仍然否认了这一点。1962年,印度为尼赫鲁的悲惨错误付出了代价。
【作者:Avtar Singh Bhasin,前印度外交部历史司司长。】
7月11日报道
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opinion/how-pm-nehru-mishandled-china-101626017738446.html
近日,位于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发布了一份关于如何稳定南亚核局势的报告——《南亚的核威慑与稳定:感知与现实(Nuclear Deterrence and Stability in South Asia: Perceptions and Realities)》。报告评估了印巴“因轻率或错误地使用核武器而面临风险”的可能性,并指出“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核理念存在严重缺陷与不对称性,两国互信的匮乏、军事能力的增长以及相关对话机制的长期缺失,都加剧了这一点”。
这一结论引发了许多专家的关注。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危险的冲突爆发地”,人们常常担心两国可能由于领土争端和战争历史最终相互“使用核武器”。巴基斯坦也一直在渲染核战争迫在眉睫。但局势是否如巴基斯坦宣传的那样紧张?国际战略研究所声称会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但它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却还是“该地区不稳定”这一陈词滥调。
一方面,报告认为新兴技术、观念差距和政治发展是加剧印巴不稳定的驱动因素。但这些因素既不特殊也不是刚刚产生的,所有两个敌对的拥核国家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印巴拥核已有23年,他们吸取了美苏(俄)70年来的拥核经验,并使他们自己也在多次危机中全身而退。另一方面,报告对每一次印巴危机的升级潜力表示了担忧。然而,报告没有考虑到危机中两国对核武器作用及风险认知的默契。因此,现在就下定论认为2019年2月危机缓和是“偶然”,似乎还为时过早,因为两国通过秘密渠道进行的谈判等内幕消息在公共领域并不为人所知。
此外,由于聚焦印巴问题,报告还选择性忽略了其他方面。首先,报告提到了中国,但它只看到中国实力日益增长引发印度安全担忧的一面,而忽视了长达60年的中巴战略联系。报告作者承认印度面临着“两线战争威胁”,但他们认为只有面对巴基斯坦时,印度的能力建设才是当务之急,从而将印中与印巴核动态分开看待。报告中提出的建立信任措施与进行军备控制等诸多建议都站不住脚,除非把中国也考虑在内。其次,报告忽视了全球核发展对该地区的影响。例如,美国的“有限核战争”和俄罗斯的“为降级而升级”战略倾向于普及战术核武器。这种趋势鼓励了巴基斯坦这个境内存在数十个恐怖组织的国家,不顾风险地炫耀其能力。报告担心“南亚核威慑失败的可能性很高”,但它忽略了增加这一风险的全球事态发展。
如今,核威慑不稳定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缺乏对话、产生误解以及不受管制的发展技术,都困扰着所有的核敌对国家。事实上,国际战略研究所报告提出的15项建议中,大部分都可以被任何一对核敌对国家采用,随之而来的全球核氛围变化将有利于各地区的核威慑与稳定。
【作者:Manpreet Sethi,印度空中力量研究中心(Centre for Air Power Studies,CAPS)杰出研究员。】
7月12日报道
http://www.ipcs.org/comm_select.php?articleNo=5775
过去十年(2010-2020年),印度与东南亚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进展。从“东向政策(Looking East)”到“东进政策(Acting East)”,印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找到了建立更紧密联系的新动力。印度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跨越了政治、战略和经济层面,我们必须将这一关系放在亚太地区地缘政治重心开始从美国向中国转移的背景下来看待。随着两个大国在该地区争夺影响力,小国需要一个中等大国来稳定局势。印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然而,尽管关系融洽,但印度与东南亚合作关系的发展仍然受到新旧挑战的阻碍。虽然2014年莫迪政府的“东进政策(Acting East)”为这一关系注入了新的合作精神,但该政策的成就并未反映出国防、贸易和互联互通等核心领域的任何结构性转变。
在地缘政治背景上,中国在海上日益扩大的军事存在并通过投资与援助形成压倒性的影响力。这让印度找到了一个可以摆出平衡大国姿态的机会。与此同时,美国想在亚太地区发挥更积极作用的意愿,也推动了印度在东南亚地区迈出新的一步。然而,印度这一转变是否就此提升了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还有待商榷。从莫迪第一任期内对东南亚地区高达数十次的高层访问来看,在只考虑外交姿态的情况下,东南亚是印度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就合作领域而言,印度与东盟在2012年就将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和发展、互联互通以及地区架构六个方面确定为双方的关键接触领域。双方还将重点放在印度与东盟主导的机制的密切合作上,如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ARF)、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EAS)和东盟防长会议(ASEAN Defence Ministers’ Meeting Plus,ADMM-Plus),以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印度小心翼翼地强调这一点,以驳斥任何将印度视为专横或咄咄逼人的域外强国的潜在看法。在2018年,莫迪政府将印太地区愿景带到了印度与东盟的谈判桌上,这一议程后来成为了印度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前提。不仅如此,十年来,在双方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印度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之时,印度与东南亚的安全和防务合作日益密切。这表明印度希望超越单纯的经济扩张,利用共同的安全利益,加强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纵深。
共同利益与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为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合作平台,印度不遗余力地抓住了这一机遇。但是,印度缺乏兑现承诺的实力,这成为了双方合作的重要阻碍,也导致双方无法解决历史上的信任鸿沟。再加上近期新冠疫情的肆虐,这些挑战只会在中短期内加剧。不仅如此,印度对印太地区愿景的公开关注实际上可能会使之与东盟国家渐行渐远。
总而言之,印度必须非常谨慎地保护其在该地区的筹码,同时专注于提高建设项目的交付能力。否则,印度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要么会变得多余,要么就会成为印度的负担。
【作者:Angshuman Choudhury,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东南亚研究计划(South East Asia Research Programme,SEARP)协调员,研究领域包括局部叛乱、地区性武装冲突、全球恐怖主义及反恐。】
6月30日报道
http://www.ipcs.org/comm_select.php?articleNo=5773
自执政以来,莫迪竭尽全力把印度描绘成富裕国家的朋友,宣传他与西半球右翼领导人的友谊。但与此同时,除了2020年不结盟运动联络小组线上会议以外,他没有参加任何一届不结盟运动峰会。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全球资本主义出现了结构性危机。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本收益,垄断资本家们把资金都投向了发展中国家。结果,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私有化和剥削不断加速,贫富差距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老百姓变得越来越难以生存,工人阶级产生了普遍的焦虑。像莫迪这种善于蛊惑人心的政客发现了机会,他利用工人阶级的焦虑,引诱后者相信他所说的分裂言论。
莫迪领导下的印度政府非常乐意为资本家提供便利,使他们得以获得超额利润。目前,印度的利益实际上服从于西方的经济利益,这不仅加剧了印度的经济困难,也削弱了其民主政治。随着公共部门企业(PSU)的私有化、国有资产出售,以及包括印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India,RBI)在内的金融缓冲机构的削弱,对普通人而言,教育、住房、就业机会和公共卫生服务势必会更加难以获得。印度政治现在越来越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靠拢,这一状况不仅明显损害了印度工人阶级和农民的权益,而且破坏了印度的外部环境。在关键的外交事务上,印度利益已被美国的利益压制,导致印度正逐步成为美国利益的保护者。同时,印度对美国的配合也导致印度与其邻国和传统盟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最近的七国集团会议通过了一项倡议,即“重建更美好的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以遏制中国的影响力及其“一带一路”计划。然而,即使完全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七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也决不能代表过去数十年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它们要怎么“重建世界”呢?自苏联解体以后,全球一度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挑战西方国家在当代世界的主导地位,中国崛起改变了这一现象。正因如此,中美经济差距的缩小令西方世界感到非常焦虑。国家间的挑衅和贸易战使全球格局更接近一场新的冷战。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应该采取独立的外交政策,捍卫南方国家(global south)的利益,而不是屈从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要求。
【作者:Doraisamy Raja,印度共产党(CPI)总书记(General Secretary)。】
7月3日报道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opinion/columns/india-should-stand-with-developing-countries-7386610/
6月28日,彭博社(Bloomberg)发表报道并断言:印度将5万增援部队(及新装备)部署到北部边境各地,对中国采取了进攻性的军事姿态,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报道还指出,在指挥官被迫对中国的威胁采取防御姿态之前,这种从西到北的力量再平衡让他们可以进行“进攻性防御”,从而使针对中国的整体威慑姿态变得更加强大。尽管这些报道的基本事实无误,但媒体仅仅解释了“再平衡”的相关历史决策和表面效果。只有更深入地审视,才能务实地看待这个问题。
除了班公湖与凯拉什山脉地区的脱离接触外,印中军队在边界西段的对峙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两国都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并大致保持在相同水平。所以五万军队的历史性调动绝不是突发性事件。印度基础设施及军队的建设一直按照能力发展计划进行,这一计划基于自2006-2007年以来对战略威胁进行的一系列分类评估(作者参与了两项此类研究,以考察军队的转型),以及中国研究小组(China Study Group,CSG)对印中接壤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的指导。
回顾中印军事的紧张局势可以发现两个事实:第一,印度领导人及军方早在近十年就意识到了日益增长的威胁。第二,如果说现在印度有能力在拉达克和“阿鲁纳恰尔邦(我国藏南地区)”等地部署更多部队与军事设备,那是因为构思于世纪之交、由团结进步联盟(UPA)政府最初推动、莫迪总理在两届任期内都积极贯彻的建设进程发展到了顶峰。全国民主联盟(NDA)政府在过去七年中持续且全面地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铁路、公路和航空建设让拉达克与“阿鲁纳恰尔邦(我国藏南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好地和印度各地连接在一起,这可能间接导致了中国的“好战姿态”。因此,印度三军都进行了采购并积累了庞大力量。印度陆军还加强了后勤基础设施,旨在为常年驻扎高海拔和复杂地形地区的增派部队提供支持。
总而言之,印度历史性的军事转型有时是受邻国影响被迫进行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已经持续了十年的、缓慢且深思熟虑的建设进程。印度军事力量的再平衡只是事态发展的高潮,如果中国自2017年以来没有如此明显地对印度示强,这一进展可能未来几年都无法出现。边境对峙爆发恰逢新冠疫情蔓延,而印度加强了对边境的控制,这突显出印度的政策也许并不总是符合预期,但它们确实在危险来临时奏效了。
【作者:Birender Dhanoa, 退役少将,曾任教于印度陆军战争学院,并曾驻扎于印度西部边境。】
7月5日报道
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rebalancing-forces-against-china-an-ongoing-process-or-a-paradigm-shift/
几十年以来,印度军队的结构和程序一直存在根本性的低效问题。但是,当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由于缺乏改革的政治意愿,人们往往将维持现状放在第一位。最近几年,印度军队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自印度独立以后,人们致力于改变印度军队组织方式的意愿从未如此强烈。早在2015年12月,莫迪总理就在联合指挥官会议(Combined Commanders Conference)上强调了军事改革的重要性。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任命第一位国防参谋长(Chief of Defence Staff),并成立了军事事务局(department of military affairs)。此外,政府还改革了军工厂的管理体制、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加强国防技术的研发工作、加快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女性加入军队提供了更大便利。
由于在资源分配方面效率很高,国防参谋长预计将在人事、培训、军种预算的优先事项甚至每个军种的后勤要求等方面为政府提供指导。国防参谋长必须鼓励建立联合战区司令部(Integrated Theatre Commands)。如果联合战区司令部指挥官对其属下的部队拥有行动指挥权和一定的预算控制权,印度军队就能提高作战效率。不过,提升效率并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这一机构可能带来的最关键的变化是使印度三军作为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执行任务,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各自为战。
有人批评这一改革将使陆军在军中的主导地位永久化,最近对国防部高级官员一些声明的争议似乎表明,未来的改革道路可能会很艰难。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印度文官政府和军队之间存在分歧,限制了国防领域的有效改革。这种说法很可能是正确的,但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三大军种必须先解决内部分歧。如果他们想要得到文官政府的理解,他们就必须首先更好地相互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印度军人需要接受更好的训练和教育。过往很多年,印度军官都在各军种内部接受训练,导致他们无法理解其它军种,更无法理解其它军种的角色。
如今,印度军队领导人看待国家安全挑战的角度大相径庭,军队领导人迫切需要反省,印度军队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在文官政府决心完成军队改革的时候,如果因为军种内部的问题使改革半途而废,那将令人倍感遗憾。
【作者:Harsh V Pant,哈什·V·潘特,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研究主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
7月6日报道
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opinion/indias-armed-services-must-prepare-for-reform-101625567714773.html
在决定重组查谟克什米尔政府两年后,印度中央政府似乎正在重新考虑当时宣布的一些目标。印度总理莫迪正与克什米尔领导人接触,讨论该地区政治进程的发展。总理莫迪和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Amit Shah)提出了2019年8月5日修改宪法第370条行动在消除当地恐怖主义以外的三个具体目标:一是促进印度其他地区推动查谟克什米尔发展;二是“收回”被巴基斯坦和中国“占领”的领土(即巴控克什米尔与中国的阿克赛钦);三是结束克什米尔地区的“王朝”统治转而支持“新克什米尔(Naya Kashmir)”政体。最重要的是,印度政府强调,这纯粹是“内部”决定,不影响印度与其他任何国家的关系。外交部长苏杰生还在国外进行了一系列访问,以解释其细微差别。
虽然两年的时间可能不足以判断印度政府的意图是否成功,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但客观而言,印度政府未能在这些目标上取得进展。首先,尽管政府声称已经从全国各地的企业那里获得了400多份承诺在查谟克什米尔联邦领土上投资的谅解备忘录,但这只有在资金真正到位后才能得到验证。其次,沙阿在议会声称,印度政府愿意为了“夺回巴占克什米尔与阿克赛钦牺牲生命”。但面对印中2020年4月以来在实控线沿线的冲突,这一主张似乎难以实现。印度陆军总司令认为在印中实控线附近任何有可能的冲突中都需要考虑印巴控制线因素。印度军方将印中、印巴边境局势视为联动的双线“局势”,这表现出了印度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威胁感。就连美国现在也不太可能支持任何涉及巴控克什米尔的军事演习。最后,印度中央政府与查谟克什米尔14名领导人(其中许多人已被逮捕数月)的接触表明,政府的“新克什米尔”政体计划与以前被内政部长称为“古普卡尔集团(Gupkar Gang)”的政体没有太大不同。
有人认为,与克什米尔前任领导人接触、讨论重启政治进程以及推翻8月5日将该地区降级为联邦领土的决定,不仅仅是出于国内考虑。很显然,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印巴正在通过秘密对话讨论与克什米尔问题相关的保证条件,这将促成更广泛的双边对话。不仅如此,印度认为美国将减少印度西部来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威胁,而美国对印度、中国和印太地区合作的预想显然与印度的期望不相称。印度政府两年前试图打破查谟和克什米尔这一棘手局面,如今这一设想似乎正被卷入一场更为复杂的区域多米诺骨牌游戏,印度的安全利益愈发面临严峻挑战。
【作者:Suhasini Haidar 苏哈西尼·海达尔,印度教徒报国家事务与外交事务编辑。】
6月24日报道
https://www.thehindu.com/opinion/lead/the-kashmir-outreach-and-the-afghan-storm/article34939740.ece
印度十分重视对非外交。为加深印非关系,莫迪政府制定了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对非战略。由于印度政府在扩大多维度合作方面投入了大量政治资源,该战略得以顺利执行。即使当新冠疫情在2020年3月爆发时,印度仍然提出了一项新的倡议,通过输送药品和疫苗来帮助非洲国家。尽管印非关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必要对既有政策进行批判性审查。
印非贸易正在下滑。根据印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20-2021年度,印度对非洲的出口额和从非洲的进口额分别为277亿美元和282亿美元,比前一年分别减少4.4%和25%。印度对非洲的投资从2019-20年度的32亿美元减少到本年度的29亿美元。从1996年到2021年,印度对非总投资大约707亿美元,仅及中国对非投资的三分之一。此外,从产品类型来看,印非贸易的构成在过去20年里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非洲丰富的资源和地缘政治影响力引来了大国在非洲的激烈争夺。在中国通过出口疫苗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的同时,印度的疫苗外交却遭受了挫折。由于第二波疫情对印度造成的破坏,以及巩固印度在印太地区国际地位的需要,印度更关注与英国、欧盟、美国的关系,对非洲的关注随之减少。
印度必须改变现状。为了实现互利,印度应该以最好的方式与非洲国家保持接触。也许正是出于这一动机,外交部长苏杰生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了支持非洲的讲话,并表示印度将继续为非洲经济发展提供援助。现在是时候抓住机遇,恢复非洲在印度外交和经济关系中的首要地位了。印度应尽快推动第四届印非峰会的举行,还必须尽快为非洲国家提供新的援助和优惠贷款。如果没有新的承诺,印度的非洲政策将失去动力。印度需要将促进双边经济关系置于更优先的地位,发展和深化双方在卫生、空间和数字技术方面的合作,并响应企业界在新冠疫情时代的要求。最后,为应对中国的挑战,印度亟需加强与其国际盟友的合作,四方安全对话需要现在就开始制定一项强有力的非洲伙伴关系计划。
【作者:Rajiv Bhatia,拉吉夫·巴蒂亚,梵门阁杰出研究员,前驻南非、肯尼亚和莱索托高级专员。】
6月26日报道
https://www.gatewayhouse.in/re-energizing-indias-africa-policy/
过去数十年,由于塔利班对巴基斯坦的依赖、它所秉持的宗教极端主义观念以及对跨境恐怖分子的支持,印度一直拒绝与塔利班接触。但印度在多哈对塔利班的“悄悄访问”(quiet visit)标志着印度的对阿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确保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保持战略平衡是印度对阿政策的关键动力。尽管这些国家之间存在权力不对称,但印度仍然希望确保那些批评巴基斯坦干涉主义的阿富汗民族主义者继续保持活跃。因此,与塔利班对话既是防止印度利益受损的一种手段,又可以使印度深入了解塔利班内部的民族主义思想。
这一成功接触的好处显而易见。塔利班认可印度在阿富汗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尽管塔利班不能保证阿富汗领土不被用于反印活动,但它明确表示不支持这类活动。塔利班一直避免卷入印巴对抗,并希望自己与克什米尔的混乱局面保持距离。在多哈与塔利班建立的联系使印度官员倾向于认为塔利班不会与印度公开敌对,双方甚至有可能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但这次接触也不是毫无风险的。
首先,塔利班可能在巴基斯坦的怂恿下破坏印度的利益。与印度对话的塔利班成员可能会被排挤,甚至被亲巴基斯坦的强硬派取而代之。印度面临的这种风险相当大。其次,印度与塔利班的联系可能会加速喀布尔政权的垮台,并使印度与它在阿富汗的盟友的关系复杂化。尽管如此,印度仍有必要与塔利班开展对话。首先,印度不与塔利班接触可能会使它在喀布尔政权垮台以后面临更大的损失。其次,阿富汗许多重要人物都支持印度与塔利班发展关系,他们很清楚,印度与塔利班的接触不以牺牲盟友为代价。
印度与塔利班的接触表明。印度既没有忘记IC814航班劫持案的屈辱,也不打算使印度与塔利班的关系受制于这一事件。对印度而言,只要塔利班尊重印度的利益,印度就会接受塔利班的崛起。这次接触所释放出的最关键信息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即暂时的挫折不会阻止印度在阿富汗坚持到底,巴基斯坦希望借助阿富汗形成所谓的战略纵深并不可取。一旦塔利班上台并面临治理和行政的压力,印度与塔利班的接触可能会使巴基斯坦与塔利班的关系复杂化。
【作者:Avinash Paliwal,阿维拉什·帕里瓦尔,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
6月27日报道
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opinion/engaging-with-the-taliban-is-necessary-101624803847518.html
尽管克什米尔问题及印巴关系出现了积极进展,恐怖主义威胁仍猖獗肆虐。巴基斯坦的一些权力集团认为印巴关系的任何略微改善都会威胁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因此,对他们来说,查谟和克什米尔(现在已经成为联邦领土)任何有益于局势和平、政局稳定的苗头都必须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6月24日,印度总理莫迪出人意料地与古普卡尔集团(Gupkar Group)领导人举行了会晤。6月27日凌晨,查谟空军基地就遭到了无人机袭击。即使无人机是从印度境内起飞的,但其中毫无疑问有着巴基斯坦的影子。这次袭击使印度政府陷入困境。如果它对巴基斯坦采取报复行动,那么刚有向好势头的两国关系将又陷入停滞,印巴紧张局势将会加剧,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查谟和克什米尔的政局走向。如果印度隐忍克制,其影响也是较为消极的,因为这会使无人机恐袭进一步肆虐,可能会对局势愈发不利。
无人机对军事和民用目标的攻击给印度带来了新层面的安全威胁。这不仅攸关印巴关系,更涉及印中关系。中国拥有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和生产能力。巴基斯坦可能将其视为一种战略优势,构成对印度的又一威胁。印度必须同时与中国和巴基斯坦军队对抗的两线战争将不再停留在假想层面,它正在成为现实。中国和巴基斯坦最近在西藏举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联合空演。在两线战争中,查谟和克什米尔将处于前沿和中心地位。印度的安全规划者需要认识到这一新的现实及其消极影响。
印巴关系的缓和趋势以及印方与查谟和克什米尔主流政党的接触,其背后有着两个共同缘由。一方面,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内部,排挤甚至妖魔化主流政党以及培育与人民党结盟的新政治领导层的努力已经失败。另一方面,莫迪政府在动荡地区强制推行和平与稳定的行为受到了更严格的国际监督。拜登政府强调维护民主价值观和人权,使印度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印巴控制线停火以及双方试图在克什米尔实现一定程度的政治正常化,这二者都可被看作是受到了外部压力的影响。
我们的选择受限,地缘政治环境也正在逐渐恶化。像达成控制线停火与缓解查谟和克什米尔的政治紧张局势这样的战术行动或有成效,但它们迭加在一起也无法构成一个有效的长期战略,无法应对印度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多重安全挑战。查谟无人机袭击事件给印度敲响了警钟。
【作者:Shyam Saran 萨仁山,印度前外交秘书兼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文章发表于媒体《Tribune India》。】
6月29日报道
https://www.tribuneindia.com/news/comment/spotlight-back-on-jk-275356
近日,前外交秘书萨仁山(Shyam Saran)在接受“The Print”的独家采访时表示,已经持续一年有余的中印边界西段对峙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首肯,因为中方想要向印度与全世界表示它的“地位更高”。因此,印度应该即刻提升本国综合实力以减少日益严重的权力不对称。“在当下的国际关系背景中,印中继续在边境僵持的事实(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中国更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压倒印度,让印度与全世界意识到,印度与中国不是同一阵营的,印度应该清楚自己的位置。”不仅如此,由于边境实际控制线(LAC)沿线基础设施的改善,双方的巡逻能力都有所提升,这就需要对边境协议进行修改。而“只有在我们设法恢复边境原状的情况下,才能修正边境信任措施。”
在此次独家采访中,萨仁山发表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中印边界西段对峙中,“中国认为自己持有讨价还价的筹码”。萨仁山指出:“我们必须努力探寻阻碍中方推动这一积极进程的原因。我认为中方的想法是,‘我们持有谈判筹码,除非我们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回报,否则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这些筹码?’这可能就是我们(印度)陷入困境的原因。”不过,他强调,在这类问题上,与中国打交道需要“耐心和毅力”,印度“不应轻易放弃”。
第二,印中之间存在严重的“权力不对称”情形,印度需要努力“缩小差距”。萨仁山认为,印度防止中国进行军事胁迫“真正可靠的手段”就是增强自身能力。缩小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也将为印度提供更多的外交选择,以应对中国的好战情绪。他补充说,这也可以减轻中国在印度周边地区给印度造成的压力。
第三,印度不应该把南盟留给中国。这位资深外交官表示,印度应该努力推动一些地区性倡议,如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和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次区域合作倡议(BBIN)。“只有印度能够领导南盟……如果我们不在南盟……还有谁能阻止其他国家让中国成为南盟的正式成员?与南盟保持距离是有风险的。”
【受访者:Shyam Saran 萨仁山,印度前外交秘书兼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文章首发于“The Print”。】
6月18日报道
https://theprint.in/diplomacy/china-continues-with-lac-stand-off-to-show-india-who-is-the-stronger-power-shyam-saran/679864/
2021年2月1日,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印度对联大关于缅甸问题的决议投了弃权票,印度过去一直在表达对缅甸局势的“深切关注”,并恢复了它支持缅甸民主过渡的承诺。然而,印度在联大的举动表明它已放弃上述立场。不仅如此,印度大使馆还派遣武官参加了缅甸于2021年3月27日举行的武装部队日阅兵仪式,而这一天正是缅甸政变以来最血腥的一天。印度武官的出席表明,印度已承认国家管理委员会(SAC)是缅甸的合法政权。
印度没有承认民族团结政府(NUG)或与之接触。维护战略利益是印度放弃其立场的理由,但国家不应将战略利益和道德责任切割,否则就会既显得冷漠又容易犯下错误。更何况印度在缅甸问题上的战略考虑本身就是错误的。缅甸对印度的战略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缅甸是印度通往东南亚的通道;其次,缅甸是中印竞争的重要舞台;第三,缅甸问题事关印度国内安全,合作打击东北部叛乱武装是印度与缅甸国防军建立联系的重要原因;第四,印缅边界的有组织犯罪非常活跃。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印度选择安抚缅甸国防军,但这一政策有其局限性。
政变导致整个国家陷入不稳定。随着冲突的持续,缅甸政府履行其对印度政府承诺的能力势必会减弱,非法武器贸易、洗钱和毒品贸易将更加难以管控,东北部那些试图在缅甸寻找避难所的叛乱组织也有可能因此而得到加强。中国对缅甸国防军的影响力比印度更大,纵观印缅泰公路的失败历程,人们会发现,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最终仍将选择中国。如果军事统治持续下去,印度将不得不在国防军和美国之间取得平衡。因此,印度在缅甸的战略考量与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考量实际上是矛盾的。
政变使缅甸的不同的民族和全国民主联盟团结起来组成了民族团结政府,与国家管理委员会相比,新联盟更有机会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缅甸。由于中国支持军政府,民族团结政府掌权可能使印度彻底取代中国。目前印度所采取的缅甸政策并非基于合理的战略逻辑,而是试图逃避责任。如果印度继续逃避,其回旋余地必然会减少。而且,这一事件将成为印度背弃诺言的又一例证,印度将成为一个连邻国问题都无法正确处理的“世界领袖”(vishwaguru)。
【作者:Chetan Rana,奇坦·拉纳,尼赫鲁大学国际政治与裁军中心(CIPOD)研究学者(Research Scholar)。】
6月19日报道
https://www.thequint.com/voices/opinion/india-myanmar-democracy-junta-unga-resolution-china#read-more
当印度在第二波新冠疫情中摇摇欲坠时,来自40多个国家的援助涌入了印度。人们认为接受援助意味着印度政策的转变,也是印度深陷疫情的体现。有人认为印度过去不接受援助,或者认为接受援助是软弱的标志,这些观点都是谬论。
印度拒绝接受外国援助的“神话”可以追溯到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期间,印度政府在这一时期开始正式停止接受外援。印度不仅拒绝了日本,还拒绝了美国和以色列的紧急援助。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表示:“我们觉得我们自己能够应对这种情况。”这一政策似乎持续了十年。但实际上,印度从未停止接受外国援助。2004年后,接受援助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印度开始只接受八国集团的援助,只接受每年捐助2500万美元以上的援助。因此,虽然捐助者的数量减少了,但印度接受的援助金额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为什么公开接受援助引发了轩然大波呢?一方面,学术研究表明,接受外国援助的政治意义与一个国家对自己国际地位的认知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这比民族主义自豪感要更加复杂。提供和接受援助可以展示捐赠者的“优越地位和强大力量”,也会体现接受者的“劣势地位和无能为力”。因此,外国援助有时被视为一种塑造国家声誉的工具,赋予捐赠者声望并使接受者付出代价。
另一方面,每个国家的声誉都是由集体信念建立的,而不是由援助等单一因素建立的。因此,在需要的时候有国家和组织向自己提供援助,可以被视为声誉良好的结果,也可以被视为国家地位的体现。这种观点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国际社会对印度的援助。特别是如果我们将印度与同样受到疫情蹂躏的巴西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国际社会对巴西的援助远不及对印度的援助。当然,理想情况下,印度在应对疫情方面存在的机构失灵理应永不发生。但考虑到事实的确如此,国际社会的慷慨是一种恩惠,而不是一种诅咒。
【作者:Manjari Chatterjee Mille,波士顿大学帕迪全球研究学院副教授、牛津大学助理研究员;Vidhu Priya Mukundan,波士顿大学帕迪全球研究学院硕士研究生。】
6月20日报道
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opinion/the-politics-of-foreign-aid-in-india-101624200153853.html
无论中印两国实力多么不对称,他们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亚洲战略空间内的竞争对手。在这一背景下,中印两国海洋能力的巨大差距引人注目。中国在2015年建造了其首艘国产航母,并在2018年(作者称)正式部署,这是一项惊人的工业和科技壮举。反观印度,其首艘国产航母于2009年开工,到了2021年,该舰还未完工。这种虚弱的根源不难追溯。
2003年,印度启动了首个“海洋现代化”计划,并将其命名为“Sagarmala”。但与中国不同的是,“Sagarmala”计划的重点仅限于港口开发以及公路和铁路建设。然而,政客们认为“Sagarmala”计划是解决印度一切海洋问题的灵丹妙药,并以此理由将该计划兜售给公众。历届政府都专注于开发港口,从而导致印度海洋能力的其他关键组成部分被严重忽视。“Sagarmala”计划的发展历程很好地说明了印度的“海盲”(sea blindness)以及政客们的短视和无能。
2003年,瓦杰帕伊政府提出“Sagarmala”计划。2005年,团结进步联盟政府用国家海洋发展计划(NMDP)取代了“Sagarmala”计划,但实际上,这两份计划的目标非常相似。新计划进展缓慢,2011年,政府决定放弃国家海洋发展计划,转而实施2010-2020年海洋议程(MA 2010-2020)。然而,这一海洋议程不仅目标极不现实,其实施部门也非常混乱,最终,2010-2020年海洋议程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就。2014年执政的全国民主联盟政府放弃了该议程,并恢复“Sagarmala”计划。然而,该计划的项目完成率并不比之前更高。
目标不现实、频繁放弃计划以及不能坚持执行计划是我国海洋能力弱小的根本原因。印度是时候制订海洋领域的国家战略,规划未来50年的发展道路,并使之在议会通过,以确保其执行不受政府更迭的影响。几十年前落后于印度的国家,由于在至关重要的海洋领域拥有远见和活力,现在已迅速崛起。如今,印度主要港口都在超负荷运行,而且效率低下;我国造船业奄奄一息,商业船队规模不足且增长缓慢,海底开发刚刚起步,渔业落后,人力资源匮乏。海军力量在中印竞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支持,海军仍将一如既往的虚弱。
【作者:Arun Prakash,阿伦·普拉卡什,前印度海军参谋长。】
6月21日报道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opinion/columns/india-china-rivalry-maritime-power-navy-7367947/
3月12日,四方安全对话举行首次线上峰会。自此以后,该机制成员国正变得越来越团结。四国已开始计划于今年秋季在华盛顿举行首次“面对面”峰会。随着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这一新集团的发展在全球范围都具有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四个层面上审视四方安全对话。
首先,苏杰生访美期间,印美关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苏杰生会见了美国政府、国会和企业界的众多关键人物,并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显示两国关系已经成熟。在与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艾薇儿•海恩斯(Avril Haines)的非正式会晤中,苏杰生强调了情报合作在处理阿富汗问题以及中印边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鉴于美国在最近疫情中对印度的慷慨解囊以及两国日益密切的相互协商,美印融合更加紧密,四方安全对话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其次,欧洲对四方安全对话而言具有特殊意义。欧洲主要国家一直在制定印太政策,欧盟也于四月宣布了其印太战略。尽管欧盟的政策意味着它将与印度开展更多的合作,但由于欧盟明确表示,其政策“不针对中国”,四方安全对话需要以独特的方式与其交流。
再者,与东盟的关系突出了四方安全对话的脆弱性。中美欧都是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东盟几乎没有响应四方安全对话的倡议。东盟的不满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拜登迟迟不与东盟国家举行首脑级会晤,其次是四方安全对话在缅甸问题上保持沉默。四方安全对话国家可以通过与东盟主要国家建立密切关系来超越中国的影响力。
最后,四方安全对话在太平洋地区不仅涉及到美日韩菲四国开展的密切合作,还关系到该机制在南太平洋的影响力。此前澳新两国曾在中国问题上产生了公开的分歧,但两国总理在5月31日举行会晤,建立了应对中国挑战的共识。
另外,针对四方安全对话的问题还有两项政策建议。第一,为了应对中国,美国可以选择与俄罗斯和解,尼克松-基辛格团队曾通过削弱中苏关系来实现战略突破,美国决策者应当记住这一点;第二,四方安全对话与中国的冲突不仅涉及到法治和海洋安全,还涉及到经济和新技术,四国需要为二者制定一个全面的计划。不久后,梵门阁将就此问题发布一份提出开创性建议的蓝图。
【作者:Rajiv Bhatia,拉吉夫·巴蒂亚,梵门阁杰出研究员。】
6月10日报道
https://www.gatewayhouse.in/four-dimensions-of-the-quad/
发生在加勒万河谷的冲突事件已经过去一年了,20名士兵为保护印度的领土完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印度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西段采取咄咄逼人的军事措施,目的是向印度和全世界表明中国的经济、军事、技术和综合国力都远远超过印度。换句话说,中国也在公布:他是亚洲最重要的力量,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必须认识、接受并承认这一事实。
我们必须要质问自己:印度在短期和长期内必须要做些什么,才能保护自身领土完整并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很快意识到,中印边界西段的冲突不仅仅是军事事件。这反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印度在经济规模和增长、技术实力、军事实力、综合国力,甚至在教育和预期寿命等指标上都落后于中国。为了保护自己北部边境领土不受中国的蚕食,印度需要确保在25年内实现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我们必须确保足够的经济投资,使印度能够重回过去8%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轨道。
当这种差距持续存在时,印度在中短期内要做些什么?印度在未来五到六年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确保其领土完整?答案很简单:我们必须与其他国家建立追求制衡的联盟,这些联盟将在国际论坛上支持我们,并继续向我们出售印度所需的现代武器、平台和技术。这样的联盟将使我们能够保持战略自主权,不受中国在边界西段实施的政治和军事胁迫。
我们可以考虑与三类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联盟。第一类是世界上主要的民主国家,比如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四方安全对话即是这种联盟的范例。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几个月里中国的侵略行为日益增长、对印度的威胁也变得更加明显的情况下,四方安全对话仍能发展迅速,并成为印太地区的一个权力中心。第二类国家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比如俄罗斯和越南。第三类是印度邻国,如孟加拉国。
印度需要与联盟国家需要建立更深层次的伙伴关系,而不仅仅满足于政治战略联系和领导层访问。这样的联盟意味着要建立强有力的互联互通的经济联系并寻求共同利益,也要建立大范围和深层次的人文联系以及持久的机构间联系。如果印度想要迎接来自中国的全面挑战,调整国内某些外交政策势在必行。
【作者:Gautam Bambawale 班浩然,曾任印度驻华大使与印度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
6月14日报道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blogs/toi-edit-page/long-view-from-ladakh-galwans-lesson-is-that-india-needs-allies-against-china-three-kinds-of-alliances-are-possible/
近年来,混合战争(hybrid warfare)已发展成为地区和国家的重大威胁,并有可能成为全球性挑战。混合战争指的是非国家行为体将常规和非常规作战方式结合,挑战主流军事实践和战略思维的非军事行动。混合战争会导致中央政府失去对地区的控制,加剧冲突与地区不稳定,这可能直接影响到在有关地区活动的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受混合战争影响最严重的是西亚和东非,这两个地区恰好对印度的能源供应尤为重要。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印度最重要的三种进口能源,而这三种进口能源的运输要么途经、要么就处于东非与西亚航线上,其主要路线要穿越莫桑比克海峡以及也门附近的曼德海峡或者霍尔木兹海峡。因此,莫桑比克和也门附近海域的不稳定将严重影响印度的能源安全。
从2011年到2019年,莫桑比克国内的反对党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RENAMO)与执政党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FRELIMO)因大型海上天然气矿藏而重新开始激烈的政治权力争夺。而在也门地区,甚至连悬挂沙特及其盟国国旗的民用船只都成为了被袭击的目标。随着参与混合战争的非国家行为体日益增多,该地区的不稳定程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这种不稳定态势给这些地区的物资供应线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也成为了威胁印度能源供应的重要因素。
要解决上述问题,印度需要不断研究如何减少其能源安全面临的威胁。由于印度与大多数地区及域外参与者关系良好,保持亲善可能是最合适的举措。战略自主和尊重其他国家主权一直是印度外交政策的基石。因此,印度在处理冲突时往往采取谨慎中立的立场,一贯主张和平解决。这种做法对印度大有裨益,2006年在黎巴嫩和2015年在也门实施的撤侨行动表明了这一点,当时印度军舰被允许进入港口并疏散印度公民。保持中立和善意的做法将确保印度的投资安全。印度还可以提供援助,在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该地区的国家建设。印度海军部署也增加了该地区对印度存在的接受程度,印度海军舰艇可以从其它任务无缝切换到涉及救灾工作和印度软实力投射的任务。这印证了印度“首要安全伙伴”和“海上第一反应者”的身份。
对印度来说,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印度一直在努力提高自身地位,在危机时刻努力稳定并缓解紧张局势,从而成为印度能源运输航线沿岸相关国家的战略伙伴。然而,在对印度能源供应至关重要的地区,混合战争的兴起增加了印度能源安全的风险,这限制了印度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为了不危及印度现有的经济资产,并避免使印度被视为交战方,从而导致印度资产被视为合法目标,印度也许需要谨慎行事。位于西亚和东非之间的海域对印度的长期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印度需要在多条战线上与所有国家接触。混合战争的性质要求印度建立合作机制,以确保能源供应线畅通无阻,不受地区紧张局势的影响。混合战争很难解决,但总体而言,将注意力集中在增强如海军外交、物质和基础设施支持、人道主义援助等善意的非军事措施上,可能会为印度带来巨大红利。
【作者:Aadil Sud,印度全国海洋基金会兼职研究助理。】
6月14日报道
https://maritimeindia.org/assessing-indias-security-of-energy-in-the-face-of-hybrid-warfare/
过去45年,印度一直对中国予以信任,但对方却在印度军队执行核查任务的时候,袭击了这些毫无防备的士兵,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做出如此违背法律和军人道德的事情。中国军队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生类似行为,但是一旦面临压力而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击败其对手时,它便选择恢复其侵略性并攻击那些信任它的人。从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印度军队以互信作为其采取行动的基本方针。由于边境冲突发生可能性极低,印度军队没能考虑到这一点情有可原,不应过于苛责。
印度军队对凯拉什地区的占领引起解放军极大恐慌,因为我们可以借此迫使中国军队撤出班公湖北岸。然而,中国其它关键的违规行径仍未纠正,只能等待可能无限期推迟的进一步谈判的结果。因此,加勒万冲突可能会重演,边境局势随时可能恶化。中国的意图很明显,它希望使印度认识到,尽管印度和美国在印太地区建立了某种战略机制,但在喜马拉雅地区,印度依然不得不孤军奋战。中国的这一军事战略被证明存在缺陷,它的军事冒险也不幸地被印度挫败。中国人将占领一些地区然后等待谈判视为胜利,这是一种错觉。胜利与否不应以能否占领边境无人区来衡量,而应以是否实现政治和战略目标来衡量。中国缺乏为成为超级大国而建立道德形象的能力。它在国际社会中仍然保持着是恃强凌弱的形象,因此不值得信赖。
考虑到以上情况以及正在发生的国际秩序变革,可以预期中国的行事风格将会发生一些变化。目前还很难说这将对中印关系以及两国边境问题产生多大影响。事实上,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也很难实现其胁迫印度的目的。它决定在边境地区就地进行谈判,或许说明其战略已经有了一些改变。目前来看,战争还很遥远,有失控危险的胁迫行动也可能不会发生,但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冲突会升级。鉴于发生在边境地区的事件经常是其它事件的衍生产物,即使双边关系取得新发展,印度军队也不能掉以轻心。
【作者:Syed Ata Hasnain 赛义德·哈斯南,印度陆军退役中将,曾指挥驻扎在克什米尔的印度陆军第15军。】
6月15日报道
https://www.asianage.com/opinion/columnists/150621/syed-ata-hasnain-ladakh-standoff-can-galwan-occur-again.html
在国际社会上,要求缅甸恢复民主的呼声掩盖了缅甸周边国家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一个重要分歧。美国和欧盟主张以制裁为核心,试图以惩罚性的方式孤立缅甸,而缅甸周边国家则支持与缅甸军政府进行建设性的接触。
缅甸政变造成的跨境影响是其周边国家选择与缅甸政府进行接触的关键,它们还主张敦促缅甸军事统治者通过政治沟通调解解决国内动荡。缅甸的陆地边界管控极为宽松,它与印度和泰国的跨国界民族联系使得跨境流动普遍发生。贸易、投资和反叛乱合作也将缅甸与周边国家联系起来。自政变以来,缅甸的邻国一直承受着难民涌入的压力。然而,拜登政府在没有与邻国协商的情况下对缅甸发起了制裁行动。一个国家离缅甸越远,就越有可能倾向于采取惩罚性措施,而周边国家则会通过有序接触来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过去的制裁历史表明,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接触,惩罚性行动很少奏效。
中国将缅甸视为进入印度洋的战略门户。与印度一样,缅甸长期以来一直抱怨中国武器流向缅甸游击队组织,甚至指责中国政府支持叛乱组织以反对缅甸政权。秉持民族主义的军政府对依赖中国保持警惕。,但国际上的孤立可能会让它别无选择。正如柬埔寨首相洪森(Hun Sen)本月早些时候在《日经新闻》(Nikkei)主办的2021年“亚洲的未来”大会国际交流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不依赖中国,我还会依赖谁?如果我不请求中国,我还能请求谁?”柬埔寨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解释了国际社会的孤立为何会把一个经济脆弱的国家推向中国的怀抱。如果美国不调整其制裁政策,缅甸可能就是下一个柬埔寨。
如今,西方在缅甸策划一场颜色革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与缅甸的将军们进行友好对话,说服他们停止镇压并释放政治犯,可能会比目前的高压方式取得更大的进展。
【作者:Brahma Chellaney 布拉马•切拉尼,印度国内著名的战略思想家和分析家。印度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教授,德国罗伯特•博世学院研究员,地缘政治家。其代表作有《水:亚洲新战场》(《Water: Asia's New Battleground》)、《亚洲主宰: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崛起》(《Asian Juggernaut: The Rise of China, India and Japan》)等。】
6月4日报道
https://asia.nikkei.com/Opinion/China-rubs-its-hands-amid-international-divide-over-Myanmar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对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大幅增长,已经渗透到基础设施、汽车、消费品、金融科技、旅游、交通、电子商务等各个领域。2014年后,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和绿地投资在印度市场占据了很大比例。来自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涌入创业领域,其影响也是巨大的。从2016年到2019年,中国对印初创企业的投资增长了12倍。这一趋势并不令人意外,印度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本国拥有强大资本的投资者却很少。中国大型企业一直在稳步投资,填补印度在科技初创企业领域的空白。梵门阁一份题为《中国在印度的投资》的报告估计,2015年至2020年间,中国对印度初创企业的投资总额约为40亿美元。事实上,截至2020年3月,30家印度独角兽企业中有18家得到了中国资本的大力支持。
这些投资背后的经济理由可能是什么?首先,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日益饱和,印度被视为最后几个具有开发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事实上,中印两国的市场模式极其相似,这使投资者认为,如果规模经济得到适当利用,印度市场有足够的机会获得成功。此外,据观察,印度市场因缺乏资金而蒙受损失,因此替代性资金来源在该体系中很容易受到欢迎。第三,印度工程院校的技术实力和印度青年的专业技能提供了巨大的创造力与创意潜力。这使得中国投资者更容易押注于中小型企业,并将其转换为高风险的摇钱树。最后,通过深度的科技渗透,这些在印投资使中国相对于美国而言更具竞争优势。
在此背景下,2020年4月,印度政府禁止与印度接壤的国家“自动”进行外国直接投资。尤其在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军事冲突之后,印中关系的持续紧张促使印度以安全为由永久禁止了59个中国应用程序。尽管出于安全和民族主义原因,目前有必要实施一定程度的限制,但由于印度初创行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国,调查此类保护措施对印度初创行业的影响也很重要。不仅如此,印度消费需求普遍下滑,疫情导致的经济问题也将持续一段时间,更何况资本注入对初创企业极其必要,这类调查变得更加重要。
在冻结了“自动”外商投资近9个月之后,印度政府于2021年初开始批准中国小规模的外国直接投资申请,而较大的投资将在仔细分析情况后再进行处理。这些投资的审批原则是允许中国投资印度的关键行业或当地公司产能不足的行业。
中国投资者可能因为自身应用程序被禁止而对印度创业生态系统“怀有敌意”,但这一缺口很可能会被来自其他国家(美国、英国和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替代投资和印度自身发展所填补。印度必须进行一系列政策改革以吸引大量资本,为国内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如通过对此类投资提供税收优惠来激励资本家等。最后,为了确保经济进步,国家安全需求还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面协调国家的金融需求。
【作者:Soumya Bhowmick,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加尔各答经济与增长项目初级研究员。】
6月5日报道
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chinese-investments-in-indian-startups-trends-and-controversies/?amp
6月3日,印度和德国通过视频会议就联合国问题进行了双边磋商。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安婕•林德尔斯(Antje Leendertse)和印度外交秘书(西方)维卡斯·斯瓦鲁普(Vikas Swarup)分别率领各自的代表团出席了此次会议。双方广泛讨论了联合国议程上的问题。印度代表团向德方简要介绍了印度在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内的优先事项。双方同意继续就联合国议程上的关键问题进行接触。
6月3日报道
https://www.mea.gov.in/press-releases.htm?dtl/33893/IndiaGermany+consultations+on+UN+issues
6月3日,印度和德国通过视频会议就联合国问题进行了双边磋商。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安婕•林德尔斯(Antje Leendertse)和印度外交秘书(西方)维卡斯·斯瓦鲁普(Vikas Swarup)分别率领各自的代表团出席了此次会议。双方广泛讨论了联合国议程上的问题。印度代表团向德方简要介绍了印度在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内的优先事项。双方同意继续就联合国议程上的关键问题进行接触。
6月3日报道
https://www.mea.gov.in/press-releases.htm?dtl/33893/IndiaGermany+consultations+on+UN+issues
印度是否应该在中国寻求主导的新兴世界秩序中放弃其神圣的“不结盟”政策,这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虽然坚持不结盟的理想是有好处的,但现实是,中国毫不掩饰他利用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主导世界秩序的雄心。我们面临着来自中国的经济挑战与安全威胁。与此同时,印度还决心在中国追求“伟大目标”的过程中,确保其他国家不受伤害。
中国的对印政策非常明确,即定期使用武力,像“切腊肠”一样“一片片分割”印度领土。虽然此前中国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印边界东段,但现在它关注的焦点似乎转移到了西段。经过一场激烈对峙后,中印就相持部队的脱离接触达成了协议。然而,中国仍然控制着德普桑、戈格拉、碟木绰克和温泉等地区。
四方安全对话一直专注于建立密切的军事联系,以威慑中国并进行反击,但却没有致力于利用国际和区域论坛来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国雄心的认识。人们很少关注中国的弱点,尤其是在周边关系上。中国与许多邻国存在领土争端。四方安全对话各成员国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外交措施,团结印太地区的国家,提高中国在印太地区使用武力的成本。四方安全对话的综合海上力量足以阻止任何运送能源的船只从波斯湾和印度洋向东航行。美国在波斯湾、印度洋和太平洋都部署了拥有航空母舰和核动力潜艇的舰队,而中国的大部分石油是从伊朗和海湾国家经由印度洋运送而来。
最近一段时间,美俄正努力在能源问题上达成一定程度的谅解。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最近的会晤中解决了与能源相关的主要问题,并为美俄领导人对话扫清了道路。这有望促使美国重新审视他对印俄军事往来设置的障碍。美俄关系缓和还将对中国破坏印俄关系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俄国总统普京很难甘于屈居人下。
印度想要向中国表明,他与合作伙伴有能力对中国的领土要求做出适当回应。而任何与此有关的政策都需要四方安全对话成员国与潜在合作伙伴(包括欧盟和东盟)进行磋商。美国已采取措施使台湾能够继续奉行其“独立政策”。印度也必须敞开大门,与台湾进行更多的经济交流。台湾和韩国都可以成为印度实现电子工业现代化和产业扩张的关键合作伙伴。
【作者:G Parthasarathy 高·帕塔萨拉蒂,印度政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印度前外交官,曾任印度驻缅甸大使、印度驻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和塞浦路斯高级专员等职。评论发表于《The Tribune》。】
5月27日报道
https://www.tribuneindia.com/news/comment/quads-china-strategy-258837
尼泊尔政治舞台仍然动荡不安。一周前,尼泊尔总理奥利成功要求班达里总统解散议会并举行新的选举,如果最高法院宣布这一行为不违宪,新的选举将于11月12日至19日举行。解散议会这一决定遭到了包括尼共(毛主义中心)在内的四个政党挑战。此外,奥利领导的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内部也有几个持不同政见者加入反对阵营。
尼泊尔的政治动荡对印度不利。加德满都一直是阴谋论的温床,其中大多数都毫无根据的指向印度。印度必须参与尼泊尔政治,但参与不等于干预。尼泊尔政界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区别,他们更关注印度喜欢谁和厌恶谁。目前,尼泊尔政界和公共舆论几乎都认为奥利是印度最喜欢的领导人,他们相信,奥利已经向印度人民党政府承诺,将与中国保持距离并恢复尼泊尔的印度教特性(Hindu rashtra)。一些谣言甚至声称,印度正在努力促使尼泊尔恢复君主制。印度政府对尼泊尔当前的政治发展保持沉默,这也许是正确的做法,但它仍应当对尼泊尔的政治局势以及什么最有利于印度的利益进行适当评估。
在我担任驻尼泊尔大使和外交秘书期间,我从尼泊尔事务中吸取了大量经验教训。
首先,君主制下的尼泊尔一直提倡以敌视印度为主要推动力的民族主义,尼泊尔废除君主制对印度有利。印度必须坚定而明确的支持尼泊尔的民主体制。其次,印度应与尼泊尔保持全面接触,但必须避免将尼泊尔领导人称为朋友或敌人,这只会适得其反。印度应关注政策而不是个人。第三,在尼印关系中,马德西人将扮演关键角色,他们可以为尼印两国架起血缘、宗教和文化桥梁,印度必须在印尼关系中为他们安排角色。最后,印度需要认识到,我们两国有着极为紧密的人文联系。印度对尼政策的挑战在于如何利用这一宝贵资产。尽管人文关系不能取代双边关系。但如果运用得当,它们可以成为推动后者的有力工具。
【作者:Shyam Saran ,萨仁山,印度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前外交秘书。】
5月29日报道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opinion/columns/nepal-government-parliament-dissolved-pm-k-p-oli-7334814/
在印度第二波肺炎疫情中,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出人意料的平静。与去年这一时期相比,废除宪法第370条及其相关政策似乎已经从克什米尔主流政党以及公民社会的政治言论中消失了。这种平静绝不是疫情所造成的,而是2019年实施的重大变革已经使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走向了相对的正常化。
一般来说,春天意味着查谟和克什米尔将迎来暴力事件的新高峰。但在过去的三个月里,该地区只发生了几起针对平民和军事目标的武装袭击,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虽然过去几个月的趋势并不是确凿证据,现在宣布安全方面正常化还为时过早,但政治战线的正常化是显而易见的。秘密谈判带来的印巴关系解冻已经使有关宪法第370条和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分歧落下帷幕。
巴基斯坦外交部长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表示,修改宪法第370条是“印度的内政,对巴基斯坦没有任何意义”。两天后,巴外长又屈服于反对派的压力,态度上出现了巴基斯坦政客特有的180度大转弯。同样,巴基斯坦总理也发表了一份声明,称“在印度推翻8月5日的决定之前,(巴方)不会与其对话”。但问题在于,目前尚不清楚巴总理希望印度推翻8月5日做出的多项决定中的哪一项,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联邦领土地位、宪法第370条、还是宪法第35A条?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巴基斯坦政府的态度出现了转变,但秘密谈判仍在继续。拒绝印度修改宪法的反对意见已经弱化。印度为恢复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邦地位做出了承诺,加强该地区的居住法(domicile laws)也不再被印度民众以及莫迪的支持者视为妥协。
查谟和克什米尔的主流政党也意识到了这一新的现实。如果克什米尔所有问题的根源(也就是巴基斯坦)决定在这个问题上投降,这些政党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煽动民众,冒着损害个人和党派政治利益的风险,坚持一个在当前政权下无法实现的主张?印巴关系正在走向正常化,这甚至正式确立了克什米尔问题的新现状。在动乱和冲突面前继续维持现状是印巴两国及克什米尔地区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特征。当巴基斯坦鹰派人士在克什米尔问题的已有解决方案上犹豫不决时,印度已经在2019年8月5日转危为安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和国际上都是如此。
【作者:Khalid Shah,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助理研究员,研究重点是克什米尔冲突、巴基斯坦和恐怖主义。】
5月30日报道
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a-new-status-quo-on-kashmir/
作为拜登执政以后首位访问美国的印度高级官员,外交部长苏杰生的任务是使美国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关注印美伙伴关系。他强调,印度正试图在美国帮助下扩大疫苗生产,并推动印美“疫苗伙伴关系”取得成功。他还转达了印度对美国政府“非常强烈地支持印度”以及美国民间对印度援助的赞赏。苏杰生表示,印度全力支持四方安全对话,印度对四方安全对话有清晰的认识,该机制在解决全球和区域问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还含蓄地批评了中国将四方安全对话视作亚洲版北约的观点。
双方讨论了包括中印边境冲突和抗击新冠疫情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说明印美关系所涵盖的领域已经超乎想象。苏杰生在华盛顿的访问持续了两天有余,他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国家安全顾问、国家情报总监、贸易代表、国会议员以及卫生和安全部门的许多高级官员。此次访问议题的广泛和会谈名单的冗长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被视为美国对印美伙伴关系深刻承诺的证明。
苏杰生访美议程中最重要的事务是疫苗合作。美国生产了全球超过50%的疫苗原料,并至少严密控制了三种原材料。印度如要生产疫苗,就必须与美国合作。莫迪在抗击疫情中的表现使人们经常拿他和特朗普对比,就好像莫迪犯了特朗普曾经犯下的错误。但印度的目的是要将这种比较转化为同理心,即印度现在的困境正是当初美国所经历的。苏杰生在会谈中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表示,印度所经历的一切很可能在其它国家重演,各国需要相互帮助。
在苏杰生的领导下,印度外交部成功将印度第二波疫情转化为人类共同的教训,即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应对。现在,印度的外交官正在到处搜寻疫苗。美国的疫苗政策给很多国家的疫苗生产造成了困难,苏杰生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美国官员放松管制。苏杰生还提出“去中心全球化”(decentralised globalisation),即要在全世界建立多个生产中心,以摆脱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印度人民需要疫苗,也需要为其它国家生产疫苗,这一切都离不开美国的帮助,这正是苏杰生此行的精髓所在。
【作者:Seema Sirohi,常驻华盛顿高级记者,专注印度外交和美印关系,曾担任印度“瞭望”周刊(Outlook)权威专栏作家以及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评论员。】
5月31日报道
https://www.thequint.com/voices/opinion/jaishankar-visit-to-united-states-covid-vaccines-cooperation
21世纪的中国在经济增长、军事实力、技术创新和生产制造等方面都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增长“奇迹”已经使大部分人口摆脱贫困。然而,西方世界与其他民主国家常常批评中国的民族政策,特别是中国对新疆自治区维吾尔族的政策。
在西方世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盟国家的领导人都指责中国政策是“打击维吾尔族的行动”。但在伊斯兰世界,中国却能够赢得大量国家的支持。分析人士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经济和战略影响力。例如,土耳其最初对中国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但从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中获得10亿美元的中国资金后,土耳其最终让步了。同样,对巴基斯坦来说,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巴基斯坦选择愿意支持中国或保持沉默的关键。不仅如此,伊斯兰国家在本国也没有良好的人权记录。国内政治运动和支撑海外宗教热情的可能性使得他们对穆斯林问题进行了选择性关注。
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新疆政策持中立态度,但印度在那些明显沉默的国家中最为引人注目。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穆斯林人口,并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称号为荣,却几乎没有对维吾尔族的困境发表过任何意见。哪怕中国一再试图在内政问题上挑衅印度,或站在印度利益的对立面,印度的做法也没有改变。2016年,印度决定向一名维吾尔族反政府分子多里坤·艾沙(Doklun Isa)发放签证,以报复中国在马苏德·阿兹哈尔问题上的阻挠。但很快印度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取消了艾沙的签证,这招致了印度国内舆论和维吾尔族反政府分子的批评,后者声称印度在中国的压力下投降了。如果印度允许多里坤·艾沙在反华研讨会上发表讲话,将向中国发出一个重要信号:印度不会容忍任何支持阿兹哈尔的行为并将做出适当回应。而取消签证使印度失去了在维吾尔问题上秉持民主原则的机会,也证明中国在两国关系中占据上风。
在中国的新疆政策问题上,印度应该加入其他民主国家的行列。这种行为肯定会产生反响,但试探中国反应的尝试符合印度利益,印度或许还能以此为筹码交换条件。印度领导人迈出的第一步可能是发表声明谴责中国。印度还可以为维吾尔族分裂分子提供一条发声途径,从向他们发放签证开始,以唤起印度公众的关注。印度可以利用他在周边地区的外交实力,推动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和阿富汗等国表明立场。与印度一样,这些国家在正式场合也一直保持沉默。
印度可以吸取中印边界西段对峙中利用西藏问题的经验。印度边境特种部队(SFF)成员来自散居海外的藏族人,其部署具有双重目的,既要与中国军队“打心理战”,又要增加西藏内部安全的风险。通过利用中国的内部弱点,印度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考虑到中印紧张的双边关系和中国日益加剧的好战情绪,如果将维族问题作为外交武器,印度将从中大大受益。
【作者:Khalid Shah,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助理研究员,研究重点是克什米尔冲突、巴基斯坦和恐怖主义。】
5月12日报道
https://www.orfonline.org/research/chinas-xinjiang-policy-the-imperative-for-india/
2021年1月16日是亚投行成立五周年纪念日,过去五年的经验为评估亚投行的成绩以及印度与该机构的合作奠定了基础。2013年10月,为促进国际合作以满足亚洲地区庞大的基础设施需求,中国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随后,各国进行了两年左右的谈判,这一谈判进程被认为是多边主义的典范。值得注意的是,由对话驱动的谈判进程将亚投行与中国提出的其它倡议(如“一带一路”)区分开来,尽管亚投行支持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部分项目,但两者没有任何正式联系。
印度是亚投行中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股东,也是接受亚投行资金最多的国家。亚投行为印度国内的23个项目提供了总计56亿美元的资金,主要集中于交通、清洁能源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表示,“预计到2025年,印度国家管道基础设施项目将耗资1.4万亿卢比,这将为亚投行伙伴创造大量的投资机会。”新冠疫情发生以后,亚投行决定在新冠疫情危机恢复基金(COVID-19 Crisis Recovery Facility)框架内成立特别基金窗口(Special Fund Window),以提供应对疫情的紧急援助。这一援助帮助了许多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印度就是其中之一。
印度国内有很多人批评政府,认为不应该在中印边境冲突的背景下从亚投行贷款。中印边境冲突确实是双边关系的重大挫折,但亚投行决定支持印度项目的原因在于项目本身的优点,而不是因为国内或国际问题。亚投行是一个多边发展机构,人们有必要区分印度与多边机构的合作以及印度与中国机构的合作,限制或减少印度与亚投行的合作没有任何意义。
亚投行过去五年的工作卓有成效,国际主要信用评级机构也都给予其AAA信用评级。通过有效的管理,亚投行在适当的程度上改善了亚洲基础设施状况,它与亚洲发展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印度既为亚投行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从中受益颇多。亚投行应考虑在印度开设地区办事处,这将有助于该机构在南亚和其他地区更有效地运作。
【作者:Sanjeev Kumar,桑吉夫·库马尔,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研究员。】
5月22日报道
https://www.icwa.in/show_content.php?lang=1&level=1&ls_id=6041&lid=4153
在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将于2021年9月11日前从阿富汗撤军后,中国外长王毅5月16日称这一“仓促”的撤军行动严重影响了阿富汗和平进程和地区稳定,还就此事与巴基斯坦外长沙阿·马哈茂德·库雷希(Shah Mehmod Qureshi)进行了电话交谈。在政治解决方案前景渺茫的情况下,美军的突然撤离将动摇阿富汗国内乃至整个地区的稳定局势。巴基斯坦和中国可能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和经济挑战,印度北部边境安全以及在阿富汗的巨额投资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尽管从未有过先例,但美国撤军后的阿富汗可能会为印中巴合作带来微小的可能。
在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时,中国认为这是美国在亚欧大陆心脏地带建立立足点以遏制中国的举措。然而,美国却被伊拉克战争分散了注意力,并损失了数万亿美元。这可能为中国在全球大国竞争中追赶美国创造了机遇。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是中国边境极不稳定的根源,美国撤军可能意味着阿富汗成为新疆极端组织的安全避风港,加剧中国的安全担忧。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陆地边界长达2670公里。美国在没有达成政治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撤军,很可能导致阿富汗境内各种民族与政治派系之间爆发内战,甚至引发难民危机,给经济上举步维艰的巴基斯坦带去负面影响。塔利班接管阿富汗还可能会刺激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并激起巴阿边境的好战及自决情绪,为巴基斯坦带来巨大安全挑战。如果政治解决方案无法达成,巴基斯坦很可能会向塔利班靠拢,并支持它对抗印度,这将直接挑战印度的安全利益。肆虐的新冠疫情、国内政治挑战及与中国旷日持久的边界争端,让印度无法承受这些安全风险。
印度始终反对中国与塔利班的战略接触以及巴基斯坦与塔利班的积极往来,因为塔利班掌权将损害印度在该地区的经济利益。中国外长王毅最近敦促联合国发挥应有作用的言论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中国希望阿富汗保持稳定。巴方一定会认同中方的意愿,在阿富汗开展合作。然而,印度与中巴的合作仍然存在问题,因为中印关系自2020年边境对峙以来就陷入了危机,而恐怖袭击和废除宪法第370条等问题也使印巴关系跌入新的低谷。尽管在合作方面面临各种障碍,但帮助阿富汗和平发展与建立稳定秩序符合印中巴的最佳利益。虽然三国在认识美国撤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他们都明确支持阿富汗的和平谈判,这为阿富汗各方通过谈判达成政治解决并分配权力奠定了基础。正是这种实现阿富汗局势稳定的共同愿望为印中巴三边合作创造了可能。
【作者:Saaransh Mishra,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实习研究员。】
5月24日报道
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can-china-pakistan-and-india-cooperate-in-afghanistan/
本周,外交部长苏杰生将访问美国,这次访问突显了印美两国在双边、区域和多边问题上的新协同。随着印度展现其多边抱负以及拜登总统抛弃特朗普的单边主义政策,印美双边、区域和多边问题这三个原本独立的领域逐渐融为了一个整体。拜登继承并强化了特朗普提出的印太概念,这一新的印太共识为印美两国的区域合作提供了持久的地缘条件。与此同时,四边安全对话正在成为塑造东半球区域结构的潜在工具。
美国外交政策的深刻变化构成了苏杰生访美的背景,拜登已经承诺要恢复美国在多边机制中的领导地位,他还承诺将秉持激进的对华遏制政策。拜登延续了近几年美国领导者形成的推进印美关系的传统,他曾承诺要在双边、地区和全球层面深化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当选总统以后,他也很快就兑现了这一承诺。
预计疫情问题将是苏杰生此行的重点。印美两国在新冠疫情问题上的合作具有天然的区域意义。早在疫情恶化之前,拜登政府就把印美伙伴关系视为扩大疫苗生产并向整个印太地区提供疫苗的关键要素。随着第二波疫情开始消退以及印度的疫苗生产重新恢复,苏杰生和他的美国朋友现在必须计划重启印太地区的疫苗接种战略。印美两国在区域之外也大有可为,它们可以集中资源增强全球抵御传染病的能力并为抗击传染病制定新的国际规则。反过来,这又带来了扩大印美双边合作的新前景。
印度现在对与拜登政府在全球问题上开展积极合作持开放态度,而气候变化和贸易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关于气候变化的对话始于约翰·克里上个月对印度的访问,在这一问题上,印美合作的关键在于使美国支持印度向绿色增长转型。在贸易问题上,两国现在应当开展对话,以克服双方在贸易相关问题上的严重分歧。拜登和莫迪重新审视了贸易问题,他们确信,与中国过度合作给其国内的制造业带来了严重损害,德里和华盛顿都开始重新重视工业政策。印度必须为美印两国签署新的双边贸易协定以及在改革全球贸易秩序问题上开展合作探索可能性。总而言之,在拜登的总统任期内,要让多边主义成为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C. Raja Mohan,拉贾·莫汉。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主任。】
5月25日报道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opinion/columns/s-jaishankar-us-visit-india-relations-joe-biden-coronavirus-vaccines-7328872/
按条件查询